大学重点科研项目申请书
(3)问卷调查法。拟在五个地级市分别选择1个区(县)进行调查,获得回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4)访谈法。作为对问卷调查的补充,采用访谈法对一些与回族流动人口密切相关的人群进行访谈,访谈对象主要有回族流动摊贩、雇佣流动人口较多的用人机构、宗教人士(阿訇等)、民族宗教部门的人员等。
(5)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一手数据。试图建立ANN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回族流动人口适应性的因素对适应性的影响程度,从而对促进回族流动人口的适应性提出具体建议。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农村人口纷纷流向城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与普通的流动人口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仅是城乡流动的反映,还是跨民族交往的反映。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也显得更加复杂,遭受城乡流动与跨民族交往的双重挑战与考验。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差异和民族差异的普遍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正日益成为城市社会中典型的弱势群体之一。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的城市环境不同,原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同城市生活存在一定的反差,再加上风俗习惯的不同,不能迅速适应城市生活,给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城市治安和城市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压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的高低正是衡量我国城乡差异和民族差异大小的重要标尺,也是影响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国内研究现状的评价。我国关于人口流动与迁移的研究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对人口流动和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单独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成功较少。2.1 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动因的研究。郑信哲(2001)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有三个原因:一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大环境的影响;而国人口流动效应;三是由少数民族自身素质所决定。拉毛才让(2005)认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是人本身的需求促成了人口的流动,而社会上处于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人其需求也不尽相同,有些人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些人可能是为了更高层次的享受而选择了流动生活。汤夺先(2014)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高于家乡地区的经济收入,而实现就业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重要目标。2.2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的研究。郑信哲(2001)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流动开始的时间、鲜明的职业范围和特点、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异族通婚现象、生存环境困难、流动形式多样化等六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马强(2007)以广州市宁夏籍阿拉伯语从业者为研究对象,他从研究中得出,从事该职业的少数民族人员具有人数众多、行业分布分散、乡土气息浓厚、技术性和专业知识强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等特点。2.3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性研究。王琛、周大鸣(2004)以深圳为调查对象,研究探讨了城市少数民族交往的特点、社会网络、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和族际间交往的内容和深度等内容。李伟梁(2006)从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等层次分析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与适应问题,并指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与适应主要受户籍身份、民族因素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窦开龙(2007)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主要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2.4宁夏回族人口流动研究。在期刊网的检索中,有王锋(2006)、马宗保(2007)的3篇论文研究了宁夏流动人口,只有马宗保在《银川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中涉及了回族流动人口及喜爱从事的行业。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流动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展开研究。但是国内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研究还很缺乏,尤其是对宁夏回族流动人口的研究屈指可数,研究角度也很狭窄,主要从社会学、人口学的角度来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缺乏有力的数量论证分析,材料来源陈旧。
(二)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出生日期
行政职务
专业职务
学历/学位
研题组负责人
近期承担与本项目相关的科研项目情况(只填省部级及以上项目)
项目来源
项目名称
起止时间
完成情况
课题组成员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称
学位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本人签字
区域经济
经济思想史
区域经济
民族经济
民族经济
民族经济
申请经费(单位:万元)
5
预计完成时间
2018年6月30日
二、课题论证
1.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4000字以内。
(一)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1.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1)国外研究现状的评价。国外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外来移民的探讨,关于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也即移民的城市适应研究著作众多,多采用参与观察、文献资料分析进行定性研究。通过书信和日记等文本研究、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处于族际边界的国际移民的城市职业与谋生、群体组织生活、族群活动、城市适应与融入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并取得了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基于发展经济学层面的相关研究;二是基于政治经济学层面的相关研究;三是基于经济社会学层面的相关研究。国外的众多经典理论对我国的人口流动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国情不同,我国是民族成分较多的国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可以把西方的经典理论生搬硬套,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需要构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人口流动理论体系。
(1)理论研究:宁夏回族人口流动的历史追溯。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夏常住人口中,汉族占64.58%,回族占34.77%。数据表明在宁夏的流动人口中回族占有绝对比重。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整理和总结历史上宁夏回族人口的流动状况,以期归纳总结回族流动人口的原因及特点。
(2)实证研究:宁夏回族人口流动的状况。第一,宁夏回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特点概况。主要包括文化生活、社会关系、城市适应及文化变迁。文化生活包括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宗教信仰;社会关系包括社会交往、政治参与及婚姻;城市适应及文化变迁包括经济适应、行为适应、心理认同和文化归属。宁夏境内回汉人口分布划分为三个主要区域:一是以原固原地区为核心的南部山区即以西海固著称的回族聚居地区;二是以原银南地区(吴忠)为核心的黄河以东、以南的川区也是回族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三是以银川为中心的黄河以西、以北的川区(主要是银川市和原银北地区)是回族分布相对较少的地区。这三个区域依托银川、吴忠、中卫、石嘴山、固原五个地级市,分别对这五个市的流动人口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地点见图1),组织小型座谈会、访谈法等对回汉流动人口、流动商贩、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用人单位领导、宗教人士(阿訇等)进行调研。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对比分析回族流动人口的特点。第二,宁夏回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剖析。从社会制度、经济背景、社会环境、人对经济和生活环境的要求改变等角度出发,剖析宁夏回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寻找出宁夏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殊性。第三,宁夏回族流动人口的适应性研究。流动人口能否适应城市是关系到民族和谐的主要因素,也是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根源。尤其是回族流动人口的适应性困难于汉族流动人口。从经济适应、行为适应、心理认同三大方面研究,经济适应包括就业、收入、消费、居住、社保等;行为适应包括社区参与情况、人际交往情况;心理认同包括居住意愿、身份认同等。第四,宁夏回族流动人口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在调研的基础上掌握影响回族流动人口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宗教因素等及其具体的表现;将收集到的数据经归一化处理后,建立ANN模型并加以学习训练与检验,定量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回汉民族交往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式。
(6)对比分析法。在研究中,将宁夏五市的回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将宁夏汉族流动人口的状况同回族流动人口的状况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共性和各自的特点。对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会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而会给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图1 研究流程图
图1 研究流程图
图2 调研地点分布图
图1研究流程图
3.研究方法
(1)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历史回溯法和文献检索法。查阅、搜集、整理和归纳关于流动人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宁夏回族流动人口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文献,对宁夏回族流动人口的历史渊源、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研究发现新的研究起点、确定突破方向。
(3)对策建议:促进宁夏回族流动人口的适应性对策及对其他民族流动人口的经验总结。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运用对比分析法提出对其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启示,这也是该项目研究的最终极目标。
2.基本思路
首先查阅大量文献,追溯宁夏回族人口流动的历史渊源,在追溯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入户调研、访谈、小型座谈会等方法实地深入了解宁夏回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具体状况及流动的原因,具体从文化生活、社会关系、城市适应及文化变迁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具体状况中的城市适应性要着重研究,从经济适应、行为适应、心理认同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进一步的寻找筛选影响回族流动人口适应性的因素,揭示影响回族流动人口的根本性因素,从而寻找提高宁夏回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融入城市的具体建议。(见图1)
1.主要内容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在城市。近年宁夏的城镇化也大步迈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3.61%。宁夏的回族越来越多的离开家乡流入城市,一方面满足了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于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的城市环境不同,原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同城市生活存在一定的反差,再加上风俗习惯的不同,他们不能迅速适应城市生活,给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