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有关化学家的名人故事-word范文模板 (6页)

2018年有关化学家的名人故事-word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有关化学家的名人故事
导语:化学家一般是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制和兼职之分,在英国亦可指药剂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化学家的名人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道尔顿发现色盲病
约翰.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1808年他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从而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

为了纪念他,科学家至今还把他的名字用作原子量的单位。

奇怪的是,医学上有一种病叫"道尔顿病"。

这里的道尔顿,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那么,"道尔顿病"是一种什么病呢?为什么用道尔顿的名字命名?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那一天是圣诞节。

青年道尔顿到街上去买了一双长筒袜,作为节日礼品,亲手送给母亲。

母亲收到这份礼品非常高兴。

她打开礼品盒一看,"啊,原来是一双长筒袜。

"她感到颜色实在太鲜艳了,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太相称。

她笑着问道:"约翰,你的礼物真让人高兴,但是你怎么看上了这么鲜艳的颜色呢?"这使道尔顿感到有些奇怪。

他不以为然地说:"难道深蓝的颜色还不稳重吗?妈妈。

""什么?约翰。

它和樱桃一样红呀!""不对,妈妈。

是我亲手挑的,是深蓝色。

""是红色,约翰。

你的眼光不坏。

"母亲重复回答。

道尔顿找来了弟弟。

弟弟也说是蓝色的。

而且,他俩对颜色的感受完全一样。

可是,他的朋友们和他俩的识别力却不同。

朋友们开玩笑说:"照你所说,你将永远也看不到女性美丽动人的面容。

你会把她们面颊上那羞涩的红晕,看成一片浅蓝。

"
从那天起,道尔顿才知道自己的色觉与别人不同。

道尔顿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的发现。

他不但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体验,还对周围的人做了各种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他又经过多方考查验证,写出了一部科学著作--《论色觉》。

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色盲病,而道尔顿既是色盲病的第一个发现者,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人。

发现苯的结构
近代化学史上著名的有机结构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1829
年9月7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

中学时代的他已才华初露,能够流利地使用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英语。

他在研究苯的化学结构时,碰到了一个难题--苯的空间结构。

正当他百思
不解的时候,他从梦境当中得到启迪,把苯的六个碳原子首尾相连,组成一个
环状结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苯环的空间结构,奠定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基础,成为人类科学史上
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他在梦境中发现苯环的结构并不是巧合,而是由于大量的,深入的对笨结构的研究以至于在潜意识里,对笨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成功了
诺贝尔,瑞典杰出的化学家、发明家、慈善家。

他把一生献给了炸药的研
制和发明。

他发明的安全炸药,是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他临终前设立的"诺贝尔奖",
是对给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最高奖赏的表征,为人类的美好事业起
了巨大的作用。

诺贝尔年轻的时候,欧洲正在进入大工业革命时代,到处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炸药需求量很大。

可是当时欧洲使用的仍然是从中国引去的
黑色火药。

这种火药爆炸力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许多科学家都在寻
找威力强大的新炸药。

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油有强烈的爆炸性能,但是,油是一种像油一样的液体,性能极不稳定。

这种东西不但非常容易爆炸,而且爆炸起来威力很大,有
时在器皿中晃得厉害了它就炸开了,人们没有办法控制它。

年轻的诺贝尔决心通过试验,用油取代黑色火药。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连串震耳欲
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窜。

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

当惊恐的人们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
一座工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

火场旁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度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油实验工厂化为灰烬。

人们从瓦砾中找
出了五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的弟弟埃密,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
的助手。

五具烧得焦烂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

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烈
伯噩耗,悲痛欲绝。

年老的父亲因大爱刺激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

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三四年过去了,失败的记录已经有几百次了,这些都没有动摇诺贝尔的决心。

1867年秋,诺贝尔把雷汞(雷酸水银)装进一根管子里做引爆物,用它来
引爆油。

试验开始了,他独自一人点燃了雷汞,为了把试验的整个过程都看在
眼里,他凝神注视着,忘记了一切,也忘记了自己的安全。

只听得"轰"的一声
巨响,转眼间,实验室被送上了天,地上炸开了一个大坑,试验仪器在浓烟里
翻飞。

远处的人们不禁哀叹:"可怜的诺贝尔完了!"
正在人们悲痛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团烟火向人群跑来,原来是血迹斑斑的
诺贝尔从硝烟中跑出来了。

他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罗蒙诺索夫的班门弄斧
德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沃尔夫因成功发明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
而誉满欧洲。

不少爱好物理和化学的年轻人,都甘愿当他的学生。

一次,沃尔夫的一名弟子罗蒙诺索夫在权威学术杂志《德国科学》上发表
了一篇化学论文。

在文中,这名"狂妄"的学生,竟然点名批评他的老师沃尔夫
是个"保守的老头儿",并指出"这个老头儿在教学中有一些错误观点"。

一时间,舆论哗然。

许多人打电话或写信给沃尔夫,为他鸣不平。

同时,几乎每个人都
希望沃尔夫狠狠地教训一顿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的罗蒙诺索夫,
好让他以后知道怎么尊敬老师,尊重权威。

孰料,面对学生的公开指责,沃尔夫教授非但不生气,反而颇为得意。


罗蒙诺索夫批评他后不久举行的一次演讲中,他只用寥寥数语,就解释了一切:"其实,那篇文章是我推荐给《德国科学》发表的。

我的观点不一定是完美的,敢于向老师挑战、能提出自己见解的人才是最有出息的人。

"
台下的听众先是一愣,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人们在钦佩沃尔夫教授宽
容大度的同时,也为罗蒙诺索夫高明的"弄斧"技巧所折服:作为一名深具实力
但默默无名之辈,他没有将文章直接发表,而是先恭恭敬敬地送给老师指教,
在老师面前弄了一回漂亮的"斧技",然后才由大名鼎鼎的老师推荐发表。

这次"班门弄斧",使得沃尔夫更加欣赏罗蒙诺索夫的勇气和才华;而老师
的谦逊和博学,也让罗蒙诺索夫十分敬仰。

在沃尔夫的悉心指导下,罗蒙诺索
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快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找高手下棋,你也能成为高手;与庸者对弈,你只会日趋平庸。

只有勇于
在高手面前"弄斧"的人,才会褪去平庸,成就卓越。

中国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
侯德榜,字致本,是一位中国化学家和工程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