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层层序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地层层序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论述层序、体系域及其界面、滨线迁移轨迹关系(1)层序:为一套成因上相关的、相对整合的连续地层序列,其上下以不整合面或者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界。

层序界面: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

(2)层序通常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其滨线迁移轨迹为先向陆地方向迁移,再向盆地方向迁移。

强调以陆上不整合及其海相相对应的整合作为的层序边界。

一个沉积层序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即顶超(退覆)部分、上超或海侵部分、反映最大海泛面的边界。

它的最大海泛面在层序的中部,并将较老的退积沉积体系与较年轻的前积沉积体系联系起来。

通常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其滨线迁移轨迹为先向陆地方向迁移,再向盆地方向迁移。

(3)层序的边界面包括Ⅰ型层序界面和Ⅱ型层序界面。

Ⅰ型层序界面是一个区域性的不整合面,是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的。

Ⅱ型层序界面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形成的。

这两种层序界面上,沉积滨线均具有向盆地方向的迁移轨迹。

最大海泛面对应于滨线迁移轨迹向陆方向最远时的沉积。

2、(1)体系域:是与海平面升降有关的同期沉积体系。

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空间组合。

准层序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对应的面为界、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是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的最小基本单元;厚度为几米到几十米。

有成因关联的一套准层序构成准层序组,根据准层序的叠置样式,准层序组可划分为进积、加积、退积三种类型。

体系域的界面有:最大洪泛面、强制海退底界面、海侵浪蚀面、相对应整合面及陆上不整合面等。

(2)体系域界面:是分隔一个层序内某一体系域与其上、下体系域之间的分界,主要由相对海平面(在湖泊层序中为相对湖平面)变化引起。

在沉积特征上常表现为水体深度的突然增加或降低,常伴随着小的水下侵蚀作用和无沉积作用,表明存在小的沉积间断,但在向陆方向与之对应的面,并没有明显的陆上侵蚀作用,也没有海岸上超向下转移或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的迁移。

(3)体系域的边界可以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初次海泛面。

初次海泛面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之间的界面,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

最大海泛面是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之间的界面,是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对应于滨线迁移轨迹向陆方向最远时的沉积。

(4)体系域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

可以通过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如削蚀、顶超、上超、下超,以及沉积相的组合序列、体系域内部几何形态来识别体系域类型。

在一个海平面升降旋回中,在旋回的不同阶段发育了不同的体系域,即不同的体系域类型发育于某一沉积层序的特定部位。

3、滨线:海岸水面线、海岸线。

海侵:滨线向陆迁移,与之相应发生沉积相带的向陆迁移和邻近滨线区域水体的加深。

海退:滨线向海迁移,与之相应发生沉积相带向海的迁移和邻近滨线区域水体的变浅。

滨线迁移类型是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决定了特定沉积趋势下地层单元的外形和堆积模式,即体系域类型。

基准面变化与沉积之间的关系控制了水深波动和滨线的进积和退积迁移。

滨线迁移(正常海退、强制海退、海侵)代表着在盆地充填的层序地层格架背后的主要驱动力,主要驱动力控制了盆地向海方向的沉积物供给、粒度分级和叠加样式,以及所有界面与体系域的时限。

二、从界面、体系域、滨线迁移轨迹对比沉积层序、成因层序、TR层序1合或沉积间断面。

2、层序成因不同则形成不同体系域、层序界面不同沉积层序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一套具成因联系的、连续的沉积单元。

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泛面为边界的沉积幕的沉积产物。

T-R层序是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沉积下来的岩层,界面是海底不整沉积层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旋回,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共同控制了沉积层序的地层构型。

沉积层序主要包括四种体系域:自下而上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有时还有陆架边缘体系域。

成因地层层序是沉积幕的产物,受到盆地边缘的建造与盆地的充填过程以及盆地边缘的区域性水进过程两个因素的控制,区域性水进过程达到最大范围时,所形成的最大洪泛面就构成了成因地层层序的边界。

成因层序在其内部自下而上分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及海侵体系域。

T-R旋回是在海平面停滞不变及相对固定的沉积物供给情况下,构造隆起及构造沉降交替作用形成的。

T-R层序以最大洪泛面为界分为海侵体系域和海退体系域,海退体系域又包括高位正常海退、强制海退、低位正常海退。

3、由于划分层序的底界面不同,滨线迁移轨迹有差异。

沉积层序滨线轨迹从低位海退,到海侵,再到高位海退。

成因层序滨线轨迹从高位海退,到低位海退,再到海侵。

T-R层序滨线轨迹从从海侵,到高位海退,到强制海退,再到低位海退。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预测有利生油层段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预测有利生油层段的方法最常用的有 3 种:第一种方法是利用钻测井资料通过识别密集段来预测生油岩发育的部位。

在密集段发育部位,泥岩中的有机炭含量可达到峰值,尤其处于门限深度的密集段中有机碳含量、干酪根成熟度等呈现出有利生油岩特征;同时在密集段处古生物比较丰富,反映深水环境的微量元素含量也明显增高[5]。

通过穿过密集段井的取芯分析,就可从纵向上定量评价成熟的生油岩。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地震资料通过编制上超点变化曲线来确定密集段生油岩的发育部位,在上超点变化曲线上水位上升最大的段即是密集段的发育部位。

第三种方法是在地震剖面中仔细分析反射同相轴的结构,必要时可以进行剖面的计算机处理和横向压缩,突出它们内部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明显的下超面附近,发育着最好的生油层段。

此外,在比较大的基准面下降面之上,通常出现复合密集段,伴随着发育有良好的生油层。

利用基准面变化曲线评价油气成藏组合基准面变化曲线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不仅在于它可用于研究沉积盆地的演化历史, 还在于它在油气藏组合评价和有利含油层序预测中的特殊作用。

一个完整的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 必然形成一个以不整合为界的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发育齐全的三级层序。

如果这个三级周期叠置在一个二级周期的不同变化阶段, 将会形成不同的层序特征和体系域特点, 也会给层序内的油气藏组合条件和形成油气的可能性带来不同的影响。

这就是应用基准面变化曲线评价一个层序的含油气性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预测有利储集层寻找大的碎屑沉积物供应通道(河道) 是建立沉积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这是因为大的河道提供了形成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即有机质和构成储层和盖层的碎屑物。

在地震剖面上寻找大的物源通道,最直观的办法是寻找大规模的前积现象,这种前积现象的存在说明了附近必然有大的河流存在。

然后溯源而上,追索它的河口、沟口、谷口或者山口。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流动单元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流动单元划分的理论依据在于储层成因上的层次性。

储层是各种地质过程(沉积、成岩、构造活动等)的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目前储层的面貌。

在这诸多因素中, 沉积作用多起主导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储层的物性特征,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因素的改造作用和过程。

而沉积作用是受控于基准面旋回内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 或者说过程-沉积响应原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能够通过层序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实现流动单元的垂向划分和流动单元平面间的对比;通过各级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建立起单井的基准面旋回格架以完成单井的流动单元划分, 进而完成流动单元的平面和空间对应关系;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将储层细化后, 使得无法解决的部分层内矛盾转化为层间矛盾,为开发调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研究油气运移层序地层学所建立的年代地层格架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限定的,在这个地层格架内能将不同年代地层的展布样式、接触关系及其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展现出来,可以在这一精细分析的基础上来确定油气运移的指向及研究可能的成藏机制。

利用基准面变化曲线评价油气成藏组合基准面变化曲线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在于它可用于研究沉积盆地的演化历,还在于它在油气藏组合评价和有利含油层序预测中的特殊作用。

一个完整的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必然形成一个以不整合为界的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发育齐全的三级层序。

如果这个三级周期叠置在一个二级周期的不同变化阶段,将会形成不同的层序特征和体系域特点,也会给层序内的油气藏组合条件和形成油气的可能性带来不同的影响。

这就是应用基准面变化曲线评价一个层序的含油气性和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

在油气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层序地层学应用滚动勘探开发是针对含油气盆地地质条件复杂的油气聚集区带而提出的简化评价勘探、加速新油田产能建设的快速勘探方法。

通过对研究区油田的整体认识, 优先将高产富集区块投入开发, 实行开发的向前延伸; 在突破重点区块的同时, 在开发中继续深化新层系和新区块的勘探工作, 解决油气田评价的后续问题,实现扩边连片。

对于陆相含油气盆地, 由于沉积相变化快, 砂体发育分布不稳定, 有必要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 进行层序划分对比, 建立起盆地内不同层次的等时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并分析不同层次地层格架内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发育分布规律, 以发现含油气层系和有利含油气区块, 进而分析重点区块内储集砂体的时空展布规律, 对加快油气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