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xx市气象部门
基础业务首席岗位管理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加快培养造就适应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气象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我市综合观测质量、预测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和科研开发水平,现制定我市气象基础业务首席岗位管理暂行办法。
一、岗位设置
根据岗位需求、岗位性质和技术岗位设置原则,我市基础业务首席岗位分为三类:首席测报员、首席预报(服务)员、首席机务(网管)员;根据业务需要,适当外聘相关的首席人员。
二、任职条件
(一)首席测报员
1具有大气科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大专学历,从事综合观测业务20年以上的),有扎实的综合观测及相关专业理论基础,了解最新的国内外综合观测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
具有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从事综合观测业务10年以上;或具有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且从事综合观测业务15年以上的;或优秀地面测报管理人员,熟悉本区域各种天气气候特点与规律,精通各种观测方法;
3、近三年个人测报质量0.0‰或测报管理成效明显;
4、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
并在近三年工作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地厅级以上本专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研究,或获得地厅级三等以上本专业科技奖项的主要贡献者(前三名);
(2)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含2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交流过本专业3篇以上的研究报告。
5、取得中国局(省局)测报上岗证。
(二)首席预报(服务)员
1、具有大气科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有扎实的天气预报及相关专业理论基础,了解最新的国内外天气预报服务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
2、具有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天气预报服务业务10年以上,熟悉本区域各种天气气候特点与规律,精通各种预报方法;
3、全年总值班数不少于本单位的人均总值班数;近三年个人预报准确率不低于同期集体平均预报水平;
4、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并在近三年工作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重大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建设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或解决了本专业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明显提高了所在单位业务质量和水平,工作业绩突出,被省内同行公认者;
获得地厅级三等以上本专业科技奖项的主要贡献者(前三名);
(3)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含2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交流过本专业3篇以上的研究报告。
5、取得省局预报(服务)上岗证。
(三)首席机务(网管)员
1、具有雷达、电子、通信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大专学历,从事相关专业技术业务20年以上的),有较高理论素养;
2、具有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机务、网络保障业务10年以上(或具有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从事相关专业技术业务20年以上的),有丰富实践经验,胜任重大技术装备(网络)保障业务技术把关,组织技术保障(网络)业务攻关和技术开发;
3、全年总值班数不少于本单位的人均总值班数;近三年个人各项业务考核指标达到省局目标考核满分要求;
4、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
并在近三年工作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重大气象保障(网络)业务建设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或解决了本专业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明显提高了所在单位业务质量和水平,工作业绩突出,被省内同行公认者;
或获得地厅级三等以上本专业科技奖项的主要贡献者(前三名);
(3)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含2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交流过本专业3篇以上的研究报告。
5、取得省局机务(网管)上岗证。
(四)外聘首席人员
因工作需要,适当聘请外单位首席人员,具体聘用需求由相关单位提出,并报市局党组研究决定。
三、聘任与待遇
(一)聘任程序
符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业务人员,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本单位初审同意后,上报市局业务科;市局考核评审小组组织评审,市局党组研究批准后公示,由各单位聘任进岗。
评聘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评聘一次,每年考核一次。
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调整,可上聘、维持或下聘。
若出现重大业务差错,按有关规定当即解聘或下聘。
(二)岗位待遇
1、对入选的首席人员市气象局提供每人每年0.6万元的津贴补助。
外聘首席专家:正研级每人每年0.8万元、副研级每人每年0.6万元。
2、用人单位应保证首席人员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总结和交流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并优先支持
首席人员组建团队,持续稳定地开展工作。
3、调离首席岗位自动取消其首席相关待遇。
四、岗位职责
(一)首席测报员
1、认真学习努力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
2、受市局委派对全市测报业务或专项测报工作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向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对全市测报劳动竞赛活动的达标情况进行抽查或验收,提出验收意见;
3、对台站出现测报重大责任事故进行技术鉴定,确认事故性质;
4、及时解决地面测报工作中的疑难技术问题,参加业务和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实施方案的编写和业务流程的设计;
5、培养和指导测报人员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综合观测能力,承担测报培训辅导任务,为市级测报技能竞赛提供技术支持,带领或参与业务科技创新团队,每年开展培训讲座不少于2次,指导培养技术骨干2~3人以上;
6、撰写较高水平学术论文,年内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交流过1篇以上的研究报告。
(二)首席预报(服务)员
1、认真学习努力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
2、负责天气预报警报的技术把关和本单位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典型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技术总结,针对重大天气过程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难点和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提炼预报预测思路和着眼点;
3、负责业务和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实施方案的编写和业务流程的设计,及时解决天气预报、气象服务工作中的疑难技术问题;
4、首席预报员负责适用预报技术的引进与开发、负责客观预报业务平台(系统)、预报工具开发,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水平;首席气象服务员组织制定气象服务方案,把关确定气象服务指标,全过程指导开展气象服务工作;
5、培养和指导预报服务人员不断提高学习能力、预报预测分析服务能力和新资料、新知识的应用能力,承担预报服务培训辅导任务,为市级预报服务技能竞赛提供技术支持,带领或参与业务科技创新团队,每年开展培训讲座不少于2次,指导培养技术骨干2~3人以上;
6、加强业务技术科研,两年内主持厅级科研项目一项;撰写较高水平学术论文,年内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交流过1篇以上的研究报告。
(三)首席机务(网管)员
1、认真学习努力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
2、在机务员保障或网管员队伍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培养年轻机务员或网管员,提高机务员或网管员队伍素质。
承担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培训辅导任务,为市级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技能竞赛提供技术支持,带领或参与业务科技创新团队,每年开展培训讲座不少于2次,指导培养技术骨干2~3人以上;
3、及时掌握全市气象技术装备或信息网络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台站排除设备故障。
每月对设备或信息网络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每年提交全市相关设备或信息网络的运行评估报告;
4、做好现场保障服务工作或信息网络日常维护管理,每年在基层台站现场服务总时间不少于两个月。
按照业务规范要求参与组织相关装备定期巡检和现场维护工作,设备出现重大故障时及时赴现场指导故障排除。
遇到灾害性天气过程、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及时赴台站靠前保障或提供气象信息网络工作的技术支持。
重要保障工作结束后,及时牵头开展技术总结和经验交流,每年提交1篇以上的分析总结报告;
5、主持装备保障或气象信息网络业务相关业务规章制度、流程、标准的制定,科研课题和业务建设项目研究,新装备实验、应用和效果评估或新软件研发、新技术应用和新业务推广,参加业务和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实施方案的编写;
6、加强业务技术科研,两年内主持或参与厅级科研项
目一项;撰写较高水平学术论文,年内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交流过1篇以上的研究报告。
(四)外聘首席人员
1、指导培养xx气象部门学科带头人、业务技术骨干;
2、每年到xx气象部门开展2次以上培训与讲座;每年指导培养2~3名xx气象部门技术骨干;申报业务科研项目时,须有2名以上xx气象部门技术骨干参与,以业务科研项目促进技术人员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