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石雕经幢的形式及来源
石雕经幢是我国佛教石雕雕刻中的一种。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写画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
石雕经幢是在石柱上雕刻经文的多角形石柱。
石柱一般多为四柱形,六柱形,八角形。
石雕经幢的层数也多为两层、三层、四层和六层。
石雕经幢一般立在寺庙的庭院内,主要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
三层为基坛,一般石雕经幢的身子是在三层之上,幢身的下面刻经文。
幢身中间一般隔有莲华座、天盖。
三层基坛和天盖上刻有石雕狮子、石雕佛像、天人。
石雕经幢上身一般镌题额或愿文。
多呈六角或八角形。
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
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
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
中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
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
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
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
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
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
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
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
一般最常见之经幢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
石雕经幢的盛衰是随着各个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的。
在中国的唐代,佛教是最为盛行的时期之一,作为佛教建筑,石雕经幢也产生于那个时期。
后经过五代、北宋,随着佛教再中国发展的成熟,石雕经幢也达到了高峰,寺庙越多,石雕经幢数量也就更多。
有盛比有衰,到了元代以后,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外教流入中国,石雕经幢建造开始趋于冷却,走向比较平和的阶段。
以致到后来,石雕经幢建造越来越少,终致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