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模块教材解析
深度基本维持在现行教材水平 重视基本概念和原理 适当体现先进性 有一定弹性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
实验 3项 ;探2项 调查 1项; 技能训练 5项 课外实践 1项
本模块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
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类最多。 运用数学方法的思维性探究较多。动手做实 验的探究较少。 科学方法侧重点:假说—演绎法
系统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改变
遗传和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本模块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
课标中对高中生物课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操 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以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 本模块动手做实验的探究活动不多,主要是 思维的探究和模拟探究。 科学方法侧重点:假说—演绎法
模型方法
本模块在情感领域的价值
节:问题探讨、正文主栏、正文旁栏、练习
章节简析
第一章特点小结
问题驱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按发现过程来写,按孟德尔当时的认识而不 是现代遗传学的认识来表述。 穿插探究活动。孟德尔成功的原因让学生讨 论。强调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最后讲述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现代遗传 学概念,为第二章打基础。
第四章特点小结
第一节采取问题串的形式,更新了插图。 第二节“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体现了科 学的本质。“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具总结性, 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概念,并且提示学生摈 弃线性决定论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的复杂 性。 增加了选学内容——第三节《遗传密码的破 译》 小字或课外读体现先进性。
本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
三个必修模块是一个整体。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 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 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 间的相互作用” 认知对象 认知目标
遗传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遗传信息的表达
生命系统的物 质和结构基础
发展和变 化规律
各组分间的 相互作用
对立统一的观点 遗传和变异 遗传变异与环境 多样性和共同性 生物进化的观点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价值观
课标中本模块的主要内容
1.遗传的细胞基础
2.遗传的分子基础 3.遗传的基本规律 4.生物的变异 5.人类遗传病 6.生物的进化
本模块“具体内容标准”的特点
知识目标的要求大多属于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条目3项 理解水平的条目14项 应用水平的条目2项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三段论
天体都是有规律地运行的(大前提、 已知的一般原理)
月球是天体(小前提,个别事实 与一般原理的关系)
所以,月球是有规律地运行的 (推出个别事实)
与观察—归纳法的比较
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以观察(实验)— 归纳为主的方法逐渐让位于以假说—演绎为 主的方法。这是因为现代科学从总体上不再 处于经验材料的收集阶段,而是处于高度的 理论概括和演绎的阶段。 在应用假说—演绎法时,仍需要以经验归纳 法作补充,以一定的实验事实为根据。
高中生物必修 2 模块 教材解析
在整套教材中的位置
必修
选修
《分子与细胞》 《生物技术实践》
《遗传与进化》 《生物科学与社会》
《稳态与环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课标的要求
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 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 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 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 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 变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 物进化观点。” (见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
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材特点
一、知识体系的构建
知识内容定位在基因水平 知识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上按照科学发展的 历史进程来编排。 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 研究历程为主线来展开,让学生从浓郁的历 史感中获取丰富的营养,又“厚今薄古”, 突出分子遗传学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内容。
《遗传与进化》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为什么以科学史为主线
1.符合课标精神 2.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致 3.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综合达成
知识内容的其他特点
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 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 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 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 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 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 识生物界及其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 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 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见内容标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 渗透途径:科学史的介绍
探究活动 课外阅读:科学技术社会、科学
家的故事、与生物学 有关的职业等
四、呈现方式的特点
重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驱 动知识的建构
“问题探讨”、问题串
加强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 改进教材编写模式 章:章首页、若干节、本章小结、自我检测
第三章特点小结
第一节强化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部分,其余变 化不大。 第二节未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讲 故事的形式介绍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过程,DNA分子 结构特点融合其中。 半保留复制一节再次体现了假说—演绎法。增加了 选学内容——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第四节是原教材没有的,为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安 排了资料分析和应用数学推算思的思维探究。
类比推理的形式
A 对象具有a, b, c, d 属性 B 对象具有a, b, c 属性
所以,B 对象可能也有d 属性
第二章特点小结
减数分裂一节与原教材变化不大,受精作用 的内容得以充实,为后续章节和模块打基础。 更加重视基本概念和识图作图的技能。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按发现史来写, 科学方法方面突出了类比推理以及假说演绎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突出科学态度和科 学精神。 在基因和染色体水平重新表述遗传的基本规 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