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
“伊里调查” ←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 受众观 → 作为“市场”的受众 建立的基础


局限性
基本观点

麦奎尔观点
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


“受众”的定义
“反论权”
传播权 知晓权 传媒接近权 → 三个方面的影响 “意见广告”
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
目标
本质特征 ↑
目标取向共同性 主体共同性
归属感 互动
定义←
群体
社会功能:社会化-社会秩序,连续性,团结力量-社会发展 个人意义:满足需求-信息来源,安全感-表现,实现
集合体 共同目标
↓ 生存的基础条件

定义 ↑
协作意愿 传播互动机制 → 群体传播
定义 ↑
→ 集合行为
机制 条件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匿名性” “信息流”→流言→特点
传播学概论
概述 专业一150分,其中传播学的比重在90-110分,比较很大。 由于郭庆光这本《传播学概论》相关的详细的知识点笔记很多,因此复习材料主要采用
思维导图和关键词的形式梳理内容,关联记忆,更容易运用。 其中,第12章-第14章没有思维导图,梳理了重点内容;第15章简单了解即可。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麦奎尔) 20世纪初-30年代末 40年代-60年代


子弹论/魔弹论 传播流

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
核心观点 “使用与满足”
理论背景 缺陷
政治即有倾向假说
评价
选择性接触假说
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

70年代 ↓
宏观理论共同点 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 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 生活的影响
《人民的选择》 《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 → 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 → 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怀特
媒介即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冷媒介”与“热媒介” 意义与局限性
现实社会影响
新媒介

“电视人”“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电视与人的“充裕主义”

“他律性欲望主义”
趋势 意义 “电子乌托邦”
↓ 评价
新闻选择 ← 制约 业务标准 ← 体现 新闻价值

市场标准
新闻要素 → 九种
依据三个前提: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
媒介规范理论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所有制-活动-信息内容-事业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垄断-干预-间接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信息反馈-结成团体-法律-销售市场

极权制度下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


负责,维护 自由主义~ 社会责任理论
绝对服从


不得批判
出版自由
责任、义务
合法检查
有权批判
(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统一)社会信息 ← 传播 → 特点
开放性 子系统 自我创造
自完 双重偶然性
↓ 特点 ← 系统性 → 类型
传播障碍 ↓
结构 功能 ↓
制度 渠道
传播隔阂 ↓
无意误解 有意曲解
人内 人际 群体 组织 大众(5个特点)
马克思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传播观)
决定 ↓
起源于 受制约 反映着
麦克卢汉 ↓
地位稳固
能力效率高
目标,结构
信息可信
生产资料的使用者 规范,机制


特点
优势
公共性 公益性
制约因素

宣传
经营
有目的的取舍加工 与媒介方针一致 “把关”是传媒组织 立场体现

定义 传播者与~ ~组织目标 “把关”过程的实质

↑↑


工具和手段

传播媒介 → 社会组织 → “把关人”理论 卢因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主我与客我” 布鲁默“自我互动” 米德“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一种形式)
交流渠道,协作纽带 传承工具,发展途径
功能←
人际传播
→ 动机
渠道、方法
特点 ↓
意义丰富、复杂 双、互、反
定义 非制度化
获取信息
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相互认知
精神心理需求

库利“镜中我”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信息社会
传播媒介
示现 再现 机器
↑ → 分类
定义 特点 信息高速公路 体外化信息系统分化与统合 其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经济主体、劳动力主体、交易结算、全球贸易 “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象征性互动理论
↓ 象征性社会互动
↓ 共同的意义空间
明示、暗示 外延、内涵 指示、区别
(能动性)反作用(独立性) ↓
推动 主矛盾 特殊规律
(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也不能忽视精神生产、精神交往)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思维 社会
口语
作用
局限

时间 空间
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远距离、快速
文字
印刷
题外话声音、影像信息 电子 文化传承
突破
局限 经、政、文、教
只是积累

时空 交流 政府特权、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
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本章,全章节重点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3、“培养”理论的外围 四、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媒介 → “便士报”特点;电视特性
↑ 定义 ← 大众传播 → 社会影响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两种观点:乐观,怀疑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环境化
特点 ↓
功能 ↓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现金技术,产业化手段 社会上一般大众 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单向流,无反馈 制度化的传播

群体意识
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 → 趋同心理
目标、规范合意

群体感情 包括 群传在~中的作用 功能 作用 信息压力
归属意识
流量 流向


结构特点 ↑
定义 ↑
定义 ← 组织 → 组织传播 → 功能
上行 下行
纵向 横向
组织内传播
组织外传播
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

特点 形式 作用
信息输入活动 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基础)
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 “使用与满足” → 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
广播 ↓
1喜欢知识 竞赛的心 理需求

印刷
电视

↓Hale Waihona Puke 1读书动机 麦奎尔的满2报纸使用 足四种类型
形态

↓ 评价
↓ 1、意义 2、局限性
↓ 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

竹内郁郎的补充 ↓
目的 条件 印象 结果 修正
2收听肥皂
心绪转换
↓ 缺陷:角色关系固定化;无反馈
特点 ← 传播过程 → 模式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完全平等不现实,面对面,非大众 都是主体,角色功能,互动性
↓ 构成要素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连结性、交织性、初具系统模式特点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补充反馈,拓展了噪音,但没超过程本身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剧的动机
人际关系
自我确认
环境监视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构成两个方面 ← 双重含义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