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
“伊里调查” ←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 受众观 → 作为“市场”的受众 建立的基础
↓
↓
局限性
基本观点
↓
麦奎尔观点
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
↓
↓
“受众”的定义
“反论权”
传播权 知晓权 传媒接近权 → 三个方面的影响 “意见广告”
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
目标
本质特征 ↑
目标取向共同性 主体共同性
归属感 互动
定义←
群体
社会功能:社会化-社会秩序,连续性,团结力量-社会发展 个人意义:满足需求-信息来源,安全感-表现,实现
集合体 共同目标
↓ 生存的基础条件
↓
定义 ↑
协作意愿 传播互动机制 → 群体传播
定义 ↑
→ 集合行为
机制 条件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匿名性” “信息流”→流言→特点
传播学概论
概述 专业一150分,其中传播学的比重在90-110分,比较很大。 由于郭庆光这本《传播学概论》相关的详细的知识点笔记很多,因此复习材料主要采用
思维导图和关键词的形式梳理内容,关联记忆,更容易运用。 其中,第12章-第14章没有思维导图,梳理了重点内容;第15章简单了解即可。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
(麦奎尔) 20世纪初-30年代末 40年代-60年代
↓
↓
子弹论/魔弹论 传播流
↓
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
核心观点 “使用与满足”
理论背景 缺陷
政治即有倾向假说
评价
选择性接触假说
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
↓
70年代 ↓
宏观理论共同点 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 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 生活的影响
《人民的选择》 《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 → 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 → 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
怀特
媒介即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冷媒介”与“热媒介” 意义与局限性
现实社会影响
新媒介
↓
“电视人”“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电视与人的“充裕主义”
↓
“他律性欲望主义”
趋势 意义 “电子乌托邦”
↓ 评价
新闻选择 ← 制约 业务标准 ← 体现 新闻价值
↓
市场标准
新闻要素 → 九种
依据三个前提: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
媒介规范理论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所有制-活动-信息内容-事业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垄断-干预-间接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信息反馈-结成团体-法律-销售市场
↓
极权制度下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
↓
↓
负责,维护 自由主义~ 社会责任理论
绝对服从
↓
↓
不得批判
出版自由
责任、义务
合法检查
有权批判
(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统一)社会信息 ← 传播 → 特点
开放性 子系统 自我创造
自完 双重偶然性
↓ 特点 ← 系统性 → 类型
传播障碍 ↓
结构 功能 ↓
制度 渠道
传播隔阂 ↓
无意误解 有意曲解
人内 人际 群体 组织 大众(5个特点)
马克思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传播观)
决定 ↓
起源于 受制约 反映着
麦克卢汉 ↓
地位稳固
能力效率高
目标,结构
信息可信
生产资料的使用者 规范,机制
↑
↑
特点
优势
公共性 公益性
制约因素
↑
宣传
经营
有目的的取舍加工 与媒介方针一致 “把关”是传媒组织 立场体现
↑
定义 传播者与~ ~组织目标 “把关”过程的实质
↑
↑↑
↑
←
工具和手段
←
传播媒介 → 社会组织 → “把关人”理论 卢因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
米德“主我与客我” 布鲁默“自我互动” 米德“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一种形式)
交流渠道,协作纽带 传承工具,发展途径
功能←
人际传播
→ 动机
渠道、方法
特点 ↓
意义丰富、复杂 双、互、反
定义 非制度化
获取信息
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相互认知
精神心理需求
↓
库利“镜中我”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信息社会
传播媒介
示现 再现 机器
↑ → 分类
定义 特点 信息高速公路 体外化信息系统分化与统合 其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经济主体、劳动力主体、交易结算、全球贸易 “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象征性互动理论
↓ 象征性社会互动
↓ 共同的意义空间
明示、暗示 外延、内涵 指示、区别
(能动性)反作用(独立性) ↓
推动 主矛盾 特殊规律
(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也不能忽视精神生产、精神交往)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思维 社会
口语
作用
局限
↓
时间 空间
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远距离、快速
文字
印刷
题外话声音、影像信息 电子 文化传承
突破
局限 经、政、文、教
只是积累
↓
时空 交流 政府特权、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
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本章,全章节重点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3、“培养”理论的外围 四、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媒介 → “便士报”特点;电视特性
↑ 定义 ← 大众传播 → 社会影响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两种观点:乐观,怀疑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环境化
特点 ↓
功能 ↓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现金技术,产业化手段 社会上一般大众 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单向流,无反馈 制度化的传播
↓
群体意识
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 → 趋同心理
目标、规范合意
↓
群体感情 包括 群传在~中的作用 功能 作用 信息压力
归属意识
流量 流向
内
外
结构特点 ↑
定义 ↑
定义 ← 组织 → 组织传播 → 功能
上行 下行
纵向 横向
组织内传播
组织外传播
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
↓
特点 形式 作用
信息输入活动 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
↓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
基础)
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 “使用与满足” → 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
广播 ↓
1喜欢知识 竞赛的心 理需求
↓
印刷
电视
↓
↓Hale Waihona Puke 1读书动机 麦奎尔的满2报纸使用 足四种类型
形态
↓
↓ 评价
↓ 1、意义 2、局限性
↓ 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
↓
竹内郁郎的补充 ↓
目的 条件 印象 结果 修正
2收听肥皂
心绪转换
↓ 缺陷:角色关系固定化;无反馈
特点 ← 传播过程 → 模式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完全平等不现实,面对面,非大众 都是主体,角色功能,互动性
↓ 构成要素
↓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连结性、交织性、初具系统模式特点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补充反馈,拓展了噪音,但没超过程本身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剧的动机
人际关系
自我确认
环境监视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构成两个方面 ← 双重含义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