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

孝文帝在颁布均田制的次年,即太和十年(486年)实行租调改革。与 北魏前期的租调制相比,此制最大的变化就是纳税单位从“共居合籍”的 大户变为一夫一妇(“床”)的小户。为了把更多的徒附、部曲从宗主豪强 的苞荫下解脱出来,变为国家控制应缴纳租调的均田农民,同时又废除 了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此制的又一特点是剥削量有所减轻,这是 为了达到“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的目的。

会 形
名称
时 间

贡赋制 西 度周
春 秋
主要内容
受田的诸侯臣下作为义务 向周王交纳的贡赋
作用或影响
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 雏形
相地而 前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
奴 衰征 期






承认了土地私有,促 进了土地由国有向私

有转化

“初税 后 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按
亩” 期 照田亩的实际数目收税


实行于五朝均田制时期的租庸调制,包括田租、户调和力役三项内 容。作为代役税的庸,要到隋朝才正式形成制度。这是以均田小农为征 取对象的,仍属人头税性质的赋役制度。从486年北魏孝文帝颁布第一 个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调制起,到780年杨炎行两税法时为止,前后实
行近三个世纪,与均田制相始终。 北魏后期的租调改革:租庸调制的原型
式”的长期推行标志着课征单位从丁向户转化,这个户其初是小农家 庭,后来变成三五十户共居合籍之豪强宗族,这是部曲庄园经济的反 映;三是税物形态从货币(钱)向实物(绢、布)转化,这是中古自然经济 所使然,四是课征办法从不计贫富向“九品相通”转化,这反映赋税制度 演进中的某种合理化趋势。
田租:从按亩计征到按丁计征的土地税 曹魏:按亩征收的定额税制
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 税法规定贵族、官
两税法
唐 朝
减少。 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僚、商人都要缴税, 这就扩大了税源,增
内容:780年,唐德宗采纳 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 入,也相对减轻了农
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 民的负担。实行两税
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 法,是我国封建社会

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 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
两汉时期正式编入政府户
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
编户制 度
两 汉
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 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 向国家的交纳赋税,即田
租、更赋、人口税和承担
徭役、兵役。
租庸调 制
隋朝:沿用了北魏以来
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
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比
较短。后来,又规定“民
年五十,免役收庸”,即
缴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

役;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 改革和进步

但是,它也标志

着从此以后土地兼并
不再受到限制,越来
越严重;农民的负担
更加沉重
庸制的普遍化 一是所有男丁若朝廷无事均可纳庸免役,二是匠役与正役合流。三是唐 玄宗时力役折庸得到普遍推行,
(六)晚唐两宋:两税法的演进和摊丁入亩趋势的初现
两税之得名,是因夏、秋两征之故。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户税,以 钱立额,“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与初唐以来的 九等户制相辅而行;二是地税,以粟米立额,“应科斛斗,请据大历十 四年见佃青苗簿地额均税”。从税物形态看,既有实物,又有货币。征 税的原则是“量出制入”。手续简化,统一征收。征课时期,分为夏秋 两季。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收获的季节性,由于农业的收获季 节是夏秋两季,所以在夏秋两季向国家缴纳赋税。两税征课资产,按 钱计算。
(一)土地税的萌芽:从“相地而衰征”到“初税亩”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
行了赋税制度改革。例如鳃国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推行 的“初税亩”,就是最著名的赋税制度改革。
汉代的田租征收 汉代“田租”征收办法与战国、赢秦一脉相承。鉴于秦朝“收太半之 赋,发闾左之戍”而迅速败亡的历史教训,自汉初开始,长时期实行轻 税政策。关于征税办法,汉代田租征课是既基于地,又基于户;基于户 是实,基于地不一定都是实,因而更适合的叫法是户租。应该说,汉代 和以前一佯,实际上仍是定额制。 汉代的户刍、口赋和算赋 “户刍”当是按户交纳的刍税。现从木牍“户刍”与“田刍”对言,才知除 了“田租”性质的刍槀税外,还有与“田刍”对称的“户刍”之征,其性质当 属于人头税范畴的户赋。口赋是征之于儿童的人头税。人二十,以供天 子。这是天子的“私奉养”,专供皇室日常开销之用,带有某种“贡赋”色 彩。口赋似起于西汉中叶武帝之世,起于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 产子3岁开始起征,因民赋重,至于生子辄杀。
与民户身份等级相配套的分类徭役制 魏晋南北胡时期,封建依附关系急剧发展,大量人户沦为部曲、佃 客、地主私属。受这股潮流的影响,国家也划出部分民户,将之降格为 兵户、吏户、百工户等,身份世袭,由官府严密控制,来保证国家的徭 役征发。这是国家政权与门阀大族争夺劳动人手长期斗争的组成部分。
(五)北朝至隋唐:均田制时期的租庸调制
北朝徭役:兵役和力役的合流 唐长孺指出,自北魏以至北齐、北周“适龄男子既服兵役,也服力役, 被征发服役时都叫做兵。这是北朝徭役的一大特色,
隋朝:租庸调制的正式确立 隋朝租庸调制上承北朝之余绪,下启唐代之先声,具有承先启后的性质
唐朝前期:庸制的普遍化和徭役的减轻 自隋场帝取消对妇女的征课后,妇女已不再授田,所以租调也只
(七)宋方田均税法:
中国古代北宋中期改革土地征税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主旨是通 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以实现均平税收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为后 代清丈土地的开端。
(八)清初赋役制度的重建和保甲制的确立
明晚期“一条鞭法”的出台和推行 “一条鞭法”有一个从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逐步演进的过程。其共同 持征是:“第一,简化征收项目,诸役合并,变徭役的多税制为单一税 制;第二,力差折银征纳,官府雇人代当,变力役为货币税;第三,取 地因素。”一条鞭法的实质是田赋和徭役的并轨。它把以徭役为主体的 人头税,逐步变为单一的农业税即田赋,又把徭役税、实物税转化为货 币税,田多丁少的地主承担更多的份额,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相应 放松,同时还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因此是双轨制向单轨制转进 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 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 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 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⑦ 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8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这种演 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 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以人头税和徭役为主体的赋役结构 农民赋役支出中田租只占5%,人头税占95%的结论。这说明对农民 的严密控制和对人力的残酷榨取,构成了奏汉国家机器的赋役基础。汉 代长期推行“轻田租,重人税”的政策的重大结果,首先是刺激了土地私 有制的发展,轻田租惠不及齐民,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课田制和户调式的确立
赋役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是国家和私家地主间通过“荫客 制”正式分割剥削对象,反映出双方对劳动力的激烈争夺二是“户调
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
推行
隋 唐
唐朝前期:以轻徭薄赋 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 行租庸调制。其内容如
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
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
做“租”;缴纳定量的绢
和布,叫做“调”;服徭
役期间内,不去服役的可
以纳绢或布代役,叫
做“庸”。唐朝的庸不再
有年龄限制
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 证,赋役负担相对减 轻,使许多荒地开垦 出来;政府的赋税收 入有了保障,府兵制 也得到巩固。这些都
使国家富强起来
使唐朝中期以来
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
统一,在一定时期
内,保证了国家的财
政税收;改变了自战
原因:唐玄宗天宝年间, 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 赋役制度,开始以资
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 产和土地为主,表明
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 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
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 身控制有所放松;两
征于丁男。(租:就是农民向政府缴纳谷物,作为田税。调:就是农民向 政府缴纳当地的土特产,一般指的是绢物等。 庸:就是农民为政府 服劳役代替纳物,艰险所谓“输役代庸”。 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税 额较轻,尤其是采取“输庸代役”的办法,让农民有休养生息的机 会,多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用唐代初期的经济繁荣。)
赋税制度
战国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阶层普遍出现,以小农 为征收对象的赋役制度也随之成型了。 赋税名目繁多,大别之可分为赋、算、租、税四大类。“赋”是人头 税,“算”基本上是财产税,“租”是土地税,“税”是工商流通税(如关卡 税、盐铁税、酒税等)。被称作“田租”的土地税,称作“户赋”、“口 赋”、“算赋”的人头税,以及称作“更卒”、“正卒”、“戍卒”的各色傜 役,这三项共同构成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人头税和傜役占了绝大 比重;反映出当时国家对于臣民人身的严厉控制及其对于小农剩余劳动 的残酷榨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
征收的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征收的方式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 地租;征收的名目由多种成分转向单一货币;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 定时;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骨耜: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
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 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来),再用藤条 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 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 来。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 田里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 这种器 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农具。 用它 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河姆渡氏族遗址位于浙江杭州湾南岸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是 1973年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现的。遗址中出土了两千九百二十多件骨 器,其种类有耜、镞、凿、针、匕等。其中,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 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