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值
生肖文化涉及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层面,深含思想观念,又密切联系实际。
生肖文化全面反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往往起到教化规范作用。
生肖文化蕴含丰富的传统思想:
(1)天人合一:生肖是天干地支形象代表,深受传统阴阳五行哲学影响,体现天人合一。
(2)生态意识:动物崇拜,强调动物在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包含朴素生态理念。
(3)传统道德:寓言、成语和文学作品,通过崇扬和鞭挞动物性情,影射人的道德品格,传达传统价值观。
(4)社群意识:生肖民俗受众广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节庆活动大家同庆同乐,增强社群乃至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5)平等亲民:生肖人人占一,公平公开,皇权也难改变,生肖文化主流属于平民文化,具有通俗性、生活
“人日创日神话中第一日所造之鸡,表面看是一种动物,在神话思维中却是某一特定的空间方位——东方的象征。
神话学家们认为,创日神话表达的从混沌到有序,从黑暗到光明的主题,是以初民日常经验中的东方日出,白昼取代黑夜的自然现象为蓝本。
总之,鸡也有它独特的象征意义,人们从鸡的动物特性中演绎、联想出它的象征意义。
同其他动物的象征意义一样,也有褒有贬,视其不同的语境和场合而定。
古代计时器尚未发明,早晨的鸡鸣一声,向人们报告新一天气开始,它不仅是庄户人家的时钟,也是公共生活的时钟。
战国时代,著名的函谷关,开关时间就以鸡鸣为准。
落魄而逃的孟尝君,面对大门紧闭的关口,担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会口技者,学鸡鸣,一啼而群鸡尽鸣,骗开关门。
这个故事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传为熟典。
鸡有司晨作用,又有礼仪功能,是鸡受到古人重视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古代,没有报时的钟表,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以天亮作为一天工作的开始,而何时天亮却是由公鸡报晓来决定,人们信赖公鸡,是因为公鸡有信德,而雄鸡报时从不会报错,古人说这是“守夜不失时”,是信德的表现。
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按今人的话说,就是鸡有勤奋、准确、守纪律、不误时、认真负责的好品德。
晋代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鼓舞着人们的斗志,竟被誉为“人之楷模”。
现代人们赞美鸡,主要是赞美鸡的武勇之德和守时报晓之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