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辩论材料
"以礼服人”存在于孔子的理想社会中,意即用“礼”(古代的各种伦理制度,很复杂)来教化人。
“以理服人”。
做人要懂道理,更要讲道理,因为道理使人明智,在是非面前总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使言行有了合理的尺度和准则。
道理使人善良,对人会多一份宽容之心、仁爱之心。
大千世界,现实之中,有理说理,切不可无理搅三分,更不能无理还要恐吓、威胁、动粗,闹不好个人的言行和举动越过法律的准绳,可要吃官司的,到那时,只能是自己种的苦果自己吃,后悔都来不及。
为人处世须讲理,做人要讲道德修养,要懂理、尊理、讲理
在中国这个
“礼仪之邦”,如果能够以“礼”待之,许多矛盾就不会激化。
所以,在这个意义
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成都城管以“礼”服人的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一定会收到化解与执法对象情绪上对立的效果,对于和谐管理城市,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以礼服人的规定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城管执法的困境。
对执法者来说,敬礼是为了在缓和气氛中完成执法任务;对被执法者来说,接受敬礼还是要面临处罚。
而此前的舆情民意诟病城管执法,除了不满其执法方式和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对城管执法行为本身地位和执法依据的合法性质疑。
说白了,就是“你凭什么管我?”
应该说,城管的出现从主体上说,《行政处罚法》及政府的授权给了一张“准
生证”。
现实上看,分工的细化无法适应城市管理的综合和复杂。
城管执法集中了
其他部门的处罚权,将其他部门不管的事儿,管不好的事儿管起来,这是合乎现实复杂性需要的。
但是,城管的具体职责并不是很清晰的,所谓14个集中行使处罚权的方面,实际上跟其他部门的职权范围是有重合之处的。
而且,城管常常是“借法执法”——依据以前分散于各个部门的规章行使执法
权。
可在依法行政中的“法”是有特定含义的,仅仅指的是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到规章,但对于规章之下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被看做是“法”,只有在上位法有明确规定的时候规章才可附带“法”的功能,而不能单独作
为城管执法行为的合法性依据使用。
也正因此,这些规章的具体条文的法理性和统一性不够完善,有些甚至和现行法律相悖。
这样,城管执法就无法回避依据不一致,法理不足的困境。
这样的困境才是城管执法的难处所在,也是许多人不服城管的原因所在。
“借法执法”以及“规章代法”成为城管执法困境关键。
因此,城管执法即使
能够做到以礼服人,还是没取得走出困境的钥匙。
认真梳理现行执法依据,从法理上解决以人为本,和谐管理城市的合法性,让城管执法真正能够以理服人才是要旨所在。
在法制的社会里,以礼服人是一种态度,以理服人才是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