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45分钟40分)一、语言应用(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寂(cén)没镞.(cù)胸襟.(jīn)老生长谈B.付梓.(xīn)流弊.(bì)下乘.(chénɡ)不既不离C.拘.礼(jū)斟.酌(zhēn)流弊.(bì)清沁肺腑D.蕴藉.(jí)憎.恶(zēng)尺牍.(dú)刻苦自厉【解析】选C。
A项,“镞”应读“zú”,“老生长谈”应为“老生常谈”;B项,“梓”应读“zǐ”,“不既不离”改为“不即不离”;D项,“藉”应读“jiè”,“刻苦自厉”应为“刻苦自励”。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让自己的提案——《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措施》更加科学严谨,他经过几天反复的调研和思考,又地进行了五次修改。
②在本次座谈会上,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对现代诗歌的欣赏不要过分地,否则就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而使文学欣赏变得像动物解剖。
③《大连故事》剧组人员认真研究剧本,对每一个镜头都进行,力求真实、全景式地为观众展示出一幅震撼心灵的史诗画卷。
A.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字斟句酌B.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咬文嚼字C.精雕细刻字斟句酌咬文嚼字D.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精雕细刻【解析】选D。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多用来讽刺人迂腐固执、不知变通。
后也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字斟句酌”指对文章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地斟酌、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精雕细刻”指精心雕琢,细致刻画。
比喻十分认真,非常细致。
第①句中的“经过几天反复的调研和思考”“五次修改”,这里表现的态度十分慎重,应用“字斟句酌”。
第②句是表达“对现代诗歌的欣赏不要过分地”抠字眼,应用“咬文嚼字”。
第③句中,据“对每一个镜头都进行”“力求真实”,强调认真细致地加工和刻意追求完美的精神,应使用“精雕细刻”。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B.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
”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D.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解析】选C。
A项,因为“无耻的”是特定内容,应该加引号。
B项,引文不独立,故应去掉“终不能复入石矣”后的句号。
D项,第一个“套板反应”加双引号;“仇敌”后的逗号改为分号,前半句与后半句是并列关系,应用分号。
4.(2019·江苏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至,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解析】选A。
可采用分组组合法。
第③句开始有一个词“因此”,应该连接在解释“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后面,很明显①的意思是解释芭蕉的优点。
第④句开头“在旁边配上几竿竹”是指在什么旁边呢?明显是②所描写的画面,因此②④相连。
第⑤句是景色的总写,所以应该放在最后。
5.(2019·衢州高一检测)下列诗词描写的季节,不是春天的一项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D.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解析】选B。
A项,诗句出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的季节是春天; B项,诗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季节是冬天;C项,诗句出自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描写的季节是春天;D项,诗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季节是春天。
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8个字。
(4分)朱光潜以为,做学问和写论文之妙,即在于深入浅出。
只有入之深,才能做到成竹在胸、烂熟于心, ,则难免生吞活剥、捉襟见肘; ,才能做到举重若轻、言简意赅,而出之不浅,则难免艰深晦涩,让人望而生畏。
庄子曾描述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技术纯熟、工多成艺的故事,做学问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其境界庶几可近似之。
答案:入之不深只有出之浅7.(2019·金丽衢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5分)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中国女性文学人物形象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物。
A组:祥林嫂(《祝福》) 鲁侍萍(《雷雨》) 琵琶女(《琵琶行》)B组:“氓”的妻子卫女(《氓》) 崔莺莺(《西厢记》) 林黛玉(《红楼梦》) 如果将王昭君也定为候选人物,你将把王昭君归入哪一组?请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组,祥林嫂是在新年之际,死于众人的祝福声中。
鲁侍萍是为资本家周朴园生了两个孩子最后却被抛弃的女人。
琵琶女本是京城女,才华出众,曾经欢乐富足,如今生活却一落千丈,落魄失意。
这组人都是命运悲惨的女人。
B组,“氓”的妻子,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虽然成为弃妇,但是自己能反思这段婚姻。
崔莺莺,能勇敢追求爱情。
林黛玉虽然寄人篱下,但有自尊。
这组都是在命运面前不认输,而努力追求个体价值的女人。
王昭君是被君王冷落的女人,后来被送去和亲,很不幸。
但她被送去匈奴后,为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和缓也做出了贡献。
因此王昭君可以归入A组,也可以归入B组。
重要的是能自圆其说,并结合王昭君的情况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该题属于开放性题目,AB组皆可,能自圆其说即可。
两组区别:A组是被命运掌控而结局凄苦的人,B组是不甘心屈从命运的安排而努力追求个体价值的人。
8.下面是中国新闻网刊发的一幅漫画,请描述漫画内容(注意细节描写)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80字左右。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注意分析鸭妈妈领着小鸭不知不觉地走进鳄鱼的嘴里,原因是“看手机”,由此分析寓意是“手机的危害”。
注意语言的简明、字数的限制。
答案:一只鸭妈妈全神贯注地低着头看手机,身后跟着三只小鸭,它们正走向张开大口的鳄鱼。
漫画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不能自拔的现象,呼吁人们理性使用手机。
二、阅读鉴赏(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
自然现象不能彼此全同,亦不能全异。
全同全异不能有节奏,节奏生于同异相随相续,相错综,相呼应。
寒暑昼夜的来往,新陈的代谢,雌雄的匹偶,风波的起伏,山川的交错,数量的乘除消长,以至于玄理方面反正的对称,历史方面兴亡隆替的循环,都有一个节奏的道理在里面。
艺术反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在造型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疾徐相呼应。
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
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如呼吸、循环等等都是一起一伏地川流不息,自成节奏。
这种生理的节奏又引起心理的节奏,就是精力的盈亏与注意力的张弛,吸气时营养骤增,脉搏跳动时筋肉紧张,精力与注意力亦随之提起;呼气时营养暂息,脉搏停伏时筋肉弛懈,精力与注意力亦随之下降。
我们知觉外物时需要精力与注意力的饱满凝聚,所以常不知不觉地希求自然界的节奏和内心的节奏相应和。
有时自然界本无节奏的现象也可以借内心的节奏而生节奏。
比如钟表机轮所作的声响本是单调一律,没有高低起伏,我们听起来却感觉它轻重长短相间。
这是很自然的。
呼吸、循环有起伏,精力有张弛,注意力有紧松,同一声音在注意力紧张时便显得重,在注意力松懈时便显得轻,所以单调一律的声音继续响下去,可以使听者听到有规律的节奏。
这个简单的事实可以揭示节奏的一个重要分别,节奏有“主观的”与“客观的”两种。
我们所听到的钟表的节奏完全是主观的,没有客观的基础。
有时自然现象本有它的客观的节奏,我们所听到的节奏不必与它完全相符合,这正犹如同一炮声在与枪声同听时和与雷声同听时所生的印象有高低之别一样。
主观节奏的存在证明外物的节奏可以因内在的节奏改变。
但是内在的节奏因外物的节奏而改变也是常事。
诗与音乐的感动性就是从这种改变的可能起来的。
有机体本来就最善于适应环境,而模仿又是动物的一种很原始的本能。
看见旁人发笑,自己也随之发笑,看见旁人踢球,自己的腿脚也随之跃跃欲动;看见山时我们不知不觉地挺胸昂首;看见杨柳轻盈摇荡时,我们也不知不觉轻松舒畅起来。
这都是极普遍的经验。
外物的节奏也同样逼迫着我们的筋肉及相关器官去适应它,模仿它。
单就声音的节奏来说,它是长短、高低、轻重、疾徐相继承的关系。
这些关系时时变化,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身心活动也随之变化。
因此,听者心中自发生一种节奏和声音的节奏相平行。
听一首高而急促的调子,心力与筋肉亦随之作一种高急促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柔缓的调子,心力与筋肉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柔缓的活动。
诗与音乐的节奏常有一种“模型”,在变化中有整齐,流动生展却常回旋到出发点,所以我们说它有规律。
这“模型”印到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的模型,我们不知不觉地准备着照这个模型去适应,去花费心力,去调节注意力的张弛与筋肉的伸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