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第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前提和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揭示它的实现条件和规律。
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是所有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具有不同于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它包括个人消费,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这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
社会总资本在一年内发挥职能提供的社会总产品表现为社会总商品资本。
必须从总商品资本运动公式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
必须确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的原理: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按其最终经济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社会总生产也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跟单个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为C、V和M三部分。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
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中代表C、V和M三部分价值的商品都能够卖出去,从商品形态实现为货币形态;二是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又从市场上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货币形态又实现为商品形态。
社会总产品的这两种补偿,“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
第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因为,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要素;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因素。
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过程中有三大交换关系: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基本的实现条件公式是:Ⅰ(v+m)=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必须提供价值上恰好等于第Ⅱ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必须提供价值上恰好等于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需要的消费资料。
这一关系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也表明了两大部类互相提出需求、互相提供产品的互为市场的关系。
从基本实现条件公式派生的两个实现条件公式: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
第三,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为了进行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部类和第部类都要积累。
为此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货币积累;追加不变资本及其物质要素生产资料;追加可变资本及其物质要素劳动力。
资本主义生产机制和资本积累机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前提,是社会总产品的各种要素必须重新结合。
最重要的是剩余价值m,首先要分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m/x和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m-m/x),后者又要分为追加不变资本ΔC和追加可变资本ΔV。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一是,Ⅰ(v+m)> Ⅱc。
其含义为: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不仅能够补偿两大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有一定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
二是,Ⅱ(c+m-m/x) > Ⅰ(v+m/x)。
其经济含义为: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在补偿了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所消耗的消费资料之后,还必须有一定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基本的实现条件公式为:Ⅰ(v+Δv+m/x)=Ⅱ(c+Δ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在满足本部类原有生产和追加生产的生产资料的需要以后,能够和需要拿出来同第Ⅱ部类进行交换的生产资料,正好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生产和追加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这一关系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表明了两大部类的积累和生产的扩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从基本实现条件公式派生出来的两个实现条件公式是:Ⅰ(c+v+m)=Ⅰ(c+Δc)+Ⅱ(c+Δc);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四、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在当代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说法,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运输业等。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以局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把社会总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价值上分为C,V和M三部分。
马克思没有把第三产业提出来,是由历史条件和他的研究方法决定的。
当时第三产业中的一些服务性活动还附属于第一、二部类,服务于生产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些生产型服务活动就随着产品的用途分别归入第一部类或第二部类。
同时,由于马克思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所以,必须排除次要矛盾的干扰,运用抽象分析方法,以便揭示事物的本质。
但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其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第三产业提供的各种服务,不仅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消费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所以,第三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
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资本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第三产业成为独立的部类,社会生产就由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生产、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生产和第三部类服务型部门所构成。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要实现再生产,就必须使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各个部类在满足自身需要之后,不仅必须提供足够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满足社会补偿的需要,还必须保证服务部门有相应的发展。
否则,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资本家为追求利润而盲目生产和相互竞争,从社会总体看,呈现出生产无政府状态,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使社会资本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不可能自觉地实现,而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的过程中自发的强制地得到实现的。
针对上述情况,资产阶级国家政府不得不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实施宏观调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有所减轻,资本主义矛盾有所缓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的阻力有所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除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的困难。
所谓的现实意义就是要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来讲1.生产资本的两种不同划分的区别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这两种划分的依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这两种划分的区别是:第一,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二,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第三,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
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2.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资本循环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资金运动的规律。
资本循环原理阐明:为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产业资本家必须把它的资本按照再生产要求的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并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
这一循环原理,撇开马克思分析时的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也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
企业资金只有在不断循环中才能保值和增值。
要保证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顺利进行,也必须根据生产规模、技术构成、购销时间的长短等情况,把全部资金合理地按一定比例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形式上,并使它们各自顺利循环。
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均衡生产,产品要适销对路,从而加速资金的循环。
资本周转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资本周转原理阐明:加速资本周转,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而且可以节约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这一原理撇开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现实意义:第一,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金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金,增加盈利。
第二,要加速资金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等。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阐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也必须要努力保证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以及一、二、三产业之间合理发展,保持合理的、协调的比例关系,努力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结构上和总量上保持基本平衡。
为此,在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来源:考试吧()2010-1-22 16:25:00【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论文大全上海薛岗实业专业各种广告材料PP合成纸,PP背胶,灯箱布,写真纸,展示器材价格低廉,品质优良1861668上海果扬设计公司提供专业品牌策划、产品设计、网站营销广告商业策略与创意设计,网络整合品牌营销推百度推广论文关键词:再生产理论研究对象货币作用积累与消费经济结构论文摘要: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到第三卷中逻辑缜密地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各部门保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