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案例[可修改版ppt]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案例[可修改版ppt]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 理创新案例
• 政府管理创新:政府部门采用新的产品、 新的技术、新的流程与操作,或者调整政 府内部或外部关系以完善和提升政府职能、 提高管理水平。
• 政府管理创新的空间(可能性)
– 差异
• 政府管理创新的动力:
– 地方和基础政府领导层的责任感 – 地方和基层政府追求政绩的推动 – 上级机关的推动 – 学术界和媒体的推动(中央编译局、北大政府
创新研究中心等共同倡导的政府创新奖)
– 人民群众的压力
• 政府创新的问题
– 推广 – 坚持
思考
• 谁是政府管理创新的主体?
–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思考
• 为什么同样的改革措施在中国的效果却不 一样呢?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脱节
• 当一种新的技术诞生时,人们总是寄希望于它改 变整个世界的面貌。
网络化
街道的职能
• 满足社区居民的相关需求 • 常务性日常工作 • 完成上级管理部门(包括上级业务指导部门)
布置的各项工作 • 应对一些非常规性突发事件
案例——L街道电子政务方案选择
• L街道始建于1988年10月,街道总面积1.99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10万。总的来说,L街道是一个正在建设与 发展中的纯居住区,其居民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主要以工人群体为主,最近几年居住结构有了 一定的变化,但普通市民仍是其居住结构中的主要构 成部分。
• 这些部门聚集在一处,避免了居民为一件 事情在多个“门”之间来回奔波,但不同 部门之间的业务并未整合,每个部门常常 “各自为战”,在许多需要协同处理、信 息共享的领域(比如,居民低保的申请与核 实需要劳动和民政共同协同),各部门的快 速协同能力仍较为有限,往往是按照传统 方法不定期人工相互查询资料,因此许多 审批事项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办结。
铁路
股份公司、 技术合同
英国
钢铁、 汽车
大型企业、汽车、耐 高速公 大规模生 用消费品、路、航 产时代 合成材料 空运输
能源 (石油 )
电子
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美国 福特主义
1980-
信息通讯 计算机、 时代 通信
数字通 信 互联网
灵活生产、 芯片 信息产业扁平化、 美国
历次技术革命
时间
描述 推动部门 基础设施 关键要素 主导产业 组织创新
1770- 早期机械 水力、 运河、 棉花、 1830 化时代 棉纺 公路 生铁
棉纺
工厂
英国
1830- 蒸汽和铁 蒸汽机、 铁路、 1890 路时代 机床 航海
1890- 电气和重 1940 工业时代
电力
电力供 给与传 播
煤 钢铁
• 一是将服务中心的“业务窗口”改为“综 合窗口”;
• 二是提升跨部门的信息与数据共享能力;
• 三是整合服务中心的业务流,实现各部门 间的高效协同。
• 显然,上述三方面的改革目标的实现都或 多或少涉及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进
变革
• 从2006年开始,L街道被上海市有关部门定 为第一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服务能 力的“一门(站)式”服务中心试点。自 此,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始被引入该“一 门式”中心。
• 作为一个较晚引入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街 道,当L街道管理层萌生用新技术来推动既 有一门式服务中心改革的意图时,其至少 面临着三种技术安排上的选择。
1、方案一:自有数据库支持下的协
同整合模式
• 该技术方案最早在上海中心城区的w街道得到应用, 其后J街道进一步改进了该技术方案的实现框架。
• 该模式的技术原型来自发达国家(如芬兰、新加坡)电 子政务实践中的“后台信息共享模式”。“后台信息 共享模式”强调公共服务顾客导向的价值取向,它赋 予了公共服务受理的前台较强的信息共享能力,包括 前台顾客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定位存储,后台政府数 据和已储存顾客数据的索引、定位等。在这一技术模 式下,无论是政府信息的简单提供,还是双向信息的 交流以及事务处理中需要调用其他部门已经采集的顾 客信息,都可以在已有信息中准确、快速定位、提取, 并最大限度地保持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
• 从2000年起,L街道一直在探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 有效路径,其焦点是加强政府公共部门间的协同水平
• 2005年,街道建立了第一个“一门(站)式”中心, 当时其核心理念是要减少百姓奔波于多个部门间的烦 恼,提高行政部门间的协同水平。但客观地来看,这 一时期的“一门式”中心只是在街道原劳动保障事务 所的基础上扩大了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将其他相关 为民服务部门(如民政、计生等业务科室)迁入而已。
• 罗宾斯和威伯斯非常乐观地认为:“新技术作为 解决所有我们社会痼疾的灵丹妙药的神奇想象— —提高政治的参与度、物质享受、改善儿童教育、 较好的通讯、恢复的社区,以及你可能想到的其 他任何社会难题”。
——转引自[英]史蒂文 拉克斯.《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 禹建强等译,2004年,201页。
特点
• 一:健全、优化街道内的相关网络。通过加载安全设施的社区网 络,把“一门式”服务中心的前台受理和后台各业务部门之间连 接起来,把街道与区有关部门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的高速传 递和同步化。
• 二:研发、设计专业运作软件。系统整理不同业务部门间的工作 流程并进行优化,然后把这种对流程优化、整合的结果反映到软 件的窗口、命令和菜单中去,从而通过训练服务中心人员使用软 件的方式,强制性地在工作中引入新流程。新设计的软件要强化 对服务的质量控制、促进部门间的快速协同。
• 就内部运作机制而言,当时入驻LF街道一 门式服务中心的各个行政机构在内部运转 过程中仍然是“貌合神离”: 三多两少
– 信息网络“多源” – 事务办理“多口” – 人员管理“多头” – 缺少质量控制 – 缺少人文关怀
• 随着LF街道一门式服务中心在实践中不断 发展,街道有关部门越来越意识到现有一 门式服务中心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当时看 来,改进的方向主要有三个:
• 三:建立基于自有数据库的社区事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采用该 技术方案的街道建立了以公安部门人口管理系统为模板的实有人 口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它,街 道不仅拥有了强大的辅助决策数据系统,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个平 台,在几个业务条线之间进行资料的快速查询和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