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训练题组1从“无为”到“有为”1.(2019·黑龙江哈三中高二上月考)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答案』 B『解析』题干中时间为“汉初”,治国思想非法非儒,而是“清净”,结合所学,这体现的是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西汉中期,故A项错误;仁为本,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2018·周口高二期末)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答案』 A『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
题组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3.《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答案』 B『解析』材料主张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4.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天行有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格物致知『答案』 B『解析』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主有过失,天将降灾异的思想,故B项正确。
5.(2018·南阳高二期中)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天人感应”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使汉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答案』 C『解析』由材料“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可知君主是天用来引导民性的,故C项正确。
6.下列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可能出现在()A.《史记·孔子世家》B.《史记·秦始皇本纪》C.《汉书·董仲舒传》D.《旧唐书·韩愈列传》『答案』 C『解析』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其影响遍及到了各个领域,如国家政治、学校教育和学术思想,故C项正确。
题组3儒学成为正统7.(2018·河南三市高二期中)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B.以礼义来教化人民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D.以王权限制了神权『答案』 C『解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表明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故C项正确。
8.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
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D.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答案』 A『解析』此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在汉武帝之后的增长情况,由此可知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主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故A项正确。
9.(2018·资阳高二期末)董仲舒认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这一主张实施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儒家官学地位得以巩固B.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正统C.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D.阻碍了其他思想的流行『答案』 A『解析』董仲舒主张儒家经典成为学校的重要学习内容,有利于儒家官学地位的巩固,故A项正确。
10.(2019·武汉高二调研)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
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
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
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
这表明秦汉时期()A.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幻不定D.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答案』 D『解析』秦汉时期秦朝独行法家,汉初实行道家,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均是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故D项正确。
11.(2018·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期中)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
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
这一思想()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题目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12.(2018·聊城高二期末)历史学家钱宾四指出,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
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举荐孝廉B.征召贤良C.独尊儒术D.设立太学『答案』 C『解析』独尊儒术是指官员都需学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推动了儒学之士地位的提升,故C项正确。
13.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
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答案』 D『解析』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
14.自西汉起,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的理念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
材料反映出()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D.儒学发展成封建统治工具『答案』 D『解析』材料“西汉”“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等反映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其“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维护了君主的专制集权统治,为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奠定了儒学统治地位的基础,故D项正确。
15.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
这反映了()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答案』 A『解析』从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可知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故A项正确。
16.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成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195年,汉高祖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祭孔之先。
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
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汉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记载。
(1)依据材料一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历史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归纳说明汉代祭孔活动的特点。
依据所学知识,概述如此祭孔的原因。
『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历史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特点:祭孔规格高:皇帝亲自或委派特使祭孔;祭孔类型多:有国家政府祭孔,也有各级学校祭孔;关爱孔子后人: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或守庙官。
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推崇儒学,崇尚孔子的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