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人文教育思想看今天的语文教育摘要:文章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发现,其人文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取其精华,为语文教育服务。
关键词:孔子;人文教育;语文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我国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
大的,其教育理论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论语》中看到了我国古代的教育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因此,研究孔子的人文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是有很多借鉴之处的。
一、从以人为本的旨在培养完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
我们的教育历来都强调要要促进人的发展,而孔子的教育就是以这一内容为宗旨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一语道出了孔子教人做人的教育宗旨。
他以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孔子培养人的目标是君子、成人。
就君子而言,孔子以为“质胜文则野,文明质而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就成人而言,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成人”,须兼备智、勇、仁“三达德”,形成不惑、不忧、不惧的崇高精神境界。
因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具备内在的气质,内外要统一,要全面和谐发展。
而在近些年的教育中,虽然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减不下来,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几乎所有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学校也没有轻易放弃应试教育,反而更重视竞技式教育。
教师们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会学生应试上,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剩下是考高分、考大学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把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道道练习题,让学生苦练应试本领,忽略文章对学生德育、美育的培养。
这样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我们也都很清楚:没有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准下降了,公民的尊敬守法意识淡薄了,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没有抓好学生在体育教育,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2011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强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语文课改中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些理念的提出也正是针对当前这种现状而提出的。
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我们可以学习孔子,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克制、反省,学会宽以待人、助人为乐,这样才容易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要像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样,利用丰富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全面和谐地
发展。
二、从崇尚人文看注重课程的人文性
孔子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推崇人文,如《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这些教材人文性都比较强,对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价值。
《诗》让人态度端正,性情温和,为人敦厚朴实,而不至于是非不辨;《书》使人了解自古以来的历史,明白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于乱作评论;《礼》使人心胸豁达,品性善良;《易》教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礼的细微,而不至于伤害万物。
今天的语文教育强调要注重课程的人文性。
因为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以母语教学为主的课程,是有着丰富人文性内涵的课程。
因此,在选文时,要把握的是:语文课程的内容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道德素养、情感素养都要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把握课程的人文性关键是要注意选文的情感性。
现在的语文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在选文时注意了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因素,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如在晶莹的泪光中看见的是那感人肺腑的《背影》,《散步》是散发一种“生命的感慨”,《金黄的大斗笠》中充满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苏婷的《我儿子一家》营造的的民主、谐和欢快的氛围……这些选文都是作者心灵的露珠,情感的甘霖。
我们在阅读欣赏时,要用心去感受,用情去浇灌,这样才能提高文学素养、道德素养、情感素养。
三、从因材施教的思想看培养学生的个性
所谓个性,从教育的角度思考,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
个性是创造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也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实,这一理念的实践在传统教育的中已经出现过。
孔子的教育中的师生平等和因材施教思想就包含这一理念。
孔子是“因材施教”原则的最早提倡者与躬行者。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比如孔子对“仁”的解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
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中对其思想理解最到位的学生,所以孔子对颜渊的回答也比较深刻、抽象,涉及到礼与仁的关系。
颜渊一下子
也没明白“克己复礼”为什么就是仁,孔子就进一步给予解释。
仲弓,即冉雍,有为政的才能,孔子认为他可以做一个地方的长官,所以仲弓问什么是仁德时,孔子的回答完全是仁德在为政中的应用。
樊迟理解力较差,故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具体,告诉他,仁就是要爱别人。
司马牛爱说话,多嘴多舌,而性格又急躁,所以孔子回答他的问题时,告诉他有仁德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好像很迟钝的样子。
孔子以此来纠正司马牛性格上的偏差。
以上事例中,几个人问的问题都一样,但得到的回答却各不相同。
这是因为孔子根据每个人的学识、性格、理解力的特点而作的回答。
孔子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是难能可贵的。
四、从启发诱导的思想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学习知识、培养道德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孔子在教学中反对机械灌输,提倡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学。
“愤”、“悱”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心理。
“愤”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经过思考,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含义,但又未能彻底弄清楚,同时又有急切想了解的心态,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这种时候教师指点一下,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
学生想把自己的思想说出来,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十分着急,这时给予指点,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孔子这句话的基本精神是指出教学必须讲究方法。
孔子认为,这种方法只能是一种引导、开导,而引导、开导、点拨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乐于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且是自己已经经过思考,对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
反之,就不要逼着学生去学习、听讲,其效果也必然是不好的,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要在学生有兴趣学,并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
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遇事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成长为有思想、有创造性的不断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今天的语文教育强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等这些理念,在两千多年年前孔子的教育教学中就出现了端倪,而且在孔子的教育教学中很好地付诸了实践。
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对我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国庆,何宏注释.论语[m].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
[3]晓苏主编.语文教学与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梁明(1982.10-),男,江西吉安人,硕士,助教,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黄九莲(1982.9-),女,江西新余人,硕士研究生,新余市暨阳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