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工程 第1讲 系统工程发展史

系统工程 第1讲 系统工程发展史


§1.3 我国系统工程的发展
一、朴素系统观念在我国古代的自发应用。 二、钱学森对系统工程的贡献 三、我国系统工程发展的几个阶段 四、系统工程领域学术组织和刊物
一、朴素系统观念在我国古代 的自发应用
1、都江堰水利工程 : 1)战国时代(公元前250年)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 2)工程包括三个主要部份,“鱼嘴”是岷江分洪工程, “飞沙堰”属分洪排砂工程,‘宝瓶口”是引水工程。 3)三个部份巧妙结合形成一个工程整体,根据今天的试验, 工程在排砂、引水、防洪等方面都作了精确的数量分析,使 工程兼有防洪、灌溉、漂木、行舟等多种功能。 由于在渠道上设置了水尺测量水位,合理控制分水流量, 使工程不仅分导了汹涌急流的岷江,而且化害为利,利用分 洪工程,有节制地灌溉了十四个县的几百万亩农田。
技术角度: 1)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零件数量急剧增 加、高功能化、小型化、复杂化; 2)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新产品研究开发、生 产规划、计划的紧迫性提高、生产管理难度增 加; 3)社会学、经济学量化问题;信息量急剧增加的 处理问题。
知识存量增长的管理问题
杂志: 17世纪2份;18世纪中叶10份19世纪初100份; 1850年1000份;1963年50000份,目前较高水 平的已超过10万份。 英国科学家推测:人类的科学知识19世纪50年 翻一番;20世纪初30年翻一番;20世纪中叶10 年翻一番;20世纪70年代每5年翻一番;80年 代以后每3年翻一番。(海量数据管理问题)
一般系统理论
不能沿用讨论无机界问题常用的机械论的分析方法。 认为现实是一个有组织的由实体构成的递阶秩序, 在许多层次的叠加中从物理、化学系统引向生物、 社会系统 。 不能把分割的部分的行为拼加成整体,必须考虑各 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了解各部分的 行为和整体。 认为分析和人为隔离的方法是有用的,但要看到, 即使对物理学的实验和理论也都还不是充分的。
§1.2系统工程发展简史
例如: 1)英国面临着如何抵御德国飞机轰炸的问题, 在发明雷达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组 织地、自觉地按照系统的观点、用系统工程方 法分析和研究作战使用问题的小组。 2)其次,英、美两国在反潜、反空袭、商船护 航、布置水雷等项军事行动中使用了系统工程 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又如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参 加者有一万五千人,其工程技术装置极为复杂, 他们运用了系统工程方法,因而推动了系统工 程方法进一步的发展。
一、朴素系统观念在我国古代 的自发应用
2、在宋真宗时,皇城失火,宫殿烧毁,派大 臣丁谓主持皇宫修复工程,丁谓经过统盘筹划; 提出了一个施工方案: 首先将皇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 省去远处运土; 然后把汴水引入大沟,用水路运输建筑器材, 使工程能顺利进行; 等到皇宫修复后,再把碎砖废土填入沟中。 修复大街,使烧砖、运输建筑材料与处理废物 等三项繁重的工程任务都最佳地得到解决,是 “一举三得利”的最优方案。
突变论
世界上充满突变想象:胚胎的发育、桥 梁的扭曲导致断裂、地壳的剧烈运动引 起地震,以及水沸、冰融等。 突变论为定量描述突变过程提供了非常 实用的数学工具。
§1.2系统工程发展简史
四十年代初,在美国等国家的电讯工业部门中,为 完成巨大规模的复杂工程和科学研究任务,开始运 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 贝尔电话公司在发展微波通迅网络时首先应用一套 系统的方法,并首先提出了“系统工程”这个名称。 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运用运筹学建立了雷达警报 系统、美国设施曼哈顿计划、申农的信息论、维纳 的控制论,都为系统工程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耗散结构理论
1969年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 )提 出。 他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统计力学所揭示的是孤 立系统(和环境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平衡态和 近平衡态条件下的规律,但在开放并且远离平衡的 情况下,系统通过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一 旦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系统就有可能从 原来的无序状态自发转变到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 的有序状态 。
§1.2系统工程发展简史
五十年代开始,核武器和洲际导弹的出现标志 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达到更高的水平。 六十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运用系 统分析方法提出了美国国防新战略,取得了成 效改变了空间技术落后苏联的局面,北极星导 弹、核潜艇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都是系统工 程在国防科研中取得成功的著名范例。创造的 ‘计划评审技术’(PERT)和“随机网络技术 (GERT),以及把电子计算机用于计划工作,促 进了整个系统研制工作的进展 。
新技术出现的预测问题
18—19世纪,纺织机、蒸汽机、发电机相隔数 十年出现,但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重大新技 术的出现越来越短,如1946年计算机问世; 1947年半导体;1951年集成电路;1955年原子 能发电站;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1960年激光 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1971年微型计 算机;1972年“先驱者”飞出太阳系;1973年 遗传基因重组技术;1978年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1年航天飞机飞入太空;90年代以后新技术 频频取得突破。(国家、地区科技发展重点预 测问题)
河流治理开发规划
治理开发目标的确定(运输、灌溉、游 泳、饮用) 河流边污水处理站的确定 不同河流段水质标准确定 治理时间的确定 治理方法、手段
能源需求与供应
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确定 地区人口规模 工业能源消耗结构(能源产品)及总量 能源系统结构 地区能源供给结构及总量
§1.1 系统工程产生的背景
第一章 系统工程发展史
§1.1系统工程产生的背景 §1.2系统工程发展简史 §1.3我国系统工程的发展 §1.4系统工程在我国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
§1.1 系统工程产生的背景
社会角度: 1)社会、技术、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活动多样 化、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程度日夜强化、 复杂化,呈现“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 合、目标多样、因素众多”的格局,如“ 开 发治理规划,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河流治理开 发规划,能源需求与供应”等。 2)需要有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运筹学
英军方:“和以往的历次战争相比,这次战争 更是新的技术策略和反策略的较量 ……我们在 几次关键战役中加快了反应速度,运筹学使我 们赢得了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运筹学从单纯军事和战 争中的应用研究,转移到经济和工业管理中的 应用,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到60年代末运筹学达到了成熟的高峰期,其标 志是 1969 年出版的瓦格纳 (H.M.Wagner) 的 《运筹学原理和对管理决策的应用》。
一般系统理论
贝塔朗菲(理论生物学家),1937年在芝加哥 大学莫利斯(C.Morris)主持的哲学讨论会上 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1945年发表 《关于一般系统论》。 他明确提出一般系统论的任务“乃是确立适用 于系统的一般原则”,并对系统的共性作了一 定的概括,如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 有序性、终极性(目的性)等。 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是从有关生物和人的 问题出发的。
突变论
1972年法国数学家托姆(Thom)提出。 是关于非连续性变化的数学理论,一般 所指的突变理论实际上是初等变换,其 主要数学渊源是势函数把临界点分离, 进而研究各临界点附近非连续性态的特 征,即为有限个数的若干个初等变换。 建立突变现象的定性定量模型,以研究 和认识不连续现象的机理并作预测,是 突变论的主要任务。
圣塔菲研究所
(SantaFelnstitute,简称SFl)
在1984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由3位诺贝尔奖获得 者盖尔曼(M.Gell-Mann)、阿罗(K.J.Arrow)、 安德森(P.W.Anderson)为首的一批不同学科领 域的著名科学家组织和建立的。 其宗旨是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他们称作 复杂性研究。 他们认为事物的复杂性是从简单性发展来的,是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他们把经济、生态、 免疫系统、胚胎、神经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等称为 复杂适应系统,认为存在某些一般性的规律控制 着这些复杂适应系统的行为。
开发治理规划
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问题: 1、治山还是治水 2、治理资金与开发资金的比例 3、治理不同状态资金的比例 4、开发重点的选择(地下、地上资源开发, 各种农业资源开发,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 赣江梯级开发方案选择和开发顺序的 确定
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规划
上海市交通系统规划目标(15、30、60) 为了实现这一设想,在不同交通方式 (地铁、轻轨、高速路、主干道(三横 三纵)、大型立交)的安排,需要考虑 城市形态和人口分布、工业布局、经济 发展、与外省市的连接。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是相对平衡结构说的 平衡结构不进行能量或物质的交换能维 持(晶体),而耗散结构只有通过与外 界交换能量(物质)才能维持其有序状 态。 耗散结构的形成至少四个条件:开放系 统;远离平衡态;内部要素之间存在非 线性的相互作用;从无序到有序演化是 通过随机涨落实现的。
协同论
1969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 )提出,他发现激光是 一种典型的远离平衡态时由无序转化为有序的现象,但他发 现即使在平衡态时也有类似现象,如超导和铁磁现象。 这就表明,一个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关键并不在于系统 是平衡或非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态有多远,而是通过系统 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自 发产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稳定的有序结构,这就是自组 织(serf-organization)。 哈肯还指出,系统在临界点附近的行为仅由少数慢变量决定, 系统的快变量由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就是所谓的役使原理。
பைடு நூலகம் 控制论
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创始 人是美国的维纳(N.Wiener )。他提炼出包 括生物系统和人工系统极为广泛的一大类系统 的共性和规律。 控制论提炼出的基本概念,诸如目的、行为、 通信、信息、输入、输出、反馈、控制以及在 这些概念基础上的控制论系统模型,即输入一 输出反馈控制模型,具有广泛的普适意义,并 且紧密联系着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