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下复习资料

现代汉语下复习资料

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一、语法:语法是指组成词、短语、句子等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二、语法性质: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三、语法体系: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就是说,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是自成系统的。

另一个是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四、现代汉语三个平面:是指句法、语法、语用三个方面。

五、语法单位:是能够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语言单位,主要有四级:语素(一般认为语素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词、短语、句子。

1、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2、短语: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3、句子: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六、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①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②结构规律具有一致性。

③同一词类可以充当多种语法成分。

④量词十分丰富。

七、句法成分: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句法结构是由若干词按语法规律组成的。

句法成分表:P5-6①成分。

③宾:表示人、物或事。

是动作所支配、所关涉的对象。

④中心语(P75):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⑤定():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⑥状[]: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⑦补<>: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第二节词类(上)一、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二、词类划分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

三、词类划分的依据:①词的语法功能。

②词的意义标准。

③词的形态标准。

四、实词: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并且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别: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第三节词类(下)一、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

二、虚词的特点:①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②不能单独成句。

③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

④不能重叠。

虚词分类:P26-34三、词类的误用P36-42第四节短语一、短语:是由语法上能够搭配的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又叫词组。

它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

(词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注:离婚结婚类、散步唱歌类、洗澡理发类均为离合词,不属于短语。

二、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P45-52●动宾短语:由有支配关系的动语和宾语两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表示某种行为动作,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后一部分是受前一部分影响、支配的对象。

支配关系用语序和词类而不用虚词表示。

●偏正短语: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个部分组成。

修饰部分在前头,描写或限制中心语。

修饰关系。

●中补短语(见书上例子)●联合短语(见书上例子)●连谓短语:不止一个谓词性成分连用,不用关联词,不属其他结构关系。

几个动词性词语连用而彼此不形成主谓、动宾、中补、偏正或联合关系的短语就叫做连谓短语。

●兼语短语(递系短语):前一动词的宾语兼做后一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

有兼语的短语叫兼语短语。

动作的发出者。

●同位短语:多由两部分组成,各部分词语不同但所指相同,语法地位一样,共做一个成分。

●方位短语: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性或动词性短语后面,主要表示处所、范围和时间,具有名词性。

●量词短语: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上量短语成。

①数量短语②指量短语●介词短语:由介词附着在名词等词语前面组成。

●助词短语(1)“的”字短语:①由助词“的”附着在实词或短语后面组成。

②指称人或事物,属于名词性短语,能做主语、宾语。

(2)比况短语(3)“所”字短语三、短语的功能1、做句法成分,所有短语都能充当一个更大的短语里的组成成分;2、成句,大部分短语加上句调能独立成句。

四、多义短语P52-54第五节句法成分P58-83(自学)第六节单句二、几种常用句式P88-96㈠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称为主谓谓语句。

1.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施事——动作。

例如:(1)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2)任何困难‖他都能克服。

2.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受事—动作。

例如:⑴你这人,‖锤把都没摸过。

⑵他‖什么酒都尝过。

3.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

例如:⑴他‖一向态度和蔼。

(他的态度)⑵她‖眼睛熬得通红。

(她的眼睛)4.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

例如:⑴一个边防军人,‖他时刻准备着为边关奉献一切。

⑵这孩子,‖我也疼他。

⑶咱们俩‖谁也别忘了谁。

5.大主语前暗含一个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等。

大主语如果加上介词,就变成句首状语了。

例如:⑴这类事‖中国人的经验太多了。

⑵这三个问题,‖我们讨论了两个。

⑶全村的人,‖我就服你。

★㈡“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1)我们‖一定要治好海河。

(一般主动句)我们‖一定要把海河治好。

(“把”字句)(2)你‖收拾一下房间吧!(一般主动句)把房间收拾一下吧!(“把”字句)“把”字句有四个特点:1.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例如“把书放在桌子上|把地种上庄稼|把茶喝了|把信带着|把情况谈谈”2.“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例如“把书拿来|把那支铅笔带上”。

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

因此,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做谓语动词。

没有处置性的动词比较少见,例如“一出门槛,便把慰问对象忘个一干二净|只把目录看了一遍”。

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例如不能说“他把青春愿意献给家乡的建设|我们把困难敢踩在脚下。

★㈢“被”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

例如:(1)树叶被风吹跑了。

(2)衣服给雨浇湿了。

(3)地上的水叫太阳晒干了。

(4)一夜之间,许多座百米以上的沙丘让风搬到十公里之外。

还有一种“被”字句,“被”字直接附于动词前,这是古汉语用法的延续。

例如:(6)他的心灵第一次被震撼了,被人的力量震撼了。

在书面语里,还有“被……所”的格式,口语里有“让(叫)……给”的格式。

例如:(7)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所战胜。

“被”字句构成和应用的条件:1.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跟“把”字句里的动词差不多。

动词后面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

如果只用一个双音动词,前面就要有能愿动词、时间词语等状语。

例如“自行车叫我弟弟骑〈走〉了|辽南大地都被依山的太阳涂〈上〉了一层金光|小鸡被黄鼠狼叼〈去〉了一只|他被人家搀着,一步一步走〈上〉山来|这句话[可能]被人误解”。

2.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

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就不能说“一本书被他撕破了”;如果“一本书”前加上“这、那”成为有定的,就可以说了。

3.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

例如“一切丑恶的现象[应该]被消灭|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这件事[已经]被人传出去了|他[大概]让朋友留下吃午饭了”。

㈣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例如:(1)金生取了笔记本走了。

(表先后发生的动作)(2)领导表扬先进树榜样。

(前后表方式和目的关系)(3)他低着头沉思往事。

(前一动作表方式)(4)他俩站着不动。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一件事)(5)大家听了很高兴。

(后一性状表前一动作的结果)(6)他看书看累了。

(前后两件事表因果关系)(7)小二黑有资格谈恋爱。

(前后有条件和行为的关系)(8)上车买票。

(表先后发生的动作)连谓句内部的几个谓词不管语义关系如何,排列顺序大都是遵循时间顺序,即先出现的动作在前。

第一个谓词除了用“来、去”和以此组成的词外,往往不用单个动词,一般要带上宾语、补语等成分,后一谓词没有这种限制。

这些谓词都可以分别跟同一个主语发生主谓关系,即都是陈述同一主语的。

㈤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1.使令式:前一动词有使令意义,能引起一定的结果,常见的动词有“请、使、叫、让、派、催、逼、求、托、命令、吩咐、动员、促使、发动、组织、鼓励、号召”等。

例如:⑴老师鼓励学生学好功课。

(=老师鼓励学生,学生学好功课。

)2.爱恨式:前一动词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它是由兼语后面的动作或性状引起的,前后谓词有因果关系。

常见的动词有“称赞、表扬、夸、笑、骂、爱、恨、嫌、喜欢、感谢、埋怨”等。

例如:⑴我感谢你告诉我一个好讯息。

(=因为你告诉我一个好讯息,所以我感谢你。

)3.选定式:前一动词有“选聘、称、说”等意义,兼语后头的动词有“为、做、当、是”等。

⑴大家选他当代表4.“有”字式:前一动词用“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等。

例如:⑴他有个哥哥在北京工作。

P94-95(兼语句与连谓句的同句使用)㈥双宾句:谓语中心语之后先后出现指人和指事物两种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

双宾语的动词必须是三价动词,例如“我(施事)给(动作)他(与事)苹果(受事)”里,动词“给”是有三个必有成分的三价动词。

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与事宾语或间接宾语),一般指人;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受事宾语或直接宾语),一般指物或事。

(1)伯父昨天给我两本书。

(2)你给了我很多帮助。

(3)我借他十块钱。

(“向他借”和“借给他”)(4)王老师教过我们语文。

(5)他告诉我今天停电。

(6)他请教老师两个问题。

(7)我问他哪个办法好。

(8)教育局分给我校两个英语教师。

(9)大家叫她祥林嫂。

双宾句有如下特点:1.动词要有“给出”[如例(1)(2)]、“取进”[例(3)]、“询问”[例(6)(7)]、“称说”[例(9)]等意义,大都表示“谁给谁什么”等意义。

2.近宾语一般指人,回答“谁”的问题,靠近动词,中间无语音间歇,常由简短的代词、名词充当;远宾语一般指事物,也可指人[例(9)],回答“什么”的问题,远离动词,前头可以有语音间歇或逗号,一般比较复杂,可以由词、短语或复句形式充当。

3.双宾句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句同义句,多数用介词将指物宾语提前,例如:例(1)<=>伯父[把(那)两本书]给了我。

(“两本书”加“那”变成有定事物)例(4)<=>王老师教我们的语文。

例(9)<=>大家[把她]叫祥林嫂。

(把近宾语提前)宾语离位后都不再是双宾句。

只有动词后头先后出现近宾语和远宾语,才是双宾句。

要注意:“学校分配给他新房子”也不是双宾句,因为“给他”是介词短语做补语(也可变为状语),只有“新房子”是“分配”的宾语。

“他买了书和笔”也不是双宾句。

㈦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