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
4.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6.兴奋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的结构[填图]2.反射(1)概念: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填图]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也叫神经冲动。
3.传导过程[据图填空](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a、c处。
(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b处。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2)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3)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4)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5)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6)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2.下列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①②④,属于条件反射的是③⑤⑥。
(填序号)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望梅止渴④吃饭时分泌唾液⑤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⑥谈虎色变3.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解析:选D脊髓是完成反射的低级中枢,完成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4.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使其兴奋,则()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C.未兴奋部位的膜内表现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D.兴奋部位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解析:选D在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产生的兴奋能向神经纤维两端传导;未兴奋区域膜外表现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兴奋区域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5.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选C S点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区域和未兴奋区域会产生电位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到负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进行双向传导。
核心要点(一)| 反射与反射弧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突起⎩⎪⎨⎪⎧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结构模式图如下:(2)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
(3)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神经。
3.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思考探究](1)直接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的反应,这是否是反射?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
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2)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一定。
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若刺激过弱,则不能引起兴奋的产生。
(3)用橡皮锤叩击某人膝盖下面的韧带,他能感受到刺激,但却没有反应,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提示:膝跳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
[题组冲关]1.巴甫洛夫曾经做了如下的经典实验。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关于此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都属于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解析:选C喂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喂食和铃声多次结合刺激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最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了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而喂食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因此两种反射的反射弧不可能完全相同。
[方法技巧]“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下面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刺激③引起效应器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解析:选C根据题意,该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据图可以判定①表示神经中枢,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传出神经,④表示效应器,⑤表示感受器。
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刺激③引起效应器收缩不属于反射。
[方法技巧]反射弧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判断核心要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过程2.传导特点(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两个方面。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冲动就不能通过断口继续向前传导;即使不破坏神经纤维结构上的连续性,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和化学药品等因素也能使神经纤维的局部功能改变,从而中断兴奋的传导。
(2)绝缘性:一条神经中包含有大量粗细不同、传导速度不一的神经纤维,诸多纤维各自传导其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某一点被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端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传递相比较,神经纤维可以接受高频率、长时间的有效电刺激,并始终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这称为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相对不疲劳性。
[题组冲关]3.下列有关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膜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B.神经纤维膜对Na+通透性的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C.各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彼此影响,并随传导距离延长而变小D.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K+内流形成的解析:选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当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时,会影响Na+内流的数量,导致动作电位变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绝缘性和不衰减性;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Na+内流形成的。
4.下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A.图中兴奋部位是乙和丙B.图中弧线可表示局部电流方向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丙→甲→乙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解析:选B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表现为外正内负,由此可知图中甲处电位发生了变化,此处为兴奋部位,与相邻两侧形成电位差,则图中弧线可以表示局部电流的方向,从而导致兴奋向甲两侧传导,膜内电流也向甲处两侧传导,两者方向一致,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膜电位的测量及曲线解读1.膜电位的测量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1)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接受一定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4)ef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题组冲关]5.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量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装置甲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a点B.图1中装置乙测得的电位是动作电位C.图2中由a到c属于兴奋过程D.图1中甲装置测得的电位是由Na+大量内流形成的解析:选D图1中甲测得的是静息电位,乙测得的是动作电位;图2中a为静息电位,c为动作电位,a到c属于兴奋过程;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造成的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由于Na+内流造成的外负内正。
6.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解析:选B ab段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将增大;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将增大。
[易误提醒]认清Na+、K+进出细胞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