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基础讲座《诗词基础讲座》讲解:秋风上周我们大体上把古诗讲完了,但是古诗还有一点大家不常见知识我是没有讲到的,歌行体的写法。
本周我们诗词一起讲,词是唐诗之后慢慢形成的,“可以说”是一种长短句诗,但是由于词的结构形式不同于诗,词融合了音律,能唱出来,又称歌诗,所以说诗词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在讲解时诗词有些都可以适用的,比如上周我们在《古诗技巧运用》讲的造境对于诗词都是可以用的。
本周我打算先讲完古诗的歌行体的写法,再讲词的基础入门知识。
一,歌行体歌行体简介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体的特点1,篇幅可以长也可以短,主要以叙事为主。
比如李颀的《古从军行》12句,曹丕的《燕歌行》共15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18句,王维的《洛阳女儿行》20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24句是比较短的歌行体;而白居易的《长恨歌》120句,韦庄的《秦妇吟》238句歌行体,秋风的《千骏赋》142句,《神话》(目前195句)是比较长的歌行体。
中篇的比如秋风的《醉酒行》有36句,杜甫的《兵车行》有37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共68句,白居易的《琵琶行》88句。
因为歌行体的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所以古人所做歌行体主要是记录,叙述所见所闻所感的事件,通过事情而把作者的情感和议论融入作品之中,所以歌行体的内容是既充实而又很生动的。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为浔阳江遇琵琶女的事件而作,秋风的《醉酒行》就是对如今世态所感而作。
此处举例为短篇例子,中篇例子,长篇例子篇幅太大不利于举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看。
短篇例子:《古从军行》作者: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中篇例子:《醉酒行》作者:秋风梦萦清秋广寒走,我饮吴刚桂花酒。
吴质问我因何去?我道人间欲无休。
­红尘琐碎烦心事,爱恨纠纷水长流。
­贫穷难奈凄凉景,富贵不解苦中忧。
徒为功名染霜鬓,空学诗书对月愁。
­灯红绿酒繁华夜,侯门深巷酒肉空。
­金锁难防勤来客,铁窗易破月偷容。
­不为钱财难容世,徒留清气有何用。
坚贞烈女古时事,采花酿蜜今成风。
­文君美艳花颜逝,相如薄意负情冢。
­纵有痴情守春梦,白头吟里恨无终。
­无情何必伤我意,有酒自当向天吼。
我醉三湘飞彩凤,狂舞一笑渡天宫。
­欲洗浊身广寒去,泪眼相思恨不休。
­男儿自有英雄骨,寒云遮月月朦胧。
劝君莫砍相思结,桂花酒美笑从容!­2,歌行体的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格律不拘,因为有时篇幅较长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所以歌行体形式比较自由,主要以内容取胜。
比如上面秋风的《醉酒行》就换了好几个韵。
韦庄的《秦妇吟》都不知道换了多少韵。
一般越是长篇换韵就越多。
3,歌行体主要以七言为主,但是也有的夹杂三、五、九言的句子,所以它的句式是比较灵活的。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的(“呜呼”),也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李白的《将进酒》主要是七言但,也杂有三言(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五言(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
歌行体的写法歌行体如同文章一般在写作技法上前面讲的修辞手法都可以用的。
讲起歌行体的写法,说句实话秋风也没有具体方法,因为歌行体特点决定了它的自由,但是秋风可以给大家提提自己的意见。
歌行体虽然不讲格律,但是既然是属于古诗一类应该保持诗的精炼美,意境美,节奏韵律美。
(1)歌行体虽然主要以内容为主,但是句子的精炼程度与丰富的内涵也能够体现它在文学艺术上的不朽价值。
就比如说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秋风的高考作文《千骏赋》。
秋风在发表时题目是《千骏赋》--湖南考生秋风,长篇古诗142句破白居易千古绝唱《长恨歌》,引来很多好友争议。
很多人都认为秋风的高考作文《千骏赋》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因为《千骏赋》虽然在句式上比《长恨歌》多,但是其句子的精炼程度与内涵却远远不如《长恨歌》,这秋风是赞成的,《长恨歌》在文学上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任何事都应该聚时聚境而论,秋风作《千骏赋》之时年龄还不满20,所学知识与见识自然不能与白居易相提并论,且为高考之时愤然兴起而作,实属不易。
至于是否能破留给后人评价,此处暂且不论。
秋风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写歌行体句子的精炼程度与丰富的内涵非常重要,写作之时要相当斟考虑,写完之后还得认真修整。
(2)歌行体的意境美主要在诗中的写景时能体现。
比如《长恨歌》中间的“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写景就比较有画面美而且比较有针对性。
又比如秋风在《神话》开篇所写之景“江天暮色柳丝长,淡月清风醉情伤。
焦心切切栏倚遍,泪眼含含凝望江。
柳岸江潮升又落,山间猎户去还还。
轻舟墨点飞白鹭,夕阳沾水泛金光。
”意境也比较开阔,有画面感,也有针对性。
总之,写歌行体如同写文一样,一般除了写实景外,所选写之景物需要有一种烘托,渲染的效果。
(3)秋风所指所谓节奏韵律美就是在写歌行体是有时候需要注意的结构与押韵。
在歌行体中虽然形式比较自由,但是如果不注重结构与韵味,太过于随意,让人读之生硬,甚至拗口,那么可以说它就失去了文学艺术价值。
歌行体中的结构主要在前后句式上尽量做到保持一致,当然这个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押韵,秋风认为古诗先不管其内容与意境,首先就要注重押韵。
韵乃诗之灵魂,失去韵味就等于失去了诗的灵魂。
一个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谁还会去理他呢?记得小时候诵读古诗,其实自己一点都不理解,但是古诗读来郎朗上口,所以我在选背诵文章与古诗的时候,我宁可背诵长篇古诗也不愿意背诵短文章。
古诗押韵就是这个道理,要让读者读来有韵律美,读者才会可能去玩味欣赏你的诗作。
押韵这个地方创作者还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懂得如何换韵?如何适时选择换韵?这个主要针对比较长的歌行体而言的。
换韵又称"转韵"。
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
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换韵的时候可以根据诗后面的内容而定,因为每种韵适合不同境况,比如十一尤韵一般是比较忧愁,而三江韵一般是比较响亮、高亢的,十四寒一般是比较凄凉的,十二侵一般是比较阴沉的等等,所以写作之时可以根据后面要写的内容或者要描写的环境等选择合适的韵。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得已最好少用险韵,最好不要出现凑韵情况,若是凑韵而意不明则聪明反被聪明误了,还不如不押韵。
二,词的入门基础1,词的简介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词最早的了。
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
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
敦煌词曲数量很大。
其中有温庭筠、李野、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在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所以后人又有称他为“词帝”。
词到宋代,发展到了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
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北宋词的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比如二晏、张先等等。
他们刻意求精,使词的形制更加丰富,词的语言更加精炼,词的意境更加深婉,词的风格更加细腻,特别是使词的音律更加精美合乐。
北宋还有另一些词人,如苏轼、柳永等,从词风词境入手,着意词体的变革。
北宋初年,范仲淹和王安石的词,境界开阔悲壮,感情抑郁深沉,揭开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作的序幕。
李清照的词是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
李清照的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后,相应地使她的词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都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词的本色未变。
她的创作为南宋词人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
中期之后,一代之雄辛弃疾和姜夔等人,形成了宋代词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尤其是辛弃疾,不仅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南宋后期的词人注意传统,同时也对过去各种词人的各种手法进行了筛选整理,在词的形式、语言技巧方面作出了新的总结。
他们的作品虽然气势不够雄大,境界不够开阔,但对于词的发展,却作出了重要贡献。
元词上承两宋的余绪,虽成就难以继盛,但出现了许多词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
元词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前蒙古时期词人的创作。
此阶段的词人有元好问、陆文圭、张之翰、刘敏中等,由于他们大多有着亡国和战乱的经历,所以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表现由人世变迁引起的荆棘铜驼之感的词作。
第二阶段包括出生于元一统之后到元亡之前词人的词作。
此阶段的词人有虞集、王旭、张雨、萨都剌、张翥等,他们大抵出生于忽必烈改元之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议论行藏出处和企慕半隐半俗的生活,是他们词作的主要内容。
明代词依然处于衰微之中。
不过,词坛上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词人,留下了一些较好的作品。
明初之时,刘基、杨基、高启等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所作的词自成家数,各具特色,尚存宋元遗风。
明中期后,词风日下。
明代末期,由于社会发生变革,才给词的创作带来一线生机。
陈子龙、夏完淳在抗清中以身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