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和答案

2018-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和答案

2018-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和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下表反映了我国四个省区煤炭、太阳能、天然气、水四种资源的丰歉程度(★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读表,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甲——煤炭乙——天然气丙——水资源丁——太阳能B.甲——煤炭乙——太阳能丙——水资源丁——天然气C.甲——天然气乙——太阳能丙——水资源丁——煤炭D.甲——天然气乙——煤炭丙——水资源丁——太阳能2.与新疆相比,四川乙资源贫乏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B.地壳运动频繁C.地质时期曾是森林茂密的地区D.多雨雾选1.B2.D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是A.②①③B.①②③C.③②①D.②③①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A.植被条件变差B.地表起伏增大C.河道泥沙淤塞D.土壤质地变差选3.D4.C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①湖面低于海平面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④含盐量降低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6.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选5.A6.D7.我国南方山区在国土整治工作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是()A.修筑梯田,扩大耕地面积B.合理进行排灌,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C.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D.改良红壤,增加土壤酸性选C8.一般来说,旅游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①旅游动机②旅游伙伴③闲暇时间④经济条件⑤娱乐消遣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9.去桂林旅游的基本条件是()A.交通B.食宿C.游览D.娱乐选8.D9.A10.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区是A.滇、桂、粤、台B.滇、桂、闽、台C.台、粤、桂、滇D.滇、粤、闽、台选A我国自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西端的海岸线近似于一段圆弧,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题。

11.此圆弧圆心所在地的重点工程对圆弧内区域的最大意义是A.供电B.供气C.旅游D.供水12.此圆弧范围内地理事物基本相同的是A.经济地带B.主要粮食作物C.地形类型D.土壤类型选11.A12.B1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A.地势低平B.地势坦荡C.沟谷发育D.波状起伏选C14.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 ( )A.光球层和色球层B.色球层和日冕层C.光球层和日冕层D.日珥和太阳风选A读“我国某地地形剖面图”,完成问题。

15.图中山脉②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 )A.第二、三级阶梯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B.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和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C.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和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D.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暖温带与寒温带的分界线16.图中③建立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B.谷子C.春小麦D.冬小麦17.制约图中③处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降水B.土壤C.地形D.光热选15.A16.C17.D1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有()A.臭氧层破坏B.森林被大量砍伐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选BC19.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而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下列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长江三角洲的形成C.长江三峡的峡谷幽深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选ABC20.下列因素中属于西北干旱成因的是)A.远离海洋B.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高大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选AD21.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红树林面积有所扩大,其主要作用有A.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B.防浪护岸C.增加生物多样性D.增加木材供应选BC22.人类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联系的密切,下列关于大数据对贵安新区的影响有A.贵安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明显加快B.高素质人才流入量明显增加C.大量基于大数据的新兴企业在贵州落户D.贵州省人均 GDP 短期内有望提高选ABC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23.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2分)(1)图所示地区所示地形类型主要是,理由是。

(2)图中所示地区是我国水果重要产区之一,①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3)在图所示地区建水坝有何优势:。

(4)如果在该地区建设小城镇,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村,理由是。

选(1)低山丘陵地势有起伏,但起伏不大,海拔低于500米(2)水稻(3)河流流经峡谷处,口袋状地形,来水量大;工程量小,投资少。

(4)丁两江交汇,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条件好(任答两点2分)2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处地形为________,E地形部位是________。

(2)图中abc三处,不属于河流的支流的是______。

(3)若将小河水引向疗养院,图中有两条计划线路,①、②线路中合理的是________。

(4)拟从甲处向乙处修一条公路,③、④线路中,较为合理的是____。

(5)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计划在ab两条河流中海拔100-500米之间河段开展大众化的漂流活动,从安全的角度应选择。

原因是。

选(1)盆地、鞍部。

(2)C。

(3)①。

(4)④。

(5)b;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水流较缓。

25.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点所在山脉的走向。

E在D的方向。

(2)若B点的气温是18℃,根据一般规律则C点的气温应是。

(3)该地区河流干流流向是。

理由是(4)若从B地修筑一条铁路到E地,BGE与BFE两条线路中哪一条较合理。

理由是什么?选(1)西北—东南东南(2)15.6℃(3)自西北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4)BFE 沿BFE修筑,大致是沿100米等高线修筑,坡度较缓,可以省工省时;而沿BGE则要通过海拔400米的山地,需要开挖隧道,工程投资大。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材料二: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前4个月,省内汾河等12条河流水质与2014年相比明显恶化。

山西省要求相关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应以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为红线,进行认真排查,限期完成整改任务。

材料三:汾河某河段一水文站流量和污染程度的实测结果(1)推行“河长制”属于环境管理的手段。

(2)造成汾河等河流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分析河流流量与河水污染程度的关系。

(4)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该地的水污染?选(1)行政(2)汾河流域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居民生活废水大量排放到河流中;枯水期过量用水;政府和环保部门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3)河流流量越大,污染程度越轻;河流流量越小,污染程度越重(或河流流量与污染程度呈负相关)(4)实行清洁生产;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使污水达标排放;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27.阅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甲地发展农业优势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乙地区春播时间较________(早或晚),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

(3)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______,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选(1)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多)(2)早地形(3)水源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等;节流: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等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甲乙两省区简图材料二油菜籽是甲省区的主要食用油,该省区油菜籽千粒重4g-6g,每株产量10g-20g。

甲省区油菜籽不仅单产高于乙省区,而且质量较优,是真正地绿色食品。

该省的菜油要比从外地进入的菜油高出20%的价格。

(1)比较图示两省区地形地势特征的差异。

(2)简述甲省区(相对于乙省区)发展油菜种植的优势条件。

(3)与乙省区相比,甲省区水路与陆路交通都十分落后,试分析原因。

选(1)甲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乙省地势西部、南部高,东北低;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油菜单产较高;工农业污染较轻,油菜品质较优(3)甲省区西北部河流短小、水量少,东南部河流湍急,不利于发展水运;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陆路交通建设的自然环境恶劣,困难大;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运输的需求量较小等29.中国消除农村贫困的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选正确30.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准静止锋的控制下形成“梅雨天气”。

选正确31.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水。

32.区域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相当,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_____)选错误3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选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