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
信息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与新能源科学和工程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现代实验技术,了解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培养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储能与动力电池
2.燃料电池
3.光电化学能量转换
4.绿色纳米催化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
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课程学习最低总学分25学分,必修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
公共选修课(含跨学院基础类课程、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现代实验技术课程、人文社科经管艺术类课程)至少选2.0学分。
五、学位论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应以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学术论文,具体要求按照“环境与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后,按《华南理工大学学位条例暂行实施细则》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组织答辩。
六、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于第三学期结束前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筛选分流办法》参加阶段考核,并完成社会实践环节。
定期做学术报告或阶段总结报告。
学分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要求为40学分。
课程学习学分不少于2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6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9学分。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20次以上(其中2次为跨二级学科)学术报告会(2学分)。
每次填写“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讲座)考核表”,其中至少3次附不少于1500字由导师签字认可的小结。
硕士生参加以英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英文论文,可视为参加5次学术报告会。
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制订论文工作计划、撰写开题报告(1学分),文献阅读量在50篇或更多。
学位论文1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