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的中国设计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下五个方面:
3.本土建筑理论缺乏
当代中国建筑界理论的缺乏,立足本土的理论体系未能形成,这造成我们没有自己的理论指导, 只好转求国外。
这一现象导致适应当代中国特点的建筑学理论没有良好的实践基础,进而造成中国建筑只能遵 循实用主义哲学,用功利主义的视角,充塞于我们视野的只能是地域、时代、民族等现实而功 利的问题,而无法在本体层面上发现更具普遍意义的建筑基本问题。
代表作品:
1.深圳大学的大学生活动中心 2.广州地铁控制中心方案 3.北京首创拓展CEO大厦 TV大楼
(二)本体的建筑探索
(1)传统主题的深层挖掘 (2)地域特色的内在追求 (3)生态思想的时间探索 (4)技术手段的得体运用 (5)本体取向的理性创新
四、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思潮的困境和发展方向
其充满中国传统园林意境“故乡水”的大堂引人注意,但主流社会对 其肯定更多的是其体现时代精神的简洁明快的主体形象。
(1)简洁造型倾向
2.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
3.北京深圳科学馆
(2)玻璃幕墙倾向
代表作品:
1.上海浦东玻璃幕墙建筑林立 2.深圳浦东玻璃幕墙建筑林立 3.长城饭店——美国贝克特设计公司-1983年建成
三、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以及对本体的建筑探索
(一)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 (1)简洁造型倾向 (2)玻璃幕墙倾向 (3)后现代建筑倾向 (4)高技派倾向 (5)生态建筑倾向 (6)解构倾向
(1)简洁造型倾向 代表作品:
1.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建筑设计院 -佘峻南等设计-1983年建成
该建筑采用客房楼与底层公共裙房的组合方式,高100米的主体建筑结合平面功能和结构布置,采用腰鼓形的平面,主立面以上阳 台斜板构成丰富的明暗光影变化,有较强的韵律感。建筑以白色作为主体颜色既合乎现代建筑形式的惯例,又暗合白天鹅之名称。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下五个方面:
2.外来建筑相对强势
长期以来,以西方建筑话语为主的建筑思想一统天下使西方文化成为建筑的主流。 全球化对中国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大量的设计任务被
国际建筑师占有,造成了中国建筑在走向全球建筑设计市场中心的同时,中国建筑师却不断地 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全球化也使中国的设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西方建筑师为了占领中国市场, 为了吸引业主的眼球,也设计出许多造型奇特、夸张的建筑形象来赢得设计任务。为了在这样 的竞争中胜出,中国建筑师也纷纷追逐,重新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2.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设计不满足于探索一般意义上建筑与城市空间、自然山水环境的联结,更注 重追求高科技、高起点,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为依托,表达时代的特 征,强调技术美学、结构美学与建筑美学的统一。
(5)生态建筑倾向 代表作品:
1.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楼 2.深圳少年宫方案
(6)解构倾向
(一)困境
1.传统文化包袱沉重 2.外来建筑相对强势 3.本土建筑理论缺乏 4.职业态度不现代化思想运动的一大特色,在于它始终是从文化层面来探讨中国出路问题。自近代以 来的中国建筑领域,也把中国建筑的出路问题归结为如何解决建筑风格问题,停留于从建筑 形式、风格的层面去找寻出路。
在一定区域内的建筑思潮,有原生的和外来的之分。原生的建筑思潮,受到科技因素、 文化传统、艺术思想因素的影响,而外来的思潮则是外来文化在本土的反应,既包含外来文 化的特征,也反映出本土文化的特点。同样,也受到了社会因素、历史传统、主体特征等因 素的影响。
(二)发展历程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历程 1、1979-1986 初期震荡
由当代中国建筑思潮 谈如何实现中国设计民族化
目录
一、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历程
(一)影响因素 (二)发展历程
二、对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
(一)对传统的继承 (二)对地域特色的追求
三、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以及对本体的建筑探索
(一)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 (二)本体的建筑探索
四、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思潮的困境和发展方向
上海浦东玻璃幕墙建筑林立
深圳浦东玻璃幕墙建筑林立
(3)后现代建筑倾向
代表作品:
1.清华大学建筑馆 西向入口采取体块穿插和符号运用相结合,入口门厅南北墙面处理采取了后现代 建筑常用的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南北墙面两侧各开了一个通高的凹槽,凹槽中 放置了代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标志——白色汉白玉古典柱式片段,一为古希腊 雅典帕特农神庙爱奥尼克柱式,一为中国宋代木结构柱式片段。
(一)困境 (二)发展方向
一、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困境和发展历程
(一)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的变动和发展,深刻地制约着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发展的道理。中国建筑界总是 依据其观察内部问题的特定立足点,来认识、选择和协调外部经验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相当复 杂的思想图景;纷繁复杂的外来社会的各种思想流派,有些被时人所接受,有些则遭到社会 的冷落;而那些被中国人所不同程度吸纳了的外来思想,也往往发生区别于其原型的流变, 同中国的国情民俗、文化传统发生或浅或深、或畸或正的融合。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建筑师的创作活动依然是在传统和时代张力下探求文化的时空吻接 的又一种努力;贯通着主流建筑师心境的,依然是文化上的两难考虑一一建筑文化的时代价 值和传统价值的选择。
这是这一包袱,使我们经常被风格、形式所遮蔽,把寻找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时代精神、 地方特色”当作中国建筑界的最有价值的追求,却使建筑本应该思考的本体层面的问题长期 受到忽视。
4、1994-1999 走向整合 建筑取向开始与环境、文脉等结合,与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新构造等新技术相结合,
呈现出超越文化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通过把握建筑本体意义表达建筑的趋向。 走向整合,表现在建筑论坛,对风格流派关心明显减少,对技术的重视明显增强。
5、1999-至今 理性创新 这阶段,不要表现在:社会环境受到关注;传统情节依然不了、从业素质倍受重视、创作
震荡阶段,中国建筑主流社会话题之一是对“民族形式”的不同观点;“传统与继承” 和“时代与创新”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讨论话题。 2、1986-1990 文化反思
这一时期,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与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就成为关注的主要话题。 3、1990-1994 多元探索
多元探索阶段,中国建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思考,而是关心 如何做的问题;这一时期,地域建筑越来越成为中国建筑界关心的话题,而这一阶段,后现 代也并没有在中国成为主流的建筑倾向;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出现了对节能建筑的关注。
(二)发展方向
1.改善创作环境 2.提高职业素养 3.立足地域文化 4.强调创新创优
2.北京恒基中心
(4)高技派倾向 代表作品:
1.天津体育馆 结合结构选型采取了“飞碟”造型,摈弃了传统的立面设计概念,把建筑当做一个“体”
来处理,把屋顶作为主要元素强化表现,选用大面积的金属屋面,使他摆脱了“房子” 的传统观念,成为一个庞大而精美的机械加工产品,具有强烈的科技表现所带来的 时代感。
论坛超越风格、理论探讨多维多层、建筑技术普遍忽视。
二、对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
(一)对传统的继承
1.从“中国式”建筑到“民族形式”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 2.从震荡走向整合 3.形式的超越 主要表现:模仿、片段、简化、夸张、影像、意象、隐喻、移植
(二)对地域特色的追求
对地域特色的追求主要是对建筑地域特色思潮的设计实践的追求,其主 要表现在对形式借鉴、片段移植、环境谐调、地方智慧、低技策略、场 所复兴、体验环境七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