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章句]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可万物之母③。
——《道德经》第1章[注释]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是“道理”的意思。
第二个“道”字,是“言说”的意思。
第三个“道”字,是老子介绍自己见解的专有名词,是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
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是指具体事物的名称。
第二个“名”字,作动词使用,是称谓的意思。
第三个“名”字,是老子介绍自己见解的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意译]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章句]有无相生①,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②,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2章[注释]①有无相生:“有”、“无”,指普遍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
②音声相和: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
[意译]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章句]圣人之治,虚其心①,实其腹,弱其志②,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③。
使夫智者不能为也④。
为无为⑤,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3章[注释]①虚其心:使人的心灵开阔。
②弱其志:使人的意志柔韧。
③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④智者不能为也: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多事。
⑤为无为:以顺任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事务。
[意译]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稳,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常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事务,就没有不成功的。
[章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①!虚而不屈②,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③,不如守中④。
——《道德经》第4章[注释]①橐籥:橐籥,读tu ,风箱。
②不屈:不竭。
③多言数穷:政令烦苛,加速败亡。
④守中:持守中虚。
[意译]天地之间,岂不象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章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①,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②。
——《道德经》第7章[注释]①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得到大家的爱戴。
②成其私:成就他自己。
[意译]有道的人自愿退居后面,反而能赢得人们的爱戴;将生命置之于外反而能得以生存,不正是由于他的无私吗?只有这样才能使他获得成功。
[章句]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
——《道德经》第8章[注释]①上善若水: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有像水一样的德性。
②几于道:“几”,近。
接近道的要求。
[意译]最高的美德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的地方也是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章句]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④身退⑤,天之道⑥也。
——《道德经》第9章[注释]①持而盈之:持:把握不放。
盈:满。
②已:止。
③揣而锐之:揣:捶击。
锐:尖锐。
揣而锐之:捶击使它尖锐,含有显露锋芒的意思。
④功遂:功业成就。
⑤身退:指敛藏锋芒。
⑥天之道也:指自然的规律。
[意译]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得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娇,自取祸患。
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章句]生①之畜②之。
生而不有③,为④而不恃⑤,长⑥而不宰⑦,是谓“玄德”⑧。
——《道德经》第10章[注释]①生:生产,创造。
②畜:蓄养,培育。
③有:占有,拥有。
④为:行为,作为。
⑤恃:控制。
⑥长:抚养,长大。
⑦宰:主宰。
⑧玄德:深厚的德行。
[意译]生长万物,养育万物。
生长而不占有,蓄养而不依恃,导引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厚的“德”。
[章句]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
埏埴④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⑤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道德经》第11章[注释]①辐:车轮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
②毂:毂,读g ,车轮中心的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空之处。
④埏埴:埏,读sh n,和。
埴,读 ,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的器皿。
⑤户牖:牖,读y u,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意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使物发挥作用。
[章句]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⑧猎,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道德经》第12章[注释]①五色:指青、赤、黄、白、黑。
②目盲: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角、徵、宫、商、羽。
④耳聋:喻不辨音调。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⑥口爽:口病。
爽:引申为损伤,喻不辨滋味。
⑦驰骋:纵马奔驰,喻纵情。
⑧畋:畋,读ti n,猎取禽兽。
⑨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
妨:害,伤。
⑾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
⑿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足的生活。
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意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丰美的饮食使人不辨滋味;纵情狩猎使人心狂躁;稀有货品使人操行失控。
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抛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章句]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③。
——《道德经》第13章[注释]①宠辱若惊:得宠和受辱都使人情绪失常。
②贵大患若身:重视自己的利益,就如同得了大病一样。
③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像对待天下那样对待自身,就可以寄身于天下。
像爱护天下那样爱护自己,就可以藏身于天下。
[意译]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情绪失常,重视自己的利益,就如同得了大病一样。
所以像对待天下那样对待自身,就可以寄身于天下。
像爱护天下那样爱护自己,就可以藏身于天下。
[章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①。
能知古始②,是谓道纪③。
——《道德经》第14章[注释]①御:治理。
有:指具体的事物。
②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③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意译]把握着久存的道,来治理现在的具体事物。
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就是懂得道的规律。
[章句]知常容①,容乃公,公乃全②,全乃天③,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④。
——《道德经》第16章[注释]①容:宽容,包容。
②全:周遍。
③天:指自然的天,或者作为自然的代称。
④没身:终身。
殆:危险。
[意译]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够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险。
[章句]太上①,下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③其贵言④。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⑤——《道德经》第17章[注释]①太上:最好,至上。
指最好的世代。
②下知有之:人民只知道君主的存在而已。
下:人民。
之:执政者。
③悠兮:悠闲的样子。
④贵言:形容不轻易发号施令。
⑤自然:自己如此。
[意译]最好的世代,人民只是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人民轻侮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
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章句]大道废,有仁义①;六亲②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18章[注释]①大道废,有仁义:在大道盛行之时,没有罪恶,自然也就没有“仁义”。
当“大道”废驰之时,罪恶产生了,相对的“仁义”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说:“大道废,有仁义。
”②六亲:一般指父、子、兄、弟、夫、妇,此处喻宗室、家庭。
[意译]大道废驰,才会产生仁义;家庭不和,才会产生孝慈;国政昏乱,才会产生忠臣。
[章句]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①以为文②,不足。
故令有所属③:视素抱朴④,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19章[注释]①此三者:指智辩、伪诈、巧利。
②文:文饰,浮文。
③属:归属,适从。
④视素抱朴:“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
[意译]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摒除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
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
[章句]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
——《道德经》第21章[注释]①孔:甚,大。
②德:道的显现与作用称为德。
③容:动作,样态。
④惟恍惟惚:恍惚:似有若无,不可具指。
⑤象:迹象。
⑥窈兮冥兮:深远暗昧。
⑦精:最微小的原质。
⑧其精甚真:这最微小的原质是很真实的。
⑨信:信验,信实。
[意译]大德的样态,以道的规范为标准。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
惚惚恍恍,其中却有迹象;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自然的精质,其中体现出事物的本质。
[章句]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22章[注释]①枉:屈。
[意译]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章句]不自见①,故明②;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22章[注释]①自见:自现,自显于众。
②明:彰明。
[意译]不自我张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进。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章句]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道德经》第24章[注释]①企:同“跂”,踮脚。
②跨:跃,越,阔步而行。
[意译]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大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恃的,反而不得长久。
[章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①。
寂兮寥兮②,独立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⑤。
大曰逝⑥,逝曰远,远曰反⑦。
——《道德经》第25章[注释]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物:道。
先:早于。
最根本的是道,道是最先的。
②寂兮寥兮:寂兮:静而无声。
寥兮:动而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