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梁鑫(教育学院教育本1302摘要:自我国首次在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注释1)以来,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在国家没有制定出台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包括方法体系),培养方案,评聘制度,双师型教师无论质量数量都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无论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元化角度来考虑,还是从双师型教师自身的本质来考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必要性、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要素及其内涵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说明和诠释,尽管如此,作为一个职业教育的社会现象,它已经渗透到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也给予了重视,早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到“要采取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那么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究竟有何种必要性呢?解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将对探究它发展的必要性产生深远的意义。
我国在注重和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就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育的构想,可是一直以来,双师型教师都没有公认准确的内涵界定,一直停留在探索阶段。
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及表述。
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双师型”教师就是拥有双证的教师,这个观点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可是可能会导致教师为了考证而考证的弊端。
2.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二是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
但是这种观点有可能会把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为教师和工程师的机械相加。
3.还有叠加说认为双师就是双证加双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双师是既有讲师职称又有工程师的职称,这是从形式的角度看到双师的两硒功能。
5.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复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培养,有可以指导他们获得与个人价值相匹配的职业。
这就是把双师型教师分为两个层次:能力之师和素质之师7.双师结构8.特定说。
综其所述,双师型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
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有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
虽然“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还缺乏统一、准确的认识。
(1)”但是这不会妨碍到认识它的必要性。
历史角度:职业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的古代职业教育之中,师徒制是存在最普遍,影响最持久广泛,受教育者人数最多,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教育形式。
他们培养了许多能工巧匠,发展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工工艺,有的产品被视为“国宝”,成为中国古代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
【1】师徒制是学徒边从事劳动边接受师傅关于操作技艺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以“言传身教”、“心传”为特色,注重现场学习,以亲密的师徒关系维系,同时也存在教育效率低下,周期长的缺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以私塾讲学的形式传授知识给三千弟子,发明了锯,刨,石磨的木匠祖师爷鲁班,也通过师徒的方式传授技能,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的雏形。
其实大量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已经证实,早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XX,教民农耕、、、”(1)“螺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3)职业教育(广义)已经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奴隶社会的官工业制度到封建社会的官营和私营作坊,再到资本萌芽时期的手工业作坊,师徒制的职业教育都伴随社会在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双能素质也体现在其中,师傅(父)也就是老师,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结合,并在生产生活中内化为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再传授给学生。
它的许多做法对今天中国职业教育克服“学用脱节”、“手脑分离”“指导无计划性”等问题仍旧具有借鉴意义。
【2】古代学徒制有几个特点(1)教学方式主要在于模仿实践,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而不是脱离实践简单说教(2)学习知识和工作实践很难分割开来,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4)师傅同时是工匠,学生同时是雇员,通俗说来,就是当今的学校和企业密切结合起来。
(5)缺乏明确的细致的课程计划,学习周期很长,学习效率底下。
虽然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有许多局限性和保守性,但是学徒制仍然包含着许多今天职业教育的智慧和内涵,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职业教育逐渐抛弃了一些学徒制的要素,使其成为了脱离工作的制度化教育的一部分。
近代洋务运动的实业运动以及国有经济改革中,“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把教学知识和技术实践结合起来,当时的这种“传帮带”的教育模式,在短期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对推动国家经济的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问题,职业院校的困境,随着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也取得空前的发展,但是职业院校的合并扩招升格带来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步伐,办学条件落后,办学理念陈旧,教育和需求脱节的种种问题,故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完善设施改革理念等。
我国高职院校在近几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的脱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重学轻术“的思想,往往会带来学科系统知识的和职业实践的相互割裂和差距,渐渐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职业教育“这个词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有时会被狭义理解为特殊教育,也就是不需要接受多少知识理论而主要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
服务一线从事现场的那部分教育。
因此就像文科生习惯把所有科学性问题抛给理科生解决,理科生也把所有人文性问题抛给前者一样,职业教育似乎该把学科知识抛给普通学术型高校。
在学术教育的特征上升为整个教育体系以后,职业教育也从学徒制变为学校制,课程学术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特别是在遵从一些教育学家的指导下”学校主要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增进学生的个人适应能力或改造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应努力建立各门重要学科的有用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发展一般的心理能力。
“(3)学术化最明显的倾向就是表现在高考科目上,语文外语数学这样的学术性科目往往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重要和困难的,并且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型的科目,而在高职院校的考试中即使有实践性考试科目也几乎是形同虚设。
这两种发展都是不健康的,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是打破这些误区的必要因素。
高职院校和企业没有深入合作,即使高职院校和企业有合作也是停留在采购式和订单式的阶段。
打个比方,企业只是在这里预定了一些设备,他只知道多久后来取,对这些设备生产的过程,以及它的性能的实用性一无所知,而导致这些设备也就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就急需那些有渊博学识和丰富工作的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知道,促使企业的需求深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才能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满足社会需求,以及找到体现个人价值的工作。
经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对经济有重大发展意义的教育形式,自然成为近现代各国教育镁光灯下的焦点。
视其对一国经济,社会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的重要意义,国际上的大国早已广泛关注,并且纷纷将教师的素质和培养纳入视野。
国外所没有双师型教师这样的名词,当时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之相差不远。
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指导员”,在上岗前他们被要求到企业工作。
德国也十分重视双元制师资的培养,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
丹麦的职业教师来自于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
美国的职业教师在取得学士或者硕士学位之后还要有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十分重视教师的双师素质、、、、、、虽然中国的职业教育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起步落后于西方,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产业聚集高,区域化发展快,人力需求大,中国当前对于发展职业教育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更加迫切,体现在,愈加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市场中技术型人才的缺失以及企业转型,体制改革,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解决这些困难还有待提高师资水平,也就愈发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从经济过渡到政治和政策,温家宝总理曾在。
双师型自身的角度出发,它是高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我国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是存在不少误区(4),体现在:1.价值观念偏差,片面追求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的数量,忽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在双师型教师职务评定方面仍旧沿用普通高校的标准,偏重他们的科研能力,使得大量教师将精力投入到完成论文著作上,这让许多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造成许多双师型教师能讲不能做的弊病。
中国教育未长大成人的调查。
《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
“通知”第一条的第四点指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和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
”(1)胡延华。
对职业院校双师的反思【J】。
职教论坛。
2005(2)(1)谢广山.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范式【J】.教育与职业,2007(15)(1)《白虎通》(卷一)(2)《路史》(后记卷五)(3)国语。
齐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2.【2】徐又光。
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设,2003:192(4)埃贝尔:《掌握知识应该是首要的教育目标,载瞿葆奎主编:《智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4.(5)刘桂丽.”双师型”教师在职业院校的发展【J】.中国教育月刊,2008(6)贺金凤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1(5)(7)调查组。
高职教育仍然未长大成人【N】。
中国教育学报,2007(6)(8)詹先明。
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