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二):简答题微观经济学部分掌握要点一、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
①需求量是指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个点。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点在曲线上的移动。
如图中D 0曲线上点a 到点b 的移动。
②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条曲线。
需求的变动是指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曲线的移动。
如图中D 0到D 1、、、D 2的移动。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计算公式,图形及影响因素1、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 ÷△P/P3、需求价格弹性的图形如下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1)商品的需求程度;需求程度小的高档商品需求弹性大,需求程度大的必需品需求弹性小。
(2)可替代程度;商品的替代商品越多,需求弹性大,商品的替代商品越少,需求弹性小。
(3)用途的广泛性;商品的用途越广,弹性越大,用途越窄,弹性越小。
(4)使用时间。
商品的使用时间越长,弹性越大,商品的使用时间越短,弹性越小。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p58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p2 o D 2 D 0 D 1 a b p 1 Q 1 Q 2 P p 2 o Q D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图: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MU = dTU/dQ四、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①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从图上可知,无差异曲线有四个基本特征: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是负值;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在同一条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②预算线又称为消费可能线消费可能线是用来表示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一条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限制支出或收入一定,即 PxQx+PyQy=M 。
消费可能线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而改变。
价格不变,收入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收入不变,价格同时成倍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一种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水平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可能线绕着某点转动。
③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收入一定时,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最大。
条件是消费可能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
五、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分析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时,可根据产量的变化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在此阶段部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
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
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但在这一区域中,生产者究竟投入多少可变要素可生产多少,必须结合成本函数才能确定。
图中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是 AP 达到最大至 TP 达到最大这一区间。
六、等产量曲线的特征(!)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2)等产量曲线有三个特征:①等产量曲线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
因为要保持产量不变,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就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投入量,两种要素是互相替代的。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②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叫做等产量曲线群。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越大。
③一个平面图中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能相交,否则与等产量曲线的定义相矛盾。
(3)等产量曲线如图:七、等成本线的特征等成本线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K,L)的最大组合的线。
当成本和要素价格一定时,有一条相应的等成本曲线,如果成本或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变化,会引起等成本曲线的移动。
(1) 两种要素价格同比例变动,会引起成本线平行移动。
(2) 一种要素价格变动时,等成本线会发生旋转。
图1 图2八、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① 短期均衡短期均衡的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都是确定的,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
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就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
1)供给小于需求,此时存在超额利润;2)供给等于需求,此时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0;3)供给大于需求此时存在亏损,超额利润为负;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存在亏损,但仍生产;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等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厂商生产与否对他来说亏损额都是一样的。
一旦形式转好,可立即投入生产。
6)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厂商只能收回部分可变成本,必须停产。
总之,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LLL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
九、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① 短期均衡短期有几种情况1)供给小于需求,存在超额利润;2)供给等于需求,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0;3)供给大于需求,超额利润为负;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变动成本生产比不生产好;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停产。
均衡条件是MR=MC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
十一、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这是因为在工资率较低时,闲暇的效用较小,工资率的提高对人们的诱惑很大,人们愿意放弃闲暇去工作,以提高生活水平,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这是替代效应。
但是,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闲暇的效用增加,闲暇的诱惑变大,而工资率的连续增加导致工资率的诱惑不断下降,工资率的增加会使得劳动者放弃部分工作时间以维持原有生活水平而去享受闲暇,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减少,这是收入效应,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增加,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减少。
所以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十二、外部性与资源配置。
(及其解决对策)外部性的存在会造成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以及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性,这无疑导致资源的配置不当。
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这一缺陷表明,需要由政府对市场机制加以干预,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外部经济对外带来的好处是无法得到回报的。
因此外部经济说明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收益小于它应当得到的收益(社会收益);也就是说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成本高于它应当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
外部经济导致具有外部经济的物品供应不足。
外部不经济对外带来的危害是无法进行补偿的。
因此外部不经济说明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收益大于它应当得到的收益(社会收益);也就是说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成本低于它应当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
外部不经济导致具有外部不经济的物品供应过多。
为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应发挥作用,采取如下对策解决外部性问题:1、征税和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家庭和厂商,政府应该征税,征税额应该等于该家庭或厂商给其他家庭或厂商造成的损失额,使该家庭或厂商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家庭和厂商,政府应该补贴,补贴额应该等于该家庭或厂商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收益额,使该家庭或厂商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2、企业合并合并后的厂商为自己的利益,使生产确定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即MR=MC水平上,这就容易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明确产权在产权明确的条件下,通过市场交易一部分外部性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十三、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的关系。
p105短期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决定的。
当产量增加时,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变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
以后,随着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也越来越不重要,这时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
短期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是:开始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由上述两者的特点可以说明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的关系: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称为收支相抵点)。
在这一点上,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这一点之左,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
在这一点之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宏观经济学部分1、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的异同。
一般把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即C=f(Y)。
短期消费函数为C=C 0 +bY ,长期消费函数C=bY 。
图1:长期消费函数从长期看,应该如此,但从短期看,没有收入也应有消费,因为人类要生存就得有消费。
短期的消费函数如下式:C=C0+bY ,其中C0称为初始消费,是自发消费, bY 是引致消费。
即受Y制约的消费。
表明,从短期看,如果Y=0,则C=C0。
短期消费函数如图2。
图2:短期消费函数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区别在于短期消费曲线不经过原点,即收入(Y)为零时,仍然有消费C0,消费和收入的变化规律与长期消费函数相同,即如果Y从Y1增加到Y2,则C从C1增加到C2。
3、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
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