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_国之瑰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国之瑰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京剧》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视听结合、自主探究;比较鉴赏、总结归纳;小组合作、实践展示;拓展延伸、激励评价。

下面我将作具体分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两百年前的中国最主流、最时髦的音乐是怎样的?先给同学们介绍几位两百年前誉满华夏的流行大腕!
视频:《同光十三绝》
这就是两百年前最主流、最时髦的音乐——京剧!导入课题《走进京剧》
设计意图:视听结合、兴趣激发,引出课题。

二、视听结合、自主探究
教师出示大量的京剧行当、脸谱的图片及《说唱脸谱》的音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京剧的行当和京剧脸谱的艺术功能。

设计意图:视听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新课标学生的主体性。

三、比较鉴赏、总结归纳
对比听赏:
1、听赏四大名旦的代表曲目,引导学生学生自主探究四大名旦的艺术特点。

2、唱腔部分教师提供两段音乐片段说出其唱腔,并说明依据?(音乐要素声腔、旋律、音乐情绪等方面)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鉴赏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

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四、小组合作、实践展示
听赏:荀派《买水》片段,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实践展示《买水》片段的念白和表演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增强合作创新意识,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激励评价
京剧元素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使其继续发扬广大。

听赏:李玉刚《新贵妃醉酒》
设计意图:挖掘京歌音乐文化,鼓励学生传承、发扬中国京剧!
《走进京剧》学情分析
作为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了解学生。

我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三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基础:学习的对象是高中学生,学生对我国的戏曲不太了解,知识相当匮乏,即使是国粹——京剧,现在的学生也大多“敬而远之”。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欣赏:京剧《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浑身是胆雄赳赳》。

初中京剧和高中《国之瑰宝--京剧》有着必然的联系,都是介绍学习京剧艺术,但是前者笼统,后者系统。

初中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京剧艺术的行当及唱腔板式上。

高中教材从京剧大师梅兰芳入手,通过了解、学习、尝试,旨在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表现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初步认识京剧艺术的特征,了解京剧艺术以及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

高中教材注重京剧学习中的欣赏,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了解京剧,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生们从情感上深刻地感受到,京剧无愧是我们民族的国宝。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民族艺术。

已有生活经验:(1)本课内容与高中生的音乐生活、音乐审美心理有着较大的差距。

(2)社会大气候对京剧的漠视。

通过对我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喜欢欣赏音乐的占89%,表示无所谓的9%、不喜欢的2%,在学生所列的“喜欢的音乐中”主要是喜欢流行音乐,只有少数民乐和外国音乐,学生们接触到京剧等戏曲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当我们提起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粹京剧,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歌剧”时,许多学生竟一脸茫然,更有甚者不知其为何物,不知道梅兰芳,更不知道京剧四大名旦。

学习方式:由以上两点看出学生学习音乐盲目而随意,音乐视野不够宽,缺乏正确引导。

加上过去京剧在我们的教材中,所占份额太小,缺少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走进京剧》效果分析
《走进京剧》这节课,以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将大量的京剧音乐的知识,贯穿在大量的经典京剧唱段中,运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在课堂中充分享受音乐活动的过程,并从中获得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展示实践的乐趣。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走进京剧》教材分析
根据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将从教材的作用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这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地位:
我校所用教材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它以音乐文化为编写主线来划分单元。

共十八个单元,三十二节。

除第一单元《学会聆听》是综述音乐鉴赏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其他十七个单元构成了中国民间音乐、外国民间音乐、外国创作音乐和中国创作音乐四个板块。

本课隶属于中国民间音乐中的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本单元在内容上旨在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京剧的艺术特征。

本节课编写意图:以京剧的行当和表演形式主线,培养学生对京剧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进行表述
1)情感价值:对京剧产生兴趣,有积极学习了解表现的愿望,增强对中国民族艺术的感情。

2)知识与技能:了解京剧的起源、脸谱、行当等基本知识,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能够判断京剧的行当和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

3)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和聆听以及参与表演,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京剧,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名家名段赏析,体味京剧艺术的魅力,掌握欣赏京剧的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京剧,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走进京剧》测评练习
《走进京剧》这节课中测评练习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评练习:
一、四大名旦知识的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四段音乐视频有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
总结归纳四大名旦的艺术特点。

二、西皮、二黄唱腔的对比听赏。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两段音乐视频在唱腔方面进行对比听赏。

三、京剧的表演形式中念白和做的课堂实践。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体验京剧的念白和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走进京剧》课后反思
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选择了课《走进京剧》这一课。

经过课堂实践以及组内同事的探讨,谈谈我的课后反思。

本课在高中的学生中产生较大的反响,学生由不喜欢京剧——了解京剧——认识京剧——体验京剧——有一定的喜欢,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

京剧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在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此时学生们从情感上感受到的是,京剧无愧是我们民族的国粹。

京剧也让学生们感到困惑,无论唱腔、对白,无论京剧的一招一式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但是,引导具有思考能力的高中学生将京剧作为文化现象去探讨和了解,学生还是乐意接受的。

我感到京剧学习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展开合作学习,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探索的主人。

在《走进京剧》这节课中,我从表演、从动作、从学生参与的活动入手,拉近了京剧与生活间的距离,师生间的距离,师生的动作表演既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为了创设有效教学,我对课堂作了精心的设计。

一、我在课件的制作方面精心设计,使它成为我授课时恰当的辅助手段,课堂导入以问题来导入。

两百年前的中国最主流、最时髦的音乐是怎样的?先给同学们介绍几位两百年前誉满华夏的流行大腕!出示《同光十三绝》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比较感兴趣,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二、在欣赏每段京剧前,我都对提问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同学回答不全面时,围绕教学目标及时追问,循序渐进,做到了有效提问,同学们的“听”和“思考”就有了针对性。

在讲西皮和二黄唱腔时,我运用了比较聆听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通过对比欣赏能很快的区分京剧的这两种主要唱腔。

三、我对教学环节作了合理设计,让同学们在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的同时,参与实践和探究,念一念,说一说,做一做,等等,在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活动中获得了京
剧知识,感受了京剧的魅力。

在讲解“生旦净丑”的过程中,我通过恰当的引导,合理自然地融入了京剧旦角中的四大名旦,并根据四大名旦的经典唱段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四大名旦的艺术特征,同学们由此对京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这次备课得到了组内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益匪浅。

由于我是第一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录课,虽课前作了充分准备还是感到有些紧张。

尽管同学们踊跃回答并认真参与各种活动,同学们也是略有紧张。

我认为作为课堂引导者,我应该使气氛再活跃些,这一点我做的不够。

总之,通过这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录课我学到了不少,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取长补短,成长为一名更优秀的音乐教师。

《走进京剧》课标分析
《走进京剧》这节课的指导思想以高中音乐新课标为依据。

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京剧及对京剧的形成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增进学生对京剧音乐文化素养的学习。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三、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要求。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进行表述
1)情感价值:对京剧产生兴趣,有积极学习了解表现的愿望,增强对中国民族艺术的感情。

2)知识与技能:了解京剧的起源、脸谱、行当等基本知识,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能够判断京剧的行当和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

3)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和聆听以及参与表演,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京剧,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