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科初中教学设计
《观察和解剖鲫鱼》
一、设计思路
“观察和解剖鲫鱼”是上教版八年级《生命科学》第四章第二节第一单元“脊椎动物”第一课时的内容,为后面其他脊椎动物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学习要求为“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A级)”。
本节课由图片展示脊椎动物的特征引入,以设问“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引出课题。
整节课以“鱼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作为一条主线,以观察和解剖鲫鱼作为载体,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1、观察鲫鱼的外形
这是学生第一次观察小动物,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左到右)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此环节是学生理解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
为使学生能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师可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提纲:如注意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头部器官:鼻孔、鳃;鳞片和侧线;鳍等。
2、解剖并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
这是学生第一次解剖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安全的使用解剖工具,并以问题的形式点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引发学生逐步地思考和实验。
为了引导学生在解剖后更系统的观察,特别设置“用标签标明鱼的各个内脏”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1、深化理解
设计首尾呼应,以“鱼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主线,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鲫鱼适应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感受观察和解剖小型脊椎动物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2、情感教育
鱼类作为人类的朋友,我们也要关爱他们、保护他们。
所以在进行解剖实验之前,注意提醒学生要将鱼先处死以减少它们的痛苦,希望学生体会动物为人类作出了很多贡献,今后更加懂得关心、爱护身边的小动物。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
2、知道鲫鱼的外形结构和特点;
3、知道鲫鱼的内部主要器官的分布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解剖鲫鱼,分析、归纳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从中感受观察和解剖小型脊椎动物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关心、爱护小动物;
2、感悟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
(二)难点
通过观察和解剖鲫鱼,分析、归纳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四、教学准备
(一)媒体资源
PPT,视频《鱼类的呼吸》、《鱼鳔》。
(二)实验器材
鲫鱼、解剖盘、剪刀、镊子、放大镜、细铁丝、纱布、吸水纸、自制标签、一次性手套。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