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口文化 浅识

黄河口文化 浅识

东营文化黄河与大海的汇聚,造就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也孕育了新兴的现代石油城市——东营。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

因此东营具有独特的黄河口文化,如今用黄河代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用海洋代表现代文明,那么东营文化则是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汇聚与交融。

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外来古老民俗的浸润,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多种文化的集聚、碰撞、融合,渐渐演化成一种全新的黄河口文化,她既有黄河文化的雄浑淳厚,又有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东营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独特的黄河口湿地自然景观,使“黄河从这里入海”成为我省旅游业三大名牌之一。

东营是兵圣孙武的故里,山东吕剧的故乡。

东营拥有全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和国内最早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是宝贵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东营市内有胜利油田、石油大学、济军生产基地,油地军校团结一致,人才联用,文化基础设施联建共享,文化活动联办,奏响了文化建设的大合唱。

东营既有古老的历史文化,又有新时代的工业文明。

加上东营独特的自然资源使得东营以全新的姿态与世界文化接轨。

一东营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1)孙子文化东营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使这里地灵人杰,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

这里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的故里。

他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兵学圣典”,至今还在海内外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

广饶孙武祠--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位于广饶县城中心地带。

馆内设有孙武资料、石佛造像、广饶党史等展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民间文化吕剧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我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它以纯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的,自成戏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吕剧发源于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始成于1900年。

当时被艺人称为“化妆扬琴”,而民众则以“驴戏”、“捋戏”或“小戏”等称之。

艺术源于劳动,源于生活。

吕剧这一民间艺术所以发源于时家村,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

时家村地处入海口处,时常受到黄河泛滥的威胁,黄河每一次决堤,都给沿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拖儿带女,背井离乡,以四处乞讨为生。

洪水使人们饱受苦难,苦难让人们聪明起来。

渐渐地人们把伸手乞讨改为唱着小曲求舍,由单纯乞讨变为艺术与食物的交换,使少数人由讨饭人变为早期的乡间流浪艺人。

这些民间艺人在走村串乡中,学到了外地的许多曲调,将其揉合到自己创作的曲调中,逐步形成了吕剧艺术。

吕剧艺术的创始人之一时殿元,是时家村人,自幼就唱着小曲讨饭。

约在1887年前后,时殿元曾到被称为“戏窝子”的菏泽地区学习琴书,技艺大进。

1893年,时殿元与徒弟组成山东琴书班社,起初在广饶、博兴、惠民一带,后来经常活动在淄博、潍坊和胶东一带,有时还远到省外演出。

所到之处,声名鹊起,深受欢迎。

1900年,时殿元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编为化妆戏演出,因为《王小赶脚》以“驴”为道具,群众就称其为“驴戏”,这就是吕剧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戏曲艺术高度重视,1950年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山东省政府在贯彻这一指示时,委托省文联对各地戏曲剧种进行调查,把化妆琴书作为有代表性的剧种进行重点改革,以便推动全省戏改工作。

通过对《小姑贤》、《兰桥会》等传统戏的加工改革,使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提高。

特别是创作现代戏《李二嫂改嫁》以后,开创了吕剧艺术的发展时期。

因为对吕剧艺术没有一个正式名称,就请当时的省文联副主席陶钝为其起名,陶钝就把“鲁”字赠送他们,称之为“鲁剧”。

时任省文化局长的王统照认为欠妥,他取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吕”之“吕”字,称为“吕剧”,喻其有“黄钟大吕”之声,又能谐民间“驴戏”之音,得到大家的赞同,为吕剧正式定了名。

吕剧是东营人民为祖国的戏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是民间艺术的精粹。

东营以吕剧故乡而闻名于世,如今的吕剧,在东营家喻户晓,人人爱唱。

“一听剧团进了庄,男女老少着了慌,大嫂在灶前忙做饭,饼子贴在了门框上”,就是人们热爱吕剧的真实写照。

吕剧已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一个品牌。

(3) 移民文化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黄河三角洲先后出现过三次移民迁入大潮,源源不断的移民,给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发展打上一道浓重的移民文化烙印。

移民涵盖的宽泛性孕育了文化的多元性,黄河三角洲移民以其持续时间长,涵盖地域广而在中国移民史上极具典型性。

在贯穿古今的漫长岁月中,黄河三角洲移民波及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

黄河三角洲因多种文化的交汇而展现着多元文化的魅力,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注入了勃勃生机。

特别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也处于黄河三角洲,油田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其它地域的人们来此淘金,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域语言、餐饮和娱乐等民间文化的多元发展,也是丰富了和宣传了黄河三角洲的独特之处。

(4)革命文化东营市是革命老区,这里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共产党宣言》;1925年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支部;1940年就建立了中共垦区委员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的人民打日寇,灭蒋匪,求翻身,闹革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广饶县博物馆珍藏的最早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1920年8月由我国早期的革命家陈望道翻译出版的,有着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更为珍贵的是,这本《共产党宣言》,同革命风雨相联系,它历经战火磨难,饱浸着烈士的鲜血,直接指导了东营人民的革命斗争。

这本《共产党宣言》,是由党的一大代表王烬美、邓恩铭从上海带到济南,又由早期女党员刘雨辉从济南带到广饶的。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广饶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经常召集党员学习这本宣言,他们亲切地把马克思称为“大胡子”,说照“大胡子”说得去做,没错。

人们在“大胡子”的指引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与日本帝国主义斗,终于赢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广饶、垦利、利津一带成为著名的“垦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垦区民主政权和中共地方组织机构,不仅成为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可靠后方,而且有力地支援了胶东、鲁南的抗日根据地,被誉为鲁北平原上的“小延安”。

这期间,我党清河区的党政军等机关和后勤部门活跃在“八大组”(今垦利县永安镇),许世友、杨国夫、马千里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主张,组织群众,指挥战争,为垦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

在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召之下,垦区人民奋力生产,支援前方,踊跃报名到前线参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垦区几万人先后参战,上千人英勇牺牲,数万人拥军支前,为人民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军装等军用物资,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垦区的光辉历史,铸就了垦区人民爱党爱军、以国为重、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构成了革命文化的主旋律。

这时期的文化,是以爱党爱军、崇尚革命、参军支前、无私奉献为基本特征的。

老区的革命文化,是在血与火的熔铸下塑造的,是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奠基的,应是黄河口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她把老区文化建筑在了先进理论的基础之上,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有着极其强烈的感染力。

(5)石油文化历史进入20世纪60年代,昔日荒凉的黄河三角洲上忽然响起了石油勘探的炮声。

1961年4月,石油勘探开发队伍在东营村附近钻探的华8井,找到工业油流,揭开了大规模石油开发的序幕。

1964年1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汇聚黄河三角洲,开始了继大庆会战之后的又一次石油开发大会战。

从1964年至今,胜利油田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

40年来,几十万石油大军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建成了全国第二大油田,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40万油田大军的骄傲,是全市人民的骄傲。

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培育形成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和“创业、创新、竞争、发展”的新时期胜利文化,锻造出了以国为重、以苦为荣、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的优秀品格,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的发展。

从油田会战的那一天起,就给这片荒原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油田开发到哪里,就把文明、富裕带到哪里。

今天的黄河三角洲,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东营已成长为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

这一切,无不融注着胜利油田的支持和带动。

可以说,没有胜利油田,就没有东营的今天。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油地团结创建史。

胜利油田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建设的紧密融合,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力推进的良好局面,使职工队伍始终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广大职工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以厂为家,以油为业,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在胜利油田发展史上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活剧。

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总结形成了以“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胜利精神,有效地增强了油田的核心竞争力二独特的自然资源(1)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沿黄的中华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黄河的每滴水,都闪烁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智慧之光;黄河的每粒沙,都凝聚着大河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黄河一路奔来,在入海口处与渤海相会,使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与博大雄浑的海洋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黄河口。

黄河从东营入海,使东营独享“黄河入海之地”这一赋予了东营特殊厚重的历史文化层面上的象征意义。

纵观世界上的大江大河,能够成为其代表性城市大都是在其入海口,如开罗之于尼罗河、鹿特丹之于莱茵河、上海之于长江,等等。

东营作为河海交汇的城市,具备代表黄河的一切自然特征和基础条件。

建设黄河口特色文化园,打造一批能够承载黄河文化的标志性实体,培育一批能够展现、弘扬黄河文化精髓和神韵的产品、产业,让人们一谈及黄河就马上想到东营,一谈及黄河文化就马上想到黄河口特色文化园,吸引亿万华夏儿女和众多知名客商前来观光黄河,这些是"黄河入海之地"的应有之义。

(2)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是万里黄河填海造陆孕育而成,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里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环境署重点保护的全球13处湿地之一。

黄河口(利津)湿地风景区。

1992年10月,以国有一千二林场为依托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总面积48500公顷,是一个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鸟类资源为主,融保护、科研、教育、开发利用为一体,风貌独特、生态系统完整、极具科研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