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江雪》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熟读古诗。
2、体会古诗其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营造氛围
1、同学们,课外我们班一直在坚持背诵,积累古诗词,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一下,有感情地背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学生自由地依次站起来背诵)
2、刚才,我们一起背诵了许多首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读了回味无穷。
二、揭题,解题
1、今天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习,欣赏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写的江雪。
2、学生齐读题目。
3、解题:要读懂一首诗,我们先要了解诗的题目的意思,“江雪”是什么意思呢?
引:到底这首诗写什么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自由练读,请大家翻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确,读流利,可能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有的同学甚至都会背了,那么你要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读得更好。
2、指名读,随机纠错,评价。
3、齐读整首诗。
四、理解诗意,感受氛围
1、刚才我们已经读通了诗句,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2、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思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抓字眼,串词成句)
碰到不理解的字词怎么办?
3、学生自学。
4、反馈:
(1)理解字词的意思。
(2)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五、意境探寻,体会孤傲
1、学到这儿,我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在请你们静下心来,再细细地默读这首诗,用心地去体会一下,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反馈,随便引导,点拔,并指导朗读。
引:同学们真会读书,感受真多,接着咱们再一起随着画面去感受一番。
3、课件展示独钓图。
画外音:同学们,你们看,雪花一片一片地从空中飘落下来,大地、群山覆盖着茫茫白雪,江面上也飞舞着雪花,老渔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一人,默默地垂钓,好像也成了白色世界里的一座雕塑。
4、质疑:面对这样的画面,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师:真是好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这是什么原因?
引渡:看来同学们的理解各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理解比较吻合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吧!
5、课件出示柳宗元的简介:学生快速浏览。
6、同学们,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后,你们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了什么新的看法?
7、小结:古诗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借景抒情”。
这首诗正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自处逆境却顽强不屈的精神再现。
8、再次指导朗读:现在要是你就是柳宗元,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吗?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全体起立,配乐齐读。
9、学法小结:解题——读诗——释意——悟情——吟诗。
引: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看看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老师希望每个小组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一起来学习。
六、课外延伸: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1、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示:每小组请一位画得较好的同学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下来。
(课件播放音乐)
2、反馈交流。
(1)我相信,现在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幅《秋江独钓词》,谁愿意把自己的画向大家展示一下。
(2)选两组代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的画吗?
(3)(实物出示两幅学生的画)这两幅符合了你心中的那幅图吗?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吗?
(4)齐读《题秋江独钓图》
(5)比较异同:这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6)带着愉悦的心情再次朗读《秋江独钓图》。
3、推荐钓鱼诗。
(课件出示)
我国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还有很多,你们看,老师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资料,这些诗人除了钓鱼,还收获了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到他们的诗中去寻找答案吧!
[教后反思]
《新课标》中对小学五、六年级古诗文的要求是这样的:“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在《江雪》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歌丰富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同时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把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作为另一个重点。
另外,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一种情感,而诗人所处的年代又十分遥远。
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我又把体会诗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如何努力体现设计意图,力求在古诗教学中有所突破的呢?
一、尝试自学,探究学习古诗的规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始终做到让学生尝试在先教师引导在后,我让学生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感悟情境,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尝试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一首诗,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性很高,收获也挺大。
这说明小学生尽管年龄不大,但也有自学能力,何况他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并非“白纸”一张,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他们创建一个宽松,一个激励时机制,一个合作的氛围,一个自读自悟的机会,孩子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对古诗的理解。
二、自主感悟诗境,挖掘文章中的人文精神
关于意境,感悟地理解性的逻辑分析更加重要和管用,意境的感受必须由学习为主体
——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而不能请别人代替,不可能通过间接的冷漠的印象,是不能促动心灵促动情感的。
而且不同的感悟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因此,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阅读,潜心感受,畅所交流,积极体验的空间。
1、反复朗读,读中想象。
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陶。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或背,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唱,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2、尊重个性,多元解读。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国类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一节课上,在“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渔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
尊重多元解读,又要重视价值取向。
拿“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来说,学生有那么多的答案,有好有坏,我不能简单的全部肯定,而是加以引导分辨,在适当时候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本文,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3、比较阅读,深入感悟。
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主动经历,学生的结果要让学生自主梳理,学完《江雪》后,让学生自我小结,在小结的基础上,再学习另一首诗《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
这种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
正因为有缺憾,才更凸显追求的价值。
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多鼓励也多建议,让我们在教育的蓝天下,新课改的浪潮中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