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的指南

贵州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的指南

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试行)省环境保护厅二〇一三年元月目录前言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1.2适用围1.3省铅锌采冶废渣污染场地污染现状1.4含铅锌废渣污染场地重金属迁徙原理1.5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技术1.6原位修复目标:第二章适用围2.1铅锌废渣污染危害及生态环境破坏2.2指南适用围第三章编制指导思想及原则3.1指导思想3.2编制依据3.2.1相关法律、法规3.2.2技术标准3.2.3 相关规文本、文件依据3.2.4相关规3.3实施原则第四章原位修复的目标第五章工程容和技术措施5.1工程容5.2原位治理流程5.3工艺线路5.4环境监测5.5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标准分级和标准值5.6污染区分类5.7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技术确定及设计5.8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措施5.9附属工程5.9.1观测井5.9.2渗滤液收集池第六章招投标及施工组织管理6.1项目的招投标6.2施工组织管理6.3工程环境监理6.4施工管理第七章工程验收7.1工程验收7.2验收时间7.3验收依据7.4验收组织第八章投资概算编制8.1投资概算编制依据8.2投资概算编制格式8.3实施方案编制格式8.4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实施指导价附件1省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工程及堆场土地再利用工程围表附件2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容附件3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分级、标准值汇总表附件4各污染区划分及技术措施表附件5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措施一览表附件6植被推荐表附件7植被恢复措施表附件8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综合技术措施表附件9观测井剖面图附件10观测井平面图附件11 观测井立面图附件12预算编制格式附件13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格式附件14投资强度控制表前言由于我省矿产资源丰富且历史上长期采用传统采冶工艺,由此形成的巨大且类型多样的重金属废渣经扩散对周边土壤、水体等形成严重环境污染风险,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是我省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根据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部署,我厅自2011年起,加大了涉及民生应急和环境风险较高的重金属废渣区域的治理力度。

为探索适应重金属废渣治理的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厅还多次邀请省外知名的专家和公司来我省开展典型区域和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咨询,建立了我省重金属治理和土壤修复网及设立专家库,开展了修复治理的相关科研示等工作。

我厅污防处组织编制的《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目的是结合国外的相关经验,重点总结历年来在六盘水市、市区域铅锌采冶废弃地上开展修复的科研成果和实践,提出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以原位修复为主综合治理原理、基本治理路径、技术组合和相关工程技术指标。

各地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对于其他类型重金属采冶废渣治理可作借鉴参考。

在编制过程中,我厅多次组织野外实地调研、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并委托绿纯环境开发梁兵总工程师牵头编撰。

在此,对梁兵总工程师的辛勤工作和大力支持表示感,对提出宝贵意见的下列专家表示感:中科院地化所新斌研究员、肖唐付研究员、王建旭博士;大学吴攀教授;省林业勘察徐海总工程师;中国轻工业环保研究所侠文侠副研究员;勘察办事处中高工;市环保局劲总工程师;环保产业公司的黎燕总经理;绿纯环境开发凯董事长。

对环保厅相关处室和六盘水、市环保局的支持表示感。

最后,期望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本指南。

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省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试行)1.2适用围:省历史遗留铅锌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1.3省铅锌采冶废渣污染场地污染现状黔西北铅锌矿带,水城——赫章矿带是铅锌的主要产地,铅锌矿主要集中在市境的赫章县、威宁县、纳雍县、七星关区和六盘水市的钟山区和水城县。

1998-1999年,基本取缔了土锌炉,减轻了对环境大气的污染,但土法炼锌遗留下来的大量废渣随意倾倒和堆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依然存在。

废渣中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很难消失,并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体,是一种长期持续的危害。

受铅锌废渣污染的土壤和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对照点,土壤中的铅、镉、铜、锌不同程度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铅锌采冶废渣污染不但制约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将影响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危及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安全。

我省铅锌污染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多种类污染(铅、锌、镉、铜)、直接危及下游饮用水源安全、涉及民生问题严重,废渣堆场占用土地量大、基本为历史遗留问题。

1.4含铅锌废渣污染场地重金属迁徙原理及治理思路铅锌废渣污染的围主要以铅锌矿采冶废渣为中心通过地表径流淋溶(在碱性环境下主要以悬浮物形态)向下游及周边扩散污染下游水体和土壤,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形态分布特征受其废弃物堆场中释放率的影响,且随距离的加大重金属的含量逐渐降低。

治理思路:一是通过隔离、封存等物理方法和碱性化等化学方法使其稳定和固定;二是通过减少雨水或其它地表径流下渗总量,以此降低淋溶导致的重金属污染物的对外迁移。

1.5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在污染的原地点进行的修复。

采用工程措施但不挖掘土壤或抽取地下水等方法。

原位(综合治理)修复为主、散渣收集为辅;采用物理稳定、封存、隔离;化学碱性化等方法固定;植物覆盖及相应工程措施综合治理。

图1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原理示意图1.6原位修复目标:增加重金属污染场地稳定性,减少重金属淋溶和迁移,降低环境风险,恢复生态。

第二章适用围本指南仅对省历史遗留铅锌矿山开采尾矿库、铅锌冶炼废弃场地、废渣堆场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及堆场土地再利用工程围具有指导性。

具体分类及土地再利用工程围见附件。

(附件1:表-1省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工程及堆场土地再利用工程围表)第三章编制指导思想及原则3.1指导思想: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针对性地采用经济高效的原位修复集成技术,组织开展铅锌废渣堆场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以铅锌污染防治、社会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

3.2编制依据3.2.1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印发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的通知》(环发〔2005〕151号)、《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等。

3.2.2技术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铅锌行业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粗铅冶炼业》(HJ 512-2009)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HJ 564-2010)等。

3.2.3 相关规文本、文件依据《省“十二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省矿产资源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9]61号)、《关于印发〈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1〕1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批复》(黔府函〔2011〕405号)等。

3.2.4相关规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DZ/T 223—2009)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GB50300-2002)3.《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4.《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2-200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4848-93)7.《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设计规》(DZ/T0239)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DZ/T0240)9.《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SL204-98)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1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3—2002)1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DB45/T 701-2010 )3.3实施原则:减量化原则:以减少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排放量,降低环境风险为治理目标;经济高效原则:采用实用成熟有效的技术方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统筹规划、因地分类治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从具体治理项目的实际出发,对涉及民生的和具有较大环境风险的优先治理。

第五章工程容和技术措施5.1工程容根据项目区污染情况、污染因子、环境地形地貌因子、区域植物概况等指标,确定相应的技术路线。

结合项目点的综合环境条件及国外重金属原位治理技术等确定总体技术思路及工程容。

[见附件2——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容]5.2原位治理流程原始资料收集确定治理区域现场调查堆场环境质量评价污染风险评价堆场污染现状调查检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修复技术路线设计修复技术路线选择项目施工与管理项目后期管理维护项目验收后评估管理、第三方监理、第三方审计5.3工艺线路地表排水组织地被硬化(封存或做其他用途)散渣收集场地平整工程措施组织排水坡度组织物理阻隔种植土覆盖(回填)植被恢复(粘土或其它)图2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剖面示意图图3林木种植配置立体构成图5.4环境监测:按《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执行。

5.5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标准分级和标准值。

(见附件3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分级、标准值汇总表)5.6污染区分类污染区分类以环境监测指数为主,结合敏感区、非敏感区主要特征、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标准分级和标准值进行划分。

(见表6——污染区块划分表)环境监测及调查资料,在对堆场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形成原位(综合治理)修复技术,完成设计施工图件。

5.8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措施见附件4各污染区划分及技术措施表、附件5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措施一览表、附件6植被推荐表、附件7植被恢复措施表和附件8铅锌废渣污染场地原位修复综合技术措施表。

5.9附属工程5.9.1观测井试验、示项目设置剖面观测井。

(施工图见附件9、10、11)5.9.2渗滤液收集池设置渗滤液收集池,收集池设置在堆场下方最低处,并堆放石灰用于处理渗滤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