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平潭县北厝中心小学陈艳
从古至今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

孔子曰:“独学而后无友,则孤陋寡闻。

”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早在1700年,莱恩凯斯特和贝尔两人在英国首倡采用合作团体施教。

19世纪,“合作学习”在美国的共同学习学校中盛行,杜威亦是拥护者之一。

当前,我国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为此,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我国重新得以推广。

然而,在从教的数十年里,我发现仅仅让儿童以小组形式坐在一起并不能增加彼此之间策略,擦出智慧的火花,反而会让儿童产生依赖、成为不爱思考的“避风港”。

那么,怎样才能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点基本要点。

一、采取混合编组,取长补短
所谓混合编组就是在组编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安排小组里的成员各具特色,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互相取长补短。

这种混合编组可以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能使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更多的不同观点,并拓宽了小组成员的思维。

那么,混合编组应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学生的性别。

在合作小组中最好混合男女学生,如以四人一小组为例,那么,最好的编排是2个男的,2个女的,并交叉坐着。

这样的做法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

2、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

在组编时,还要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这些类型的学生,如,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

3、学生的不同的能力。

在组编时,还应该考虑小组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能力。

就如,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想象能力强,有
的思维比较敏捷,有的模仿力强,有的组织能力强等,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而且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

4、学生的家庭背景。

学生现在的学习就是为了以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服务社会。

而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生仅仅靠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会与各种人一起生活、学习,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

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

5、学生的不同兴趣。

将不同兴趣的孩子组编在一起,就意味着将不同的知识领域组编在一起,构成了强大的知识体系,这对他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能起到相当大的帮助。

二、强化个人责任,各有所为
所谓强化个人责任是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任务承担,并为其负责。

而我个人认为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学习。

在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让我深深懂得: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没有给成员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中,逃避工作的现象。

正是由于这种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帮助的合作小组就会变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

因此,小组内每位学生都应当承担一定的角色,就以四人组为例,我安排有: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和检查员。

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着不同的职责。

“小组长”要负责要分配小组成员们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并掌握好小组讨论的全局;“汇报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理解学习内容;“记录员”负责记下小组学习结果。

正是由于四人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能主动投入,每个成员都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三、科学安排任务,体现合作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形式就座,这使得传统的教室陈列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在相当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中,我却看到将近60%的时间里(甚至整节课),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座,然而只有5%的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共同完成。

与之相对照,学生只有8%的时间单独就座却有80%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独立完成。

这种学习任务与座位形式的对比生动地说明了两点:一、教师事先并未处理好学习任务与座位布置的关系,因此为孩子设计的小组活动任务模糊不清。

二、孩子们收到的是混乱的学习信息。

他们要努力完成大量独立的学习任务,而以小组形式就座却阻碍了他们实际的学习活动。

从而可以看出,这里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俨然成了老师为了应付新课标理念落实的“摆设”。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根据任务的特点有选择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如,联系和训练性的学习任务是不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而适合于独立学习;而扩展性和传递性学习任务则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另外,当学习任务不要求“正确”的答案时,以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为适合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顾虑自己犯错误而引起尴尬而不敢回答。

所以教师应当科学地安排学习任务,以期达到学生之间有效地小组互动,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

四、培养社会能力,优化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每每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肯定会给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时,却让我们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有的小组在交流时发生了口角、有的小组的成员却闭口不答、有的成员不听从小组长的指挥等。

经过我长期的观察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导致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不能顺利进行或解体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不能够很好的合作。

导致学习不合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

就如,小组长在安排任务时的口气过于强硬、态度过于傲慢等,使得其他成员不服于他的安排,而妨碍了小组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二类是小组活动基本技能。

它包括:1、“注意听他人讲话”——小组成员在发表意见时,要求其他成员要认真的听,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使其增强对方的信
心,并形成了良好的讨论、交流的氛围;2、“鼓励他人参与”。

如成员遇到交流困难时,大家应该鼓励他,给他信心;3“表达感谢与应答感谢”等;第三类是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及对不赞同的应答”、“说服他人” 、“提建议及对建议的应答”等。

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交技能。

另一方面是小组内缺乏信任和依恋。

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可设计一系列以信任和依赖为基础的改善关系的游戏练习。

例如:“蒙眼走路”,一个孩子蒙着眼睛,另一个孩子通过一些默契的暗示,领着蒙眼的孩子在平地或障碍物处行走。

“照镜子”要求两个孩子面对面,作出对方头部和手臂的一举一动。

两人交替做引导者,所有联系都要求游戏中主动地一方要照顾被动一方的需要。

“绕圈坐”是提高全班信任和依赖的游戏,全班同学一个接一个坐好,后面的同
学看前面的后背,大家做成严密的一圈,然后要求孩子慢慢地做到后面同学的膝上。

“布条绑脚赛跑”要求俩个孩子并排站,站右边的同学伸出左腿,站左边伸出右腿,然后用长布条把它们绑在一起,接着要求他们靠默契的配合跑向终点,哪组先到达终点哪组就是冠军。

五、制定奖罚条例,增强凝聚力
根据大部分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常常会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明文规定了奖罚条例。

如,哪组在小组长的合理安排下讨本组积极讨论且纪律好,汇报员在回答时声音洪亮、回答答案要基本正确,就可以给本组成员各奖励一分(在单元试卷上加1分);反之就是扣一分。

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不仅能促使每个成员都以主人翁的态度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而且还提高了小组长的威信,使成员们能听从小组长的安排,共同克服困难,攻破难题,使得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大大增强了,从而促使活动顺利的进行,同时使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其特效。

五、注重小组自评,善于反思
为了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应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推行自我评价制度。

小组自评可分为个人自评与集体自评两种方式。

个人自评是学习以日记的形式对自己一天学习情况的回顾,内容可以是一天学习计划的安排及完成情况,课堂有意义的活动片段,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小组成员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过程以及一天所学的主要知识点等等。

集体自评是指小组成员在每周一次定期评价小组共同活动的情况,主要讨论以下内容:第一、总结有益的经验;第二、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在以后的小组活动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达到目标,小组成员还得共同制定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

在小组自评中,决定权在学生,教师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信息与策略!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们遵循这些基本要点,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起到举足轻重地帮助,才能最终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这种很好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注入强有力的血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