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个人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论语个人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论语个人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话说的好听的人不可信,也不可太过于接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哈哈~和谐社会的
最早出处)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是在于养活长者,在于敬,精神物质都要
有嘛)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看人要通过他的行为的原因,人生经历,和目前思想,综合
考量,就能和好的把握一个人内在)
子曰:“君子不器。

”(做人要有独立的人格,不能只有一门专业,艺不压身)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做再说,这样有时候效果比较好)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以利益为基础形成的团体在危难之时不可寄托)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好心做坏事不要太自责,否则对以后发展不利)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利义间见真情)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要离家太远)
子曰:“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少说多做)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交友的数量和程度都要把握好)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哈哈~论语中唯一的笑话,
翻成白话就是,孔子说:“现在工作真不好找,不如弄个小木筏带
你出海冒险去。

”本是句发牢骚的玩笑话,可偏偏大憨人子路异常
激动,觉得老师肯把自己带在身边是对自己的器重,马上双手加双
脚赞成。

孔子心想,丫还真是个傻帽,又不想当面说,就接着调侃:“不错,你比我勇敢,可是材料不好找,所以不去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事情只要
再想一次就好,想太多容易患得患失)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阳奉阴违,背后捅刀子的人最危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要乐观,不要轻易接近
那些满腹怨恨的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管不了的事不要管)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人要有傲骨但不能
有傲气)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求人不如求己,但不可
绝对化)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交友要交正直、诚信和博学的人,不可深交善于钻营,花言巧语和谎言高超的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极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其
实任何时候都要戒这三样,色、单纯的争斗和贪)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进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仅
小人如此,自己的女人还是要多在一起)
摘抄: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


赏析:
这一句,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去修行仁德。

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付出全力,这是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所以我们做每件事
都要认真严肃。

我们还要宽容的对待周围的人、物、事。

我们还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抄: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
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赏析:
这句话,我看出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觉得一个国家可以丢掉任何
东西,但是有一件不能丢掉。

那就是人民的信任。

我觉得孔子的这
句话不对。

要是我,宁可丢掉军备和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也能不丢
掉食物。

当没有食物时,百姓们都没有饭吃,民不聊生,更不会对
政府有信心。

所以我觉得不对。

摘抄: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


赏析:
我从这一句看到了如何成为一个仁德的人。

如果要成为有仁的人,首先,你要遵守礼的规定。

比如尊敬长辈,这样你会赢得周围人的
尊重。

其次,要谨言慎行。

有时,少说一句话,会少有一场灾难。

有时,多做一件事,会引来更多的仇恨。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
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
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
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
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
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
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
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
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
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
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
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
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
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
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在现实中,
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

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
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
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
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

他们真的知道理
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
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
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
柔寡断,碌碌无为。

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
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

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
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

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

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
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猜你喜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