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 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 科学含义,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内容。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 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而推进司法改革则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
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又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司法改革在赋予司法机关独立权的同时也须加强和改进对司法权的 监督制约,以保证司法公正,在司法活动中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关键词依法治国司法公正司法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 重大发展,也是党的十五大对全民族的杰出贡献。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明确 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 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 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作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法治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依法行政,努力提高全体公民 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等,都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各级司法机关依法办 事,实现司法公正,则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 生活中的实现。
一、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 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 为准绳,严格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严肃执法,秉公 办案,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社会正义。
法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
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权利而准备的宝 剑。
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
①天平与宝剑共同构筑了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理想和信仰, 也是法治社会的崇高目标。
公正是司法的最高价值,司法公正是实现法治的保证,也是司法独立 的基础和原因。
②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执行,只有司法公正,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只有司法公正 ,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而不公正的司法,则是对法治的否定和背叛,是司法权滥用的结果,它不 仅混淆了是非,而且会造成人们对法律权威性的怀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也就无从谈起。
只有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借鉴了各种经验与教训 ,特别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 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和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惨痛教训 ,科学地 提出并论证了树立法律权威的极端重要性 ,并为在中国实现和树立法律权 威做出了贡献。
早在 1978 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首次 提出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 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新党章总纲中也再次重申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以后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又反复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 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有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 拾。
这就是说,邓小平一贯不主张个人至上,而强调法律权威,并在讲话中多 次使用法律权威一词。
因此可以说,树立法律权威是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
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题词和讲话中强调法治和法律权威问题。
现在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权威无疑是个核心问题。
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这不仅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性所决 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树立法的权威性有赖于完善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法的尊严,发挥法的 作用,实现法的价值 , 通过制度来限制人的随心所欲 , 规范人的行为 ,避免人 治对法的权威性的损害。
司法执法制度是法的权威性能否树立的关键 ,司法公正与法的权威性 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说一次犯罪是污染了水流的话 ,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 了水源。
西方哲人的这一比喻是形象的 ,更是发人深思的,它告诉人们司法不公 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二、推进司法改革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
当前司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没能提供应当提供的救济;公民 的法律信仰阙如;司法公正未能达到必要的程度;司法未能有效遏制腐败, 司法部门本身亦受到腐败的侵蚀;执行难往往使司法判决成为一纸空文。
这些不良司法现象的产生,除了各种社会外部原因以外,主要产生于司 法制度本身。
因此,笔者建议应主要围绕信仰、专业、独立、公正、统一这五大目标, 对有关司法制度作相应的改革。
但颇令人遗憾的是,在缺乏理论和知识准备的情况下,许多改革所起到的常常是负面的作用。
我们与法制发达地区之间在司法制度上最大的差异乃是,在中国,建 立在法律知识专业化和司法人员职业化基础上的司法独立还是一个正在 争取的目标,维护这种独立的相关制度 还远未建立,学术界与司法实务界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③司法的良窳关系着民心的向背, 司法能获得人民的信赖与尊重, 是 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因此, 只有将每一项改革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 今天的改革 才不至于成为明天的改革对象。
⑤在司法改革的方式上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切实推进人权教育, 造就一群被法律重塑的新型公民。
要特别强调司法独立不是司法者的一种特权,而是国人的一项基本人 权。
独立的司法是实行法治的民主自由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
这种独立意味着司法功能的行使不受行政或立法部门的干涉,但并不 意味着法官有权恣意妄为。
司法独立更多的是正义享受者的一项人权,而不是司法者自身的一项 特权。
⑥在强调司法改革不是司法者的专利, 司法独立也非司法者攫取自身 利益而独舞工具的同时,必须真正下大力气开展全民法律教育决非行政当 局运动式的普法教育,而是公民发自肺腑地汲取法的养分,法治规制下的 政府则提供开展法律教育的平台,即做好服务工作,以期从灵魂上重塑和改造那些历来漠视法律的大多数民众绝非贬抑,实在是现实如此!。
要知道真正的法治绝不仅仅在于冷冰冰的条文、威凛凛的法官、硬梆 梆的警棍和空洞洞的判决,而是有一群被法律重新塑造过的新型公民,他 们信仰法律,把司法独立视为天理,并愿意尽力去捍卫,只有这个时候, 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司法改革成功了,才能说司法被真正‘归位’了。
⑦2、改革法学教育制度和法官任职资格制度,大力提高法官的专业水 平。
法学教育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 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 部分,它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 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差距,法学 教育的产品—法学人才在政治、经济、司法等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尚不尽 人意。
因此,有必要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升 法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为法学人才在各方面充 分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法学教育机构与司法实务部门应是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所称法学家和求法律家同等重要, 均系专家, 各有所长, 而不可文人相轻、相互攻诘贬抑,各行其是。
在法官的挑选上应当切实遵循独立、能力和正直的原则,注重被挑选 对象的品德操守与业务技能,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政治素质轻视业务素养,重使用轻培训的传统做法。
在对法官业绩的评价上,也亟需更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论资排辈、 重行政级别轻专业技能、重温驯听话轻个性飞扬在此作褒义使用,特指刚 直不阿、有创造精神,不愿随波逐流敢于面对职业带来的寂寞与孤独,实 践法治精神,追求法之公平正义的法官的旧的做法,努力为法官提供一个 宽和、严谨的人文环境。
3、建立垂直的法官任免体制,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法官不应 受到弹劾和降职、免职。
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法官特别是法院院长受制于同 级领导机关是无法守好这道防线的。
因此,应下大决心建立垂直的法官任免体制,确立对法律负责的信念,确 保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在人类司法的发展史上,没有哪一种法律理念像司法独立那样,推动 着司法的法律化、职业化进程;也没有哪一种制度像司法独立那样,锻造 着法律运作的政治空间和专业意蕴。
⑧司法的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基石, 是法院公正履行审判职能的内在要 求。
为了实现司法独立的价值要求,法院和法官要具备依法独立公正行使 审判权的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自上而下完善司法体制的设置,正确解决司法地方化和司法行政化等 影响独立司法的现实问题,为依法独立审判提供体制保障、经济保障、法 官资质保障及身份保障。
4、改进审判指导方式。
上级法院可以通过不影响下级法院独立审判的方式指导审判工作,提 高司法水平。
如以讨论、讲座、会议等形式,交流司法工作经验,研讨疑难案件, 提出新的法律见解,统一对审判实践的看法等等。
上级法院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还可以发布司法规则、制定司法解 释、 编纂案例注意此案例非彼判例, 判例更彰显法官的智慧, 更耐人斟酌、 考量。
如此方可以提高基层法官的水平,并增强其独立意识,以维护司法整 体的独立性。
在强调法院独立审判的同时,也应加强调查研究,与时俱进,积极稳 妥地推进法官个人的独立。
过去无论是合议庭还是审判委员会,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法官集体 的智慧,殊不知,没有个体的小智慧哪来集体的大智慧,经典马克思主义 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司法个案的多姿多彩也势必要求办案法 官敢于独辟蹊径,依凭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司法理念作出相应的判断。
这种判断理应获得尊重,在有些地方的裁判文书改革中已公开合议庭 少数人的意见,但仍觉不够,因为那些隐藏在裁判文书背后的庭务会、审 判长会、审判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大多未亲历具体个案的庭审,还在对案 件裁判结果施加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合议庭具体成员的意见也只记载在案 卷副卷中,而该副卷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是无权阅看的。
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大多数民事案件的两审终审制,且规定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似乎这样规定对应了中级以上 人民法院的地位,也反映着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所审理案件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