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
七年级(1)班孙小凯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
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
同时还兼顾有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十分的伟大,启迪人生。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
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
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
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
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
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
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
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