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赛尔故事发生在莱茵河畔的小村庄,村姑吉赛尔和伯爵阿尔布雷希特。
《坟场大双人舞》到了“芭蕾之冠”的美誉。
这部舞剧第一次使芭蕾的女主角同时面临表演技能和舞蹈技巧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舞剧是既富传奇性,又具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
在第一幕中充满田园风光,第二幕又以超自然的想像展开各种舞蹈,特别是众幽灵的女子群舞更成为典范之作。
一个半世纪以来,著名的芭蕾女演员都以演出《吉赛尔》做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一、什么是芭蕾芭蕾这种欧洲古典学院派的剧场舞蹈体系,起源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成型并兴盛于16-19世纪上半叶国力强盛的法兰西,鼎盛于19世纪下半叶文化昌明的俄罗斯和丹麦,并于20世纪初从俄罗斯走向世界各地,陆续形成了意大利、法兰西、俄罗斯、丹麦、美国、英国共六大流派。
500年的芭蕾史可分为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又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和当代芭蕾(又分前、后两个阶段)共五大时期。
并素有"西方文明的结晶"和"贵族艺术"的称谓,亦有"严肃艺术"和"高雅艺术"等雅号,也有"脚尖舞"的别称,是迄今为止最具国际性的舞蹈品种之一。
二、贵族艺术芭蕾诞生于意大利和法国宫廷的古典学院派剧场舞蹈体系。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在意大利兴盛之后,1533年佛罗伦萨的公主卡特琳梅迪奇从意大利嫁到了法国,后来她的丈夫登基使她成了法王亨利二世的王后。
几年以后,王后就从意大利邀请一些芭蕾编导家来法兰西的宫廷教授芭蕾舞。
1581年在巴黎宫廷创作并首演了那部被誉为"世上芭蕾第一部"的《皇后喜剧芭蕾》,并且在法国演了800多场。
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载巴黎创建了皇家舞蹈学院,大名鼎鼎的芭蕾歌剧院则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值的注意的是,其最初的宗旨并非是要发展后世这种作为表演艺术的芭蕾,而是要提升皇亲国戚们自娱自乐的交谊舞水准,以便使其贵族的身份得到完美无缺的彰显。
同时路易十四非常喜欢芭蕾舞并且时常在舞台上演出,直到1672年,路易十四因人到中年,无法胜任难度加大的动作技术,无奈的退出了舞台,芭蕾舞大师们则乘势将所有业余的贵族舞者统统地赶下了舞台,进而确保了芭蕾表演艺术此后可以放开手脚,向着高精尖的专业水平阔步挺进。
同一时间,中国的皇室在灭明朝,后来慢慢稳定建立清朝之后,著名的清宫宫斗开始了。
现在比较有名的芭蕾舞团有美国芭舞剧院、纽约市芭蕾舞团、亚特兰大芭蕾舞团、旧金山芭蕾舞团、乔弗雷芭蕾舞团、休斯顿芭蕾舞团、太平洋西北芭蕾舞团。
二、芭蕾欣赏1、着装如果要去欣赏古典芭蕾,观众最好西装革履,并且提前半小时入场,以便能感受到其中的贵族气质,并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烦恼留在剧场门外,从容不迫的远离尘世的审美场,然后可以熟悉一下节目单上提供的剧情介绍、明星阵容、编导生平、作曲背景、舞美创意、舞团历程等资料,最后想象一下即将面对的舞台奇观,或者是干脆闭目养神,让自己疲惫的身心真正得到放松和休整。
如果要去欣赏现代芭蕾,观众着装虽然可以自由一些,但是依然不能违反剧场起码的要求,尤其在夏天,不能穿着裤衩背心和拖鞋入场,自时间上只要提前入座,别影响其他观众即可,千万别因为迟到而被拒之门外。
2、思考观舞过程中的一切反映和思考,则全凭其先天的机敏、后天的教育、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储备去临场体验了,因为现代芭蕾演出的节目单上,通常不会借助于太多的文字,去叙述编导家的观念和思想,而主要是通过舞蹈本身的动作及时、空、力的调度,去比较概括地传情达意,这一方面是因为编导家身为"非文字语言"的专家,不喜欢用"文字语言"去絮絮叨叨,更不愿让同行耻笑自己的自信不足;同时也是他们不愿让有限的"文字语言",窒息了观众对巴黎舞这种"非文字语言"艺术的无限遐想。
3、条件三长:长胳膊、长腿儿、长脖子。
一小:小脑袋。
美观、平衡感一个高:高脚背。
俗称"脚弓"。
在高位半脚尖和全脚尖的频繁起落中,只有高脚背的舞者,脚部才能通过脚尖鞋那块方寸之地的小平头,随时随地"扣"住地面,确保身体能够迅速地找到平衡。
什么样的脚趾最适合穿足尖鞋最理想的,也是最稀有的脚趾条件,应该是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这能平均地分担整个身体的巨大重量,使得她在脚尖上跳舞的难忍之痛能够减低到最大限度。
最糟糕的脚趾条件是二拇趾"一枝独秀",因为要单靠它孤军作战,是不可能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的。
最常见的脚趾条件是大脚趾和二脚趾一样长,这种女孩儿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有可能进入自如的状态。
"20公分顶重要",说的是芭蕾舞者的腿部要比躯干长出20公分。
腿的长度是从脚后跟开始到臀线为止,躯干的长度是从尾椎骨开始量到胸椎的最上一节。
要求腿部要比躯干长出20公分是因为芭蕾的中心移动全要靠腿部来完成,因此观众的视点自然会集中在腿部。
开崩直立爹妈给说的是芭蕾舞者必须先天具备的四项条件,大多是父母遗传给他们的。
开:指舞者的踝、膝、胸、肩,必须五位一体地向两侧打开,否则缺乏足够的贵族气质,运动起来也无法达到高度的灵活。
开是其他三项条件的身体基础和气质前提。
崩:指舞者的每个脚部动作,无论大小,凡是该绷起脚背来时,都得把它绷起来,这时检验全体舞者从群舞到主演,脚下是否干净利索的试金石。
直:是指舞者的脚部在完成充分的伸展时,必须把膝盖骨绝对地收进整个腿部的线条中去,以确保整个腿部的线条具有一气呵成、畅若流水的美感。
立:时指舞者的身体无论坐,还是立,躯干都必须同地面呈垂直状态,类似于中国古人所崇尚的那种"坐如钟、站如松"的风度。
以上三句说的是先天的条件,最后一句说的是后天的能力。
这四个字的要领中,轻字当先,因为19世纪的芭蕾舞剧中,阴盛阳衰的大格局中,标题人物大多都是女性,而且她们大多都是仙女、精灵`孤魂、野鬼,这些都是来无影去无踪,没有重量的,飘逸成了她们共同的特点,因此,舞者的动作只能以"轻"为美,而不能只为了高,而牺牲的了,结果把落地无声变成了落地有坑,所有说芭蕾舞者,尤其是芭蕾女舞者,最忌讳最提心吊胆的就是体重的增加。
没有轻就没有高,没有高就没有芭蕾舞者后芭蕾舞的超凡脱俗。
快是指舞者的动作频率要快,速度越快,难度则越大,快速的动作注意包括旋转和腿部的击打。
稳在这四个字中属于压轴的角色,无论前面跳的多高,落地多轻,转的多快,最后一瞬间美收住,把稳字丢了,一切都会前功尽弃,整个舞蹈的美毁于一旦。
三、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在所有古典芭蕾舞剧,乃至爱各个时期的芭蕾舞剧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天鹅湖》了。
《天鹅湖》于1877年2月20日(格里高利历则是3月4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
剧本情节在天鹅湖里,剧本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本来有两个差别很大的天鹅湖版本。
但通常它们会被混合着上演。
它们的不同在于对结局的处理。
在第一个版本里,王子齐格弗里德(Зигфрид)被幻象所惑,结局是悲剧式的。
但在著名的圣彼得堡版本里尽管结尾音乐是那么悲悲愁愁的,最后的结局却是大团圆。
剧本的原作者已不可考,其灵感可能来自一部1786年出版的童话集《德国民间童话》里面的一个叫《被施魔法的面纱》的故事,作者是卡尔·奥古斯都·姆赛斯。
里面提到了离德国城市兹维考不远处有一个天鹅池塘,那有着一个关于天鹅少女的传说,当法师施法于天鹅的羽毛时,天鹅就会变成一位少女,而且这样的主题在许多其他童话里也出现过。
特别是那位可怜的公主,只有一位王子的爱情才能救她,但是悲剧式的结局却是姆赛斯的首创,以前从没在别的童话中出现过。
角色除了技术上的要求外,天鹅湖对演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特别是主角奥杰塔,除了舞蹈技术要高超外,还要一方面能柔情地演绎奥杰塔,另一方面要赋予罗特巴特邪恶妖艳的气息。
而扮演齐格弗里德的演员,应该能在发现骗局的刹那,那种从无忧无虑的恋人到愤怒激动的受害者的心理展现出来。
约翰·克兰科在讲述剧本的戏剧张力时说道:“王子是位受人喜爱的天之骄子。
但他落入到了悲剧,他是人,不是起重机,但他要独力把女芭蕾演员托起。
”第二幕可是算是全剧的微缩景观,《白天鹅双人舞》、《四小天鹅舞》、《四大天鹅舞》、《天鹅大群舞》这些美伦美幻的舞段标志着芭蕾艺术在19世纪末取得的最高成就,历来让全国观众陶醉其中,体现出芭蕾美学"抒情之上,技术其次"的诗意品味,故常在晚会上单独演出。
四小天鹅舞《四小天鹅舞》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
第三幕匈牙利的恰尔达什《匈牙利舞》,即是匈牙利民间的《查尔达什舞》。
音乐的前半段舒缓而伤感,如舞蹈前的准备, 音乐后半段节奏强烈, 显示出舞蹈者的粗犷,是一首狂热的舞曲。
西班牙的弗拉门戈音乐富有浓厚的西班牙民族风味,西班牙响板的伴奏色彩明亮,更加重了音乐的民族特色。
音乐前半部分热情奔放,气氛热烈,后半部分则充满了歌唱性和旋律性。
匈牙利的恰尔达什《拿波里舞曲》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意大利风格的舞曲,整个舞曲以小号为主奏,音乐活泼,前半段平稳,后半段则节奏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是一首塔兰泰拉风俗舞曲。
波兰的玛祖卡黑天鹅奥杰塔和奥吉莉亚通常是由同一位女芭蕾演员扮演的。
这是古典芭蕾舞角色里面难度最高,而且强度最大的挑战之一。
不但是因为两个角色截然相反,而且舞蹈动作要求也非常严格。
其中之一是第三幕里一场景里黑天鹅的32圈名为「挥鞭转」的轴转。
这32圈挥鞭转要求连续完成,整个过程脚尖的移动范围不能超过一条皮带围成的圈才为优秀的表演,这十分考验女演员的腿部力量,区域越小就说明演员技术越高。
这32圈挥鞭转是马林斯基剧院第一位首席女芭蕾舞演员莱尼亚尼的绝技。
而这一高难度动作后来也作为天鹅湖里的一段重头戏。
四、天鹅之死《天鹅之死》是一段女子独舞,属于俄国现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也是芭蕾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经典之作,1907年首演于圣彼得堡音乐厅的慈善义演。
它的创作灵感来自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曲《天鹅》。
悠扬婉转的大提琴声,一泓碧蓝湖水中,牵出一只宛若受伤的天鹅,雪白的身躯缓缓点着碎步,轻盈飘渺,仿佛真的飘在似仙似幻般的水面上……大提琴厚重而带有磁性的中音夹杂着娓娓而来的情思,如清风一缕,轻轻地拂过幽蓝的湖面,微微荡漾起阵阵涟漪……玻璃似的湖面银光闪闪,洒落在娇嫩的翅膀上,微潮的水雾打湿了玉肩,一抹玉白徐徐降落,轻点涟漪……长长的脖子低垂到湖面,轻轻贴近似乎温暖的湖面,缓缓梳理着生平的美好的记忆……仿佛间,睁开潮湿的双眼,微微环视自己依旧白皙的身躯,继而又慢慢抬起高傲的银额,抖动着双眼,仰望漆黑的星幕……目光深深地朝远方遥望,看见了什么,是童年的晴空、温和的母亲,抑或是美丽的玩伴、快活的嬉戏,还是儿时的梦想与自由……徐徐抬起高傲的雪般的头,努力地拍打着涟漪,想要扑击长空,翱翔于万里白云之上,可……翅膀早已被湖水打湿,停滞了下,臂膀仿佛再也无法伸展,曾经轻盈的身躯,如今……只能在原地缓缓打转……昂起高傲的头,向着星空,徐徐抖动着双肩,诉说她生的欲望……清冷的月光下,渐渐平静的湖面,随即又漾开圈圈凄美的涟漪;大提琴饱满的中音荡出组组美妙的和弦,哀沉而低婉,美轮美奂,犹如哀乐……凝望水中的倒影,美丽的身影依旧,羽翼依然洁白,年少的梦想,是否已经实现,还是就此陨落……银额呼呼而动,犹如凄怆的嘶鸣,高傲的头不曾低下,山无声,水无语……腾飞,展翅,绝美的身影,羽毛纷纷飘开,最终那如雪的羽衣静静地落回湖面,随即荡开,洁白的头缓缓垂下……凄缓的大提琴中音幽幽远去,湖面荡起阵阵波纹,淹没了那一弯如雪白衣……1、怎么鼓掌出席芭蕾晚会的人,在各幕(场)结束和演出终了时鼓掌致意已成惯例;每个舞段之间如果没连续性的音乐连接,人们也会抱以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