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呈现出多样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联系社会的价值取向,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客观、合理、公正、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一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得到这样评价的教师“欣欣然”,感觉自己的确成了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站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前列。
听课教师听了这话,纷纷效仿该教师这一成功做法。
面对这一行动,我不禁产生了困惑:难道教无定法这一规律在新课程改革中行不通了吗?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该如何进行科学评价呢?
一、课堂教学体现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可理解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属性。
人文教育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语文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组织的、思想的和道德的教育。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决定了人文教育是语文进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例:在给学生讲《最后一次讲演》之所以是感情强烈、语言犀利,具有鼓励性和战斗性,乃是因为闻一多耳闻目睹了国民党特务用卑劣无耻的手段杀害了李公朴,激起了他胸中的愤怒。
他用诗人炽热的感情和学者深邃的见解,赞李公仆的献身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公朴的罪行和险恶用心;揭露反动派疯狂制造恐怖的虚弱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号召进步青年继承先烈遗志,为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而团结奋斗,表达讲演者为真理而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这样让学生对本文内容加深了理解,领悟了文章感情,学生才正确地理解了作品的深蕴。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灌注在自己的言行中、融入在文本思想里,使学生通其情、达其理,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世界观、思想观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展开活动。
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
在教学实际中,无论教师的教学设计多么精彩,孤立的教学环节是无法具有绝对的美感的,只有将这一教学环节放在恰巧适合学生需要的地方,教学才是成功的。
例讲《最后一课》小弗朗士觉得今天法语易学,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一番教导,使一向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明白学习祖国语言的伟大及其作用,深悔以前的不学好语言,产生了对学习好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在这样一个极具感染的极富哲理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学生是学习
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从尊重学生需要,着眼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
三、注重自我评价的自主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实施教学评价,需要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自己,学生想像丰富,有很大的创意性,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行为或作业做出自我评价。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判断中,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鼓励他们客观地评价自己,有针对性地做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的意识,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自我激励与超越。
如在上作文《我喜爱的水果》一课时,我让学生将水果带到课堂,以小组的形式观察水果的外形,井要求做好记录。
在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个小组活动开展得特别顺利,观察记录很快就完成了。
我就请这个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他想了一想,说:“我们小组,有的负责说,有的负责写,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务。
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方法特别好。
”另一个组员补充道:“你看我们组的同学。
现在都在欣赏我们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很高兴!可是其他小组的同学都自己顾自己,谁也不听谁的。
这样根本就不好合作。
”听了他们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我及时地给予了鼓励,并号召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
四、课堂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转换角色,转变传统观念,正确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师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双手,拥抱和抚慰每一颗渴望学习的心灵。
教师要转换角色,改权威角色为相互交流、相互倾听的角色。
教师不再是个居高临下的“长者”,也不一定非要满腹经纶,而应该是个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不断增强学生求知欲,和学生平起平坐的“大朋友”。
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在教学《朋友》时,用一次次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朗读,打动了在场所有的学生,他们一个个热泪盈眶,唏嘘不已。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得有丰沛的情感,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
正如窦桂梅老师说的那样:“我在备课时充分融进感情。
从教材中体味壮烈的篇章,优美的诗歌,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
于是课上我总是富有激情,以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启迪他们的智慧,滋润他们的心灵,振奋他们的热情。
”
五、“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去理解、体验和感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真正落实“知识与情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六、学习方法运用得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提出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重新洗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