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行童声合唱训练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尤其对于儿童,训练起来难度更大。
但是,只要教师采取准确的方法,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是能使自己的学生发出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的。
一、合唱队的组织(一)挑选队员,划分声部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水平,听音水平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行,所以,合唱队中所吸收的成员都应是学习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声音,较宽的音域,音调准确,听辨水平较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变声期前的儿童一般可大致划分为童高音和童低音两个声部。
划分的方法通常是将高音区发声轻松自如,音色清亮充实的儿童划分为童声高声部,将高音区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自然的儿童划分为低音部,两声部人数大致相等。
识谱,听音水平较强的儿童可适当编入低音部。
(二)队形排列和声部安排准确的队形排列,是合唱训练和演出的重要条件,合唱队全体成员应排列成一个不大的半圆形(即弧形),而不要排列成直线队形。
童高音排在左边。
童低音排在右边,身材较高的队员站在中间,身材较矮的队员站在两边,第二排应比第一排高一些,第三排应比第二排高一些,依此类推,使每一个队员都能看到乐队指挥。
二、合唱队的基础训练在进入正式的合唱教学前,首先要实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发声训练也必须讲究方法。
如何通过有效的发声训练,使学生尽快掌握准确的发声方法,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呢?这是每个音乐工作者经常探索的问题。
下面,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准确的姿势是基础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发声时,身体各部分必须互相配和,协调工作,才有利于准确发声。
所以准确的姿势是发声的基础。
准确的发声姿势是:不管坐着与站着发声,身体端正自然,两臂自然下垂,双目平视,头不要前俯或后仰,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
针对这个情况,我时刻注意学生的发声姿势,随时纠正不准确的发声姿势,并通过自己示范、通过准确与错误姿势的对照,实行发声姿势讲解。
所以我在校合唱队训练的时候,一开始我就讲解了准确的发声姿势。
然后我就时刻注意学生的发声姿势。
不管我是在弹钢琴,还是在指挥,只要发现有一个学生的发声姿势不准确了,我就马上提醒他(她),先学他(他)的错误的发声姿势,再将准确的发声姿势示范给他(她)看,学生马上就能领会我的意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姿势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队员们基本上都能使用准确的姿势实行发声了。
(二)准确的口型是关键准确的口型是发声训练的关键。
因为只有有了准确的口型,发出来的声才是圆润的。
所以实行发声训练的关键要形成准确的口型。
怎样形成准确的口型呢?歌唱时应打开以下三个部位:一、上、下腭同时打开。
上腭向上抬起。
二、口腔后部吼咙打开,象“打哈欠”一样。
(三)口啌的外部口型应以“竖开口”为好。
针对这些,我启发学生用“咬苹果”来体会上腭抬起时的开口状,用“大哈欠”来体会提起软腭、打开吼咙的感觉。
并持之以恒的实行练习所以我在实行每一次的训练之前的一分钟左右总是让学生做“竖开口”的练习。
我要求学生双手摸着耳朵边上的下腭骨,再实行“竖开口”的练习,体会“竖开口”的练习,体会“竖开口”时的凹凸现象。
或者让学生拉住下巴,一下一下的往下拉,体会“竖开口”时软腭放松的感觉。
并让学生一个一个的做给我看。
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放松的实行歌唱。
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一开口就能做到口型上下打开,形成一种准确的口型。
三、准确的气息是根本歌唱气息是否准确或使用得当,将会直接影响歌唱时的音准和音色。
所以,掌握准确的歌唱气息概念,掌握准确的歌唱气息控制的方法是声乐训练获得声音统一和谐的重要保障。
为此,声乐训练中我始终把气息训练作为声乐训练的根本,并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上。
我时刻注意让学生实行气息训练,确保学生尽快建立准确的歌唱气息概念,初步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为进一步获得和谐、统一的声音打下结实的基础。
所以我在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抽出开始的二分钟实行气息训练。
我让每一个学生两手叉腰(注意两肩不要耸起来)吸一口气,感觉横膈膜胀起来,就是说学生们的气息已经吸到了我所要求的水准。
然后持续的实行吸气呼气的练习加以巩固。
争取一吸气就能吸得非常深,等到开口唱歌时就不至于憋紧了胸口实行唱歌。
在学生们实行气息训练的同时,我又增强了巡回指导。
有些初学者一开始找不到气息点,我就让他们摸我的腰感觉我吸气呼气时的样子,然后自己开始练习。
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们自不过然地就会用气唱歌了。
四、合唱队的作品训练(一)熟悉歌曲,掌握旋律在进入合唱训练时,一定要有准确的步骤,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对于两个声部的旋律,一般要让学生先学低声部,因为高声部往往是主旋律声部,比较流畅,而低声部旋律的流畅性却差一些,难学,难记.在学一首新歌之前,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而儿童学习的特点又是学得快,记得牢,根据这个特点,应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趁学生还未接受高声部旋律之前,先让他们接受低声部训练,这样,他们同样会感到一种新鲜感。
合唱教学一般采用视唱法,即指导儿童分声部先后作识谱练习,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
每次练唱要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
识谱练唱方式要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
演唱时不要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实行声部练习。
在分声部练习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除音高,节奏唱准外,应注意准确的分句,气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然后,用哼鸣来合唱,这样既可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题,又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表现意义,音准。
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就进入填词演唱阶段。
合练时,在教师指挥下用轻声,慢速演唱,教师在指导儿童练唱时用心审听整个合唱效果。
(二)处理歌曲,表现内涵合唱艺术形式最善于表达人们的共同心愿和时代声音,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起到鼓舞人民,团结人民和宣传群众的作用。
合唱不但以其丰富的和声使人得到立体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以表现丰富、细腻的情感为长,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震撼。
对合唱歌曲的处理是提升学生唱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合唱教学任务和合唱课美育的核心,我在处理合唱歌曲时重在对“声与字”的结合和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
1、“声与字”的结合演唱歌曲在唱法上要注意,以字带声、以情带声、字正腔圆,还要讲究字清意深情自直。
另外,咬字,吐字也影响着声音的纯正和歌唱的表现力。
我在处理歌曲时将“声与字”相结合来教学,既有优美和谐的声音,又使歌词清晰,内容感人动听。
如:在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声母连接的方法来训练,以达到声部有音色,合唱有共性,在从歌词的内容出发,使学生演唱每一个字时都要把字头咬住,喷吐轻巧,自然,字腹饱满,字尾轻收,并理解歌词的内涵,让学生体会歌曲整体优美热情,娓婉动听,字里行间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孩子们在湖上泛舟游玩的欢乐场面。
“声与字”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用能够使歌曲音色动听,吐字清楚并富有激情。
2、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音乐是情感艺术,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对歌曲处理中,在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怀着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而产生共鸣,会很好的处理歌曲整体艺术形象。
唱每一首歌曲及合唱歌曲,只能用心唱好,决不能为这首歌曲简单易唱而忽略它的精神实质。
既保持它的时代群情的真实性,又注意它的艺术价值,这样才能使每首歌曲都有生命和感染力。
所以每首合唱曲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都要实行艺术处理。
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较齐唱更为细致复杂,要求也更高一些。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是合唱整体谐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应要求音准,节奏统一,演唱方法(呼吸,发声,咬字吐字,连音,非连音,断音唱法,分句,停顿及换气等)的统一及音色的融合。
(2)合唱中各声部所处地位与功能不同,应做不同处理。
一般说,应在均衡协调的基础上,突出占主导地位的旋律。
其它辅助性旋律相对地要弱一些。
但各声部线条理应清楚。
(3)合唱音准的技术处理比较复杂,如何取得两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的和谐,需要从很多方面努力。
如根据调式音阶的特性及各种音程的特性实行专门练习,重点解决合唱音准上的个别难点等。
(4)深入分析作品的题材内容,结构特点及风格,使儿童充分理解作品,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
如: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歌曲,我在使用“声与字”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过程里,适当的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它是作于50 年代中期,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是一首小调性质的优美抒情的二部曲式的童声合唱歌曲,这首歌曲充满动感,描绘了孩子们在泛舟荡漾,愉快歌唱,饱览湖光景色的幸福欢乐景象。
我在二部曲式的合唱时,让他们想象在水中用力划浆,轻舟前驶的情景。
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后,会用心体会歌曲,表演歌曲,更好的表现作品。
反正合唱教学不单是要让学生唱会一个声部或唱会一首歌,而是要通过合唱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发展和声思维,提升合唱技巧和水平,所以要求学生要将所有声部的旋律都掌握,只有在两下声部都相互了解其艺术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总来说之,合唱教学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表现水平和实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有表情地歌唱可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识谱水平,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提升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
通过合唱还能够培养学生集体观点和群体意识,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进团结,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浅谈小学二声部合唱教学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从中年级起加入二声部合唱。
所谓合唱,就是指多声部歌曲的每一声部各有一组人演唱。
合唱歌曲的表现力较齐唱歌曲要丰富得多,合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
二声部合唱教学是小学中高年级唱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教好二声部合唱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听”着手,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低年级的唱歌教学一般以齐唱为主,一成不变的齐唱、独唱使学生逐渐感到单调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合唱歌曲,在欣赏合唱歌曲前作以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比较合唱与齐唱音响效果的不同,使他们理解到前者的表现力较后者更加丰富,声音显得更加饱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音乐课本第六册第五课的《海鸥》时,我让学生模仿着海鸥的飞翔,先启发学生讨论飞在高空的海鸥和飞在海面的海鸥在同时鸣叫是在高度和力度上的不同,接着让他们讨论,如果两只不同高度的海鸥同时鸣叫,我们该怎样来表现呢?教师总结:两组同时演唱,但要保持各自声部的音准和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