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汇总(1)

中医护理学知识点汇总(1)

胃阴虚证(1)辨证分型: 胃阴虚证(2)证候分析: 本证以胃脘隐痛,饥不欲食伴阴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胃失漏润,胃气不和,受纳不健,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故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3)施护要点: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温湿度适宜,多休息,避免劳累,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志、表情、舌质及生命体征,询问患者是否有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等症状,观察患者大便是否干结。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

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饮食,半流饮食。

用药护理:服用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枇杷叶、柿蒂等药物。

汤剂宜热服。

心理护理: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过喜、暴怒等精神刺激症状护理: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健康教育: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习惯。

2、多喝水 3、少食多餐。

4、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

(4)可采用中医操作: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刮痧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太溪。

食滞胃脘证(1)辨证分型:食滞胃脘证(2)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胀闷疼痛,暖腐吞酸为辨证要点。

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脘部胀闷疼痛;胃失和降而上逆,故见暧气吞酸或呕吐酸腐宿食;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独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秽。

舌苔厚腻,脉滑为食独内积之征。

(3)施护要点:1、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温湿度适宜,多休息,避免劳累。

2、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志、表情、舌质及生命体征,询问是否有胃脘胀闷疼痛,若病人呕吐应查看呕吐物的性状,观察患者大便性状。

3、饮食护理:饮食应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有节,高纤维,避免油腻、辛辣。

保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

4、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也可服用丸剂。

5、心理护理6、症状护理:消失导滞,和胃止痛。

7、健康教育:1、饮食有常,不过饱过饥。

2、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3、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4)可采用中医操作: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刮痧等操作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太溪。

(1)症候分析:患者起居不慎,感受风寒邪气,邪客肌表,阻遏卫气,肌表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卫气不能正常宣发,故郁而发热,体温略高,肺卫受邪,肺气壅遏不宣,肺气上逆,引起咳嗽;肺失宣降,影响水液代谢,使痰液滋生,阻塞气道,加重感冒。

咳痰清稀色白,咳声重浊为肺寒无热之象,舌淡苔薄,脉浮紧均为外感风寒之征。

(2)施护要点:1、观察患者神志、表情、生命体征及咳嗽、咳痰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痰液的色量、质,防止发生室息。

2、教会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方法,每日雾化吸入。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维持合适的温湿度,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受凉。

4、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忌食生冷瓜果、辛辣、腌菜及肥甘厚腻之品。

鼓励惠者多饮水,一般每天在 1500 毫升以上。

5、中药汤剂不宜久煎,宜热服。

药后略加衣被或同时进热饮料,以助药力,注意观察汗出的情况。

6、心理护理。

7、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防外感。

戒烟,加强饮食调养,忌食生冷、肥厚、辛辣、过咸食物,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

(3)可采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刮痧等。

常用腧穴有风池、风门、列缺、合谷、肺腧等。

(1)症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

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

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

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证。

(2)施护要点:1、观察患者神志、表情、生命体征及咳嗽、咳痰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痰液的色量、质,防止发生室息。

2、教会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方法,每日雾化吸入。

3、服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如银翘散、桑菊饮等,汤药宜温服4、生活上应慎起居,适寒温,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贪凉露宿。

5、健康教育:发热者需注意适当休息。

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肥厚、辛辣、过咸食物。

6、对时感重症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需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如高热动风、邪陷心包、合并或继发其他疾病等。

(3)可采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毫针泻法、拔管等。

如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脾气虚证(1)症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故纳少;水谷内停则腹胀,食人则脾气益困,故腹胀尤甚;水湿不化,流注肠中,则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肢体失养,则肢体倦怠;脾气不足,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养,见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舌淡苍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2)施护要点:1、脾气虚证的治疗以益气健脾为法。

可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改变睡眠环境,按时作息,睡前不宜上网、看电视等过久,避免过度兴奋。

3、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恶有节,心情愉快,树立信心。

4、加强体质锻炼,每日适当运动,劳逸结合。

5、饮食宜清淡可口、食补益心脾之品,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睡前不宜进食,饮浓茶、咖啡、抽烟等。

(3)可采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毫针泻法、灸法等。

1、针刺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灸法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胃俞、脾俞等,用艾条或隔姜灸。

(1)证候分析:本证以面、唇、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为辨证要点。

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白无华或萎黄,唇爪甲舌体皆呈淡白色。

血虚脑、目失养,故头晕眼花。

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神失养,则心悸、失眠。

脉络失养失充,则手足发麻,脉细无力。

女子以血为用,血亏,经血乏源,故经量少,色淡,迁延,甚则闭经。

(2)施护要点:补法(3)可采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艾灸或温针灸血海、天枢、足三里、曲泽(1)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呕呃、头痛眩晕等为辩证要点。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宣发肃降,而发咳喘;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多由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或见呕血。

(2)施护要点:消法(3)可采用的中医护理技术:针刺:太冲(疏肝理气)、照海、合谷、行间肝阳上亢证(1)证候分析:本证以头晕胀痛、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为辩证要点。

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失柔顺,则急躁易怒;阴虚心失所养,神不得安,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肝肾阴虚,经脉失养,故腰膝酸软;肝阳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为肝肾阴虚,肝阳亢盛之象。

施护要点:(3)可采用的中医护理技术:针刺(四神聪、风池、百会、太阳穴(电针));耳穴压豆:肝区、胆区、心区、神门;大肠液亏证(1)辨证分型:大肠液亏证(大便秘结,干燥难解,数日一行,口千咽燥,或伴口臭,头晕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涩。

)(2)证候分析:本证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辨证要点。

大肠液亏,肠道失其濡润而传导不利,见大便干结难解,甚或数日一行;阴伤于内,口咽失润,故口干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致口臭头晕。

舌红少津,脉细涩,为阴伤阳亢之征。

(3)施护要点:1、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温湿度适宜,多休息,避免劳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也可腹部按摩。

2、病情观察: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形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

3、饮食护理:宜吃富含纤维素高的水果蔬菜,如苹果、香蕉、梨、蕨菜、菜花、芹菜、菠菜、南瓜等,忌烟酒和肥腻食物。

多饮水。

4、用药护理:润下药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5、心理护理。

6、症状护理:养成定时通便的习惯,指导或协助病人正确使用简易通便法,如使用开塞露、甘油栓等。

7、健康教育: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习惯。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坚持定时蹲厕。

3、便秘时切忌滥用泻药。

4、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

(4)可采用中医操作: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刮痧等操作,取穴:大肠腧(便秘,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头晕、便秘,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肾不纳气证(1)辨证分型:肾不纳气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睦酸软,舌淡苍白,脉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千口燥,舌红,脉细数。

)(2)证候分析:本证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和肾虚表现为辨证要点。

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故气短息促;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肺气虚,则神疲,声音低怯;卫外不固则自汗;舌淡苔白,脉沉弱,为气虚之征。

若阳气虚衰欲脱,则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 阴阳互根,久延伤阴,阴虚生内热,故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

(3)施护要点:1、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温湿度适宜,多休息,避免劳累,尽量减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节制房事。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3、饮食护理:过咸伤肾”,饮食咸淡适中; 肾病以虚为主,饮食以血肉有情之品补养为佳。

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避免油腻、辛辣。

保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

4、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 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5、心理护理:恐伤肾,对检查时出现一些指标不正常不要大惊小怪,应耐心、态度亲切地与患者交谈。

6、症状护理:咳喘气急时嘱患者平卧或端坐,给予氧气吸入。

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7、健康教育:1、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2.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4、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4)可采用中医操作: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刮痧等操作,取穴:肺俞(咳喘、盗汗,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气喘、腰痛,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太溪(腰痛、咳喘,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足三里(咳喘、气短,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胃寒证(1)辨证分型:胃寒证(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2)症候分析:本证以胃脘冷痛,得温痛减伴寒象为辨证要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