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所得税核算方法与举例

所得税核算方法与举例

征地费用记入“无形资产”的核算某公司预备征用一块土地,征地时首先发生的环评费、赔偿费等先进入什么科目核算?能随时进入“无形资产”核算依旧在取得土地使用证后再进入“无形资产”核算?如记入“无形资产”核确实是否进行摊销?
解答:
该公司提到的问题没有明确征用土地的用途。

假如是为了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适用新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假如自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应按实际成本计量。

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实际成本。

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可能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如可能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该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按如下原则确定:
(1)合同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

(2)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

(3)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

假如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征用前发生的支出计入治理费用中,待取得土地使用权在尚未开发或建筑项目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按以上规定的期限分期摊销。

新准则下所得税核算技巧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公布了《企业准则第18号——所得税》。

新《所得税》准则废除了原有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阻碍会计法,要求企业全面采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临时性差异,并确认、计量递延所得税。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较为完全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
的界定。

目前,由于新所得税法与新所得税准则之间产生差异的项目越来越多,以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理念的引入,因此,所得税费用的核算给企业的财务人员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由于新准则下所得税不仅仅是费用,甚至可能是所得税收益,这对利润表中的净利润阻碍较大,因此如何准确理解和掌握新的所得税费用核算方法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所得税核算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动身,分析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产生的临时性差异,从而确定递延所得税的方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重点在于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每一会计期间确认和计量业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所引发的以后所得税的流入或流出给企业造成的阻碍,并将这一阻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一个“计税基础”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计税基础”不同于“纳税基础”。

由于计税基础那个概念缺乏逻辑基础,因此“资产的计税基础”通常较好理解,而负债的计税基础通常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我认为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是从税法的角度来看资产和负债,反映的是税法对资产和负债有关项目的处理规定;而资
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期末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金额,是会计核算的结果,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确定遵循的是会计准则的规定。

采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费用核算时通常遵循以下五个步骤:(1)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2)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3)分析、计算临时性差异;(4)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5)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期发生额;(6)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关于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核算事实上仍然是通过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通过纳税调增和纳税调减,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只只是是新准则和新税法下纳税调整事项可能会有所增加。

进行纳税调整要紧分析利润表上会计与税法对收入、成本、费用、利得和损失之间产生的有关差异。

而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核算只看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临时性差异,从而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既然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核确实是基于资产负债表的临时性差异,那么由于资产负债表是一个累计的概念,因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期末的变动额才是计入当期利润表中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此外,企业需要注意的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以专门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临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而递延所得税负债只要符合其确认条件必须全额确认。

一般而言,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同时减少所得税费用,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增加所得税费用。

但以下情况除外:(1)非同一操纵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低于或高于原账面价值的(不计入当期损益,计入商誉);(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计入资本公积)。

值得指出的是,在实务中,一些企业出现了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会计科目混用的现象,这就违背了资产负债表观的要求。

二、递延所得税核算关键:临时性差异
新所得税准则引入了临时性差异概念。

临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能够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临时性差异。

企业需注意的是,未作为资产和负债核算的有关项目是否产生临时性差异,因为这些项目将决定其是否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
得税负债来核算,因此对递延所得税核算的准确性将带来较大的阻碍。

某些交易或事项发生以后,因为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而未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负债,但按照税法规定能够确定其计税基础的,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也构成临时性差异。

这些未作为资产和负债核算的有关项目要紧有:(1)企业筹集期间的开办费;(2)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职工教育经费;(3)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按照临时性差异对以后期间应税金额的阻碍,分为应纳税临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临时性差异。

除因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临时性差异以外,按照税法规定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也视同可抵扣临时性差异处理。

目前,一些学者撰文分析和比较临时性差异、时刻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事实上进行如此的比较,反而专门容易引起混淆。

我认为,企业财务人员只需要明白临时性差异是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差异,而时刻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是利润表产生的差异。

既然临时性差异是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差异,而资产和负债项目会计与税法产生差异的因素要紧有:(1)折旧差异;(2)摊销差异;(3)资产减值损失;(4)公允价值的变动,而我认为有必要关注资产
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两项因素可能对产生临时性差异带来较大阻碍。

三、所得税核算举例
例如,某公司2008年12月31日有关资料如下: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为700万元;
计提存货跌价预备3000万元;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1600万元;
投资性房地产采纳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其公允价值变动为-800万元;
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4500万元;
当期确认可能负债200万元;
假设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无余额,且资产负债表上其他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存在差异。

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

2008年按照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为2600万元,可能企业会持续盈利,能够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
(1)公司应交所得税=2600×15%=390(万元);
(2)应纳税临时性差异=700+4500=5200(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