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五篇宏观经济问题与政策第十二章失业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失业及其成本1.失业及其类型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工作能力的人,愿意工作而没有找到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
凡在规定年龄范围之外、已退休、丧失工作能力、在校学习或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均不得计入失业人数,也不得计入劳动力人数。
宏观经济学通常把失业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失业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发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为长期均衡失业。
失业是一个动态概念。
现代经济学家根据引起失业的具体原因把自然失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需要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造成社会总是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寻找工作需要成本。
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劳动者在搜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时间和成本,双方互相匹配的过程也需要时间和成本。
②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此消彼长所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需要成本。
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结构性失业者进行职业再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达到新兴部门需要的人力资本要求。
结构性失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转移成本的高低,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的成本越高,花费的时间越长,失业问题就越严重。
转移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a.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程度。
b.劳动力初始人力资本及培训机制。
(2)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一个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内是不变的,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失业。
这种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失业也被称为凯恩斯失业。
图12-1 紧缩性缺口与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用紧缩性缺口来解释。
紧缩性缺口是指当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两者之间的差距。
如图12-1所示,f Y 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f AD 为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
目前的实际总需求为0AD ,相应的国民收入为0Y ,0f Y Y <,必然引起失业。
0f Y Y <是由于0f AD AD <造成的。
因此,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就是造成周期性失业的根源。
(3)自愿性失业在弹性工资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当劳动者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因为工资低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工作条件时就出现了自愿性失业。
图12-2 自然性失业模型图12-2中,横轴上的1L 代表劳动者总人数,在此点时的劳动者供给曲线变得完全无弹性。
E 点为均衡点,劳动力市场出清时工资为1W ,相应的就业人数为2L 。
在均衡情况下,按现行的工资水平,企业愿意雇用的劳动者人数恰好等于愿意工作的劳动者人数,即AE 的数量。
劳动者总量中对应于ES 段的那部分人则只有在工资更高些时,才愿意工作,因此在现行的工资条件下属于“自愿”失业者。
(4)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其边际生产力为零。
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仍没有下降时,就存在着隐蔽性失业。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2.失业率及其计量衡量一个经济社会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就是失业率。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这里,失业人数指属于上述失业范围,并在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是指适龄范围内就业者和失业者数量之和。
3.失业的成本(1)失业的经济成本失业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使一个经济体产品和服务的产生无法达到潜在产出水平:①失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表现在劳动力资源上,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延续到下期使用,所以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的闲置是永久性的浪费。
②失业会造成生产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的闲置,生产性资源的闲置使生产能力发挥不足,直接减少了社会产品,降低了国内生产总值。
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况,即存在周期性失业时,运用奥肯定律可以来估计损失的产量。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该经济大约损失2%的产量。
(2)失业的社会成本①失业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失业给失业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减少了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而收入的减少又会造成家庭消费水平的下降。
②失业给失业者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心理负担,这种负担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③失业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损失,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3)失业对分配的影响失业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
根据失业持续时间将失业划分为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
短期失业一般属于摩擦性失业,由于有许多人不断流出和流入失业队伍,这种失业的成本就由许多人来承担,因而每个人承担的损失就比较小;而长期失业可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因素或由于工资刚性而形成的,这种失业的成本主要由少数人来承担,因而每个人承担的损失也就比较大,社会成本比较高。
由于失业者可能停止纳税,他们可能得到失业保险的好处或其他的政府转移支付,而这种失业的产量损失也会由就业者,即纳税人来承担。
二、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1.职业搜寻理论职业搜寻理论从信息成本角度分析了职位的搜寻和匹配问题。
职业搜寻理论模型以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分析摩擦性失业问题。
(1)基本假设条件①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为了获得满意的工作,他必须不断地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
②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个企业对劳动者的报酬是不同的,劳动者搜寻的时间越长,信息也就越充分,找到报酬更高工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③劳动者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去寻找新的工作比保留原来工作同时寻找另外一份工作更有效率,因此失业是寻找高报酬工作的一种投资。
④获取有关报酬的信息和职业岗位的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
()W t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是t的增函数,但是其增长幅度是递减的,在数学上表示为一阶导数是大于零,二阶导数小于零,即: ()/0W t t ∂∂>,()22/0W t t ∂∂<假定搜寻工作的成本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且增加的成本是递增的。
即一阶导数大于零,二阶导数也大于零:()/0C t t ∂∂>,()22/0C t t ∂∂>(2)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根据假定,理性的劳动者选择搜寻工作时间时,应使自己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W t t C t t ∂∂=∂∂这时劳动者的净收益最大。
如图12-3所示,()W t 曲线向上倾斜且凹向横轴,表示随着搜寻时间的增加,总收益增加而边际收益递减;而()C t 向上倾斜且凸向横轴,表示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总成本增加且边际收益递增。
图12-3 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从图12-3中可以看到,当搜寻的边际收益恰好等于边际成本时,求职者的净收益达到最大,这时的搜寻时间才是最优的。
在图12-3中,最优搜寻时间为*t ,此时对应的A 、B 两点的切线斜率相等,也就说明在时间*t 上,劳动者搜寻的边际收益正好等于边际成本。
(3)失业保险制度对失业率的影响影响最优搜寻时间的因素很多,都可以将其归结为()W t 和()C t 曲线的移动。
从图12-4中可以看到,由于失业期间增加了失业救济和保险这项收入,劳动者搜寻成本降低,搜寻成本曲线从()C t 变动为()C t ',表示每一次求职活动的单位成本降低。
相应地,最优搜寻时间就由*t 移动到*1t ,也就是说,劳动者自愿失业的时间延长。
可见,失业救济金或保险金虽然提高了失业者的收入,但同时也增加了失业。
图12-4 失业补助金的影响失业保险制度对失业率的影响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
对于现实经济中的求职者来说,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工资有一个预期。
当雇主开出的工资水平高于他预期的心理价位时,他就会接受这份工作,否则就会拒绝这份工作。
这份工资水平被称为“保留工资”。
从在失业保险制度比较健全的经济中,失业保险增加了劳动者在失业状态时的满意程度,从而提高了保留工资水平,这样,他对未来工作的工资水平预期的心理价位也会提高。
这时,如果雇主提出的工资水平高于没有失业保险制度下的保留工资,劳动者仍然有可能选择失业而不愿意工作,从而使摩擦性失业增加。
2.贝弗里奇曲线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两大类市场:一类是存在空缺的市场。
在这一类市场上,劳动的需求大于劳动的供给,工作岗位大量闲置。
另一类是存在失业的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劳动的供给大于劳动的需求,许多人处于失业状态。
图12-5 贝弗里奇曲线失业与岗位空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刻画失业与岗位空缺之间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的曲线被称为贝弗里奇曲线。
在图12-5中,横轴表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U,纵轴表示劳动力市场的岗位空缺率V,曲线AA为贝弗里奇曲线,表示在一个给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中岗位空缺率与失业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失业率越高,岗位空缺率越低;岗位空缺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
可以利用贝弗里奇曲线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失业。
从原点出发作一条45°的斜线,在这条线上的点都表示空岗率恰好等于失业率的情况。
这条曲线是区分不同类型失业的基础。
在45°线右侧的失业表示其他类型的失业,如周期性失业等,在45°线上的点对应的失业属于摩擦性或结构性的失业。
在一个市场连续出清的古典经济中,不存在其他类型的失业,因此,劳动市场的均衡应该始终处在贝弗里奇曲线和45°线的交点,也就是图中的E点。
三、工资刚性模型1.工资刚性和失业除摩擦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之外,失业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实际工资的刚性。
实际工资的刚性是指实际工资无法充分调整到使劳动力供需平衡的水平。
在图12-6中,如果劳动的实际工资等于()0W P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恰好等于需求,劳动者能够充分就业,均衡点为E ,就业量为固定不变的劳动供给量L 。
当实际工资出现刚性时,就会在高于均衡价格()0W P 的某一价格水平保持不变,在图中就表示为()1W P 下,劳动力需求为1L ,供给量仍为L ,供求缺口1L L 就是失业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