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四年级上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1.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
“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
(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
(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6.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②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 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⑤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碧绿色,一半呈现红色。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⑥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⑦ 齐声朗读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五、课后习题1.背诵古诗。
2.这首诗作者;诗中表现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
表现新月东升时景色的诗句是:。
全诗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和一个地方有关。
江西,我们班有哪些同学是来自江西的?江西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庐山。
多媒体欣赏庐山风光。
二、读题、解题。
庐山的出名不光是因为它秀美的风光,还因为一首诗。
大家知道是哪首诗吗?引出试题,齐读课题。
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
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朗读展示,感悟美(一)请学生朗读这首诗。
示范朗读。
(二)交流第一、二行诗句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
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6.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
最后齐声吟诵。
七、拓展延伸,积累运用1.联系盲人摸象、《画杨桃》,加深对诗句所揭示哲理的理解。
2.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雪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看图片、赏雪梅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放图片)师:美吗?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板书课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6.当小老师领读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9.男女生接读10.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12.背读13.领背14.同桌互背15.齐背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师: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
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总结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0 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可爱,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
(课件展示)(1)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2)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2.导语: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能在墙上爬的植物,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检查预习。
(课件展示)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帮助正音。
2.认读生字。
3.自由读文:说说课文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感悟。
1.体会爬山虎的普通。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从“满是”“也有”“一大片”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关键词。
2.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美。
(课件展示)(1)自读自悟第2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