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趣谈陈国桢2015年2月16日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历史最悠久,种类最繁多的,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我很感兴趣。
然而语言的研究又是十分烦恼的、非常复杂的事。
比如:朱德写过一篇回忆录,叫做“母亲的回忆”,我们当然知道,这是朱德回忆他的母亲,可以从语言学的规律上来讲,因该是他的母亲的回忆;再比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讲中国队赢了。
可是奇怪的是“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也是讲中国队赢了,这让学习中文的老外当场昏过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人口的流动又带动了语言的流动。
语言的流动就产生语言交流。
如果用方言进行交流肯定存在阻隔,于是就使用普通话。
再加上全国教育也是统一用普通话的,无论是否标准,学生毕竟都会说普通话。
所以,仅仅一代人的时光,就把几千年形成的各地方言消失了。
于是又产生了逆转,有人呼吁“救救方言”了!最近一段时间,估计有两三年了吧,上海的王汝刚等都谈论上海言话的拯救活动。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能够做到的。
因为语言的研究规律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
由此,我觉得尽可能把问题简单化,即上海话如何翻译为书面的东西,也就是说:解决上海话怎们写法比较准确?不知您是否赞成?上海怎么写?以翻译工作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音译?还是意译?以翻译工作的基本规律来讲,就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我想,这样可能更符合生活和民俗习惯。
下面我就写几个上海话试试看。
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都会遇到音译和意译的两难。
【奥吆、喔育哇啦】这些都是虚词,只要表达清楚,能够理解即可,【呐弄】表示“怎么啦?”为什么不建议用“哪能”,因为汉语中“呐”有喊叫之意,“弄”就是怎么搞得?这样比较符合汉语词意。
【阿拉】就是我们,很简答。
沪语中的常用词,人称代词,表示我或我们的意思。
【喋格事体】我们试图从旧俗中寻找答案,在古代,一般请人办事,用递交帖子的方式说明事情,格式比较正规的。
在沪语中的衍生应该是“帖格”事体,即原意是指这件事的重要性,或办事的难易程度。
由于音调的变迁逐步用迭咯事体也可以,但是我建议用“喋格事体”词组,这样隐含了上海人嫌麻烦、推辞、为难等各种含义了,就更能体现这个词的奥秘。
【里向】古代称自己的家住在何处,总是叫做什么“里巷”,在沪语中演变成“里向”,为什么我建议用“向”?因为沪语中这个词都是带有指方向的意思。
【嫌鄙(嫌避)】嫌弃、想避开的意思、鄙视、看不起,用来形容对人或事物的厌恶。
【模子】用意比较广泛。
指人的身架子,即个子。
沪语也多指有江湖义气的人;经济实力雄厚的生意人,有一定的财富和地位。
又专指在马路上、商店门口搞非法倒买倒卖活动的人,亦指从事赌博、盗窃、卖淫等犯罪活动的人。
【蜡烛】指不知好歹的人。
蜡烛需点燃后才能燃烧发光,所以沪语中有“蜡烛--不点不亮”来比喻不给点厉害就不知好歹。
有时也讲作“蜡烛胚”或“蜡烛胚子”。
是上海常用的词语。
现在衍生到多余的人之一也叫插蜡烛。
甚至游泳一种状态也叫插蜡烛。
【撬边】上海话以服装制作的一道工艺作为一个单词用,表示暗暗的帮助做事。
指两人合谋兜售商品,一人作为卖家,另一人则冒充顾客或旁观者诱骗他人上当,后用来泛指一切搭档行骗或在一旁怂恿、敲边鼓的行径。
【辣手(辣手辣脚)】指为人厉害,手段毒辣或行事独立、果敢,亦含有敢作敢为之意。
【精刮】贬义指为人善于算计、精明,褒义亦用来对孩子的善解人意表示赞赏。
也做“刮皮”,表示为人小气、爱占小便宜,而已得小便宜,即俗所谓精刮。
”【枉是枉】现在沪语一般用“横竖横”,这个是从意译的角度出发,指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做某件事,带有横竖都一样的意思。
我建议用“枉是枉”,因为“枉”字带有不讲理,不顾一切及“枉对”的意思;最重要的还符合音译原则。
不信你用普通话把这两种译法念一遍试试。
【瞎七搭八】指胡乱做事,没有章法。
说话胡说八道,前言不搭后语。
【懂经】明事理,指对事务的了解与配合程度,指某方面特别在行,对市面上的行情了如指掌、领行情。
【额角头(高)碰到天花板】古代寿星等都塑造成高额头,高额头即代表幸福吉祥。
词句属于沪语中夸张的表示法,形容侥幸而成、运气极好、碰上未预料到的好事。
【劈硬柴】将整数分摊的意思,将柴劈成几份,同时含有硬性规定的意思。
用来比喻在众人聚餐时大家各自付各自的餐费,平均分摊钱款的一种方式,即西方国家的AA制。
【龌龊】这个词新华字典都有。
肮脏、不干净或形容人言行举止不文明、思想上不道德、品德恶劣等等。
特指污垢、垃圾或脏的东西。
【】翻跟斗沪语中指利润翻一番。
【蹩脚】指物品的质量差、品级次或形容某些人上不了台面,做事技术不高。
亦用来指代境遇不佳、穷困潦倒。
【挂散】汉语中“挂”字,有附带的意思,如:挂彩指受伤;挂漏指挂一漏万;沪语中的挂散,一般指出了事,出了问题而不可收拾,或受到牵连。
因此用“挂散”比较接近汉语的意思。
沪语中也指那些长相难看,作了亏心事的人。
事情做得很糟糕。
【腔势】原指装腔作势,贬义指某人做事样子很好而实际上技术不行。
也指不求进取,整天混日子,称作“混腔势”。
褒义指某人开局抓住了机会,运气不错。
【小凥头】北方民间称小孩机灵为“小鬼”;南方民间称为“小凥”,。
但是这个凥字现在用的少,指小孩的小鸡鸡,如果这样译,肯定符合音、意二者兼之,但接受度可能不高。
汉语中的“車”也可用;但是意思偏离了,用“小鬼头”意思对音跑掉了。
两难,我建议用“小凥头”最合理。
词性较活,视语言的具体环境而定,用于朋友同辈之间表示对对方的不满或愤怒;长辈称小辈,则多含亲昵的感情。
《何典》第三回:“鬼见那小鬼头眉花眼笑,嘴里咿咿呀呀,便道:‘我最喜抱弗哭囡,待我也来抱抱。
”;熟人之间称小鬼头含有调侃、亲热的口吻。
【吃夹裆】指被夹在中间受气有两头不讨好的意思,或是无缘无故被冤枉。
【出送】指走了,被赶走。
有送出,花费的意思。
【老凥】意思是老练、老到的人。
同“老鬼”,形容在行、办事精明能干,或是具有相当熟练的操作技能等。
老门槛。
和小凥头一样,“凥”字很难用。
要不就用“老车头”。
【捣糨糊】属于中性词,为近代沪上的流行用语,指做事不认真,随便应付了事,与北方话中的”和稀泥“同义;另可用来表示遇事圆滑、冷静,善于沟通、调节人际关系,解决矛盾;表示谦虚,有漫不经心、随意从容之义。
上海人视会”捣糨糊“为一种本领,更多的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善于妥协、迂回曲折得处理问题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任来疯】亦作”人来风“,形容小孩子喜欢在大人面前故意摆出疯疯癫癫的样子或作出一些忘乎所以的举动以便得到充分的注意。
又指喜欢人云亦云、爱凑热闹、看笑话。
【小毛头】对刚出生婴儿的昵称。
【牛皮糖】牛皮糖是苏州特产,这种糖不易嚼烂容易粘牙,带有一定的韧性的软糖。
由于牛皮糖的特性,人们便用它来形容那些言行不爽快、喜欢纠缠的人或用来形容某些人纠缠不休、无理取闹的样子。
【今朝】沪语中表示今天,明天即用”明朝“表示,亦用作”今朝头“、”今朝子【勿入调】不入调特指上不了台面的事情或为人处事不正派、所作所为不规矩。
【唔哩嘛哩】象声词,形容乱七八糟、杂乱无章、纠缠不清的状况,形容幼儿说话。
【粘滞疙瘩】不爽快、拖泥带水【腻心八腊】恶心【眼花落花】看不清东西【果洛松脆】象坚果那样松脆、【嘀粒滚圆】圆到极致了。
【污糟】亦作”乌糟“,形容肮脏、乱七八糟、没有章法的样子。
乌糟鬼:随和、马虎、一切不计较的人。
【轧朋友】原指交朋友,后用来指代异性之间相互交往、谈恋爱。
与”轧姘头“同义,表示男女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如婚外恋之类。
【打咯楞】指由于吃惊、害怕、犹豫等情绪造成说话不连贯、中间出现停顿的现象。
【号头】用来计算时间的单位,特指月份或是一定的日期。
【头子】指脑子、脑袋,如”头子活络“便是用来形容某些人脑子聪明、善于动脑筋、能够随机应变。
评弹《水淹七军》:”我晓得一定有人勒拉捉弄我,好的我头子活络。
【老坦克】特指使用的时间较长,外表破旧而性能差的自行车。
【老法师】法师,原是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
在沪语中,”老法师“是指那些在各自领域中从业时间较长眼光独到经验丰富的老行家。
【吃死蟹】死螃蟹是不能再吃的,如果连死的螃蟹都要吃的人,就一定是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因此上海人将那些不知足、无孔不入的人的行为称为”吃死蟹“。
沪有’叫化子吃死蟹,只只好‘之谚。
又欺凌懦弱,亦曰吃死蟹,盖喻死蟹无力可以抵抗也。
【吃酸】指内心厌恶、感到为难、尴尬或是难过。
【抖豁】谨慎而显得胆小怕事的样子。
也指购物者在购物既想买又舍不得花钱而摇摆不定。
【囡囡】对子女的昵称,用来表示对小孩子的亲热称呼。
也称囡娪等。
【坍招势】即”坍台“,指丢脸、没有面子。
【扎台型】旧时戏曲演唱时亮相动作叫台型,扎台型指为了面子做事,也指某事做的很好。
【神智无知】属于沪语中运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亦作”神志无知“、多用来训斥人,或是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胡作非为的行为。
【乱话三千】三千“代表程度,与”乱话“放在一起表示成分上的关系,指胡言乱语、胡说八道、没有任何分寸。
【撒惰】放开、发出,疲乏、劳累、吃力,又作”衰惰“。
【顶真】亦作”顶针“,在做针线活时戴在手上用以防止针的戳伤,有保护作用。
后被用来形容某些人办事认真、不讲人情。
【洼湿】这是英文wads的软质填料,堵塞的意思。
选“洼湿”二字从字面解释,是指低洼潮湿之地,可指难以处理的事。
指碰到一些让人不痛快的事而感到内心气愤、有苦难言,心里象被堵住一样难过。
【触心境】指某些外部行为或话语触动心中难以言语的伤心事,导致内心伤感。
【吃香】受欢迎,意与”吃价“同。
当然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下次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