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唐湖蓄(行)洪区堤防加固工程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土石围堰安全专项方案1编制说明、依据1.1编制说明姜唐湖蓄(行)洪区堤防加固工程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共需填筑封闭堤、泵站围堰、姜家湖排涝涵围堰、淮河滩地上13#土料场挡水围堰。
填筑围堰所需土方由开挖13#、16#料场土方进行填筑围堰。
为了保障围堰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最大限度地控制危险源,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水上施工的事故发生,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特制定本方案。
1.2编制依据1.2.1招标文件及补充说明;1.2.2设计图纸及有关技术要求;1.2.3《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1.2.4《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SL19-2001);2工程概况2.1工程概述、特点2.1.1工程概述姜唐湖蓄(行)洪区堤防加固工程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有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行洪口门铲堤工程以及姜家湖排涝涵工程三部分组成。
老河口封闭堤是碾压式均质土堤,为外借土施工。
泵站是封闭堤穿堤建筑物,位于老淮河口左岸滩地上,两者均需在老淮河填筑上、下游围堰。
通过初期排水、清淤、降低地下水位才能施工。
行洪口门铲堤是土堤拆除工程,不需要导流和降水。
本围堰主要是为填筑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在河道上填筑临时围堰。
2.1.2特点工程填筑土方量大、水下深度约7m、水下淤泥较厚。
2.2施工环境、地质、水文、气候等2.2.1施工环境该工程地处姜唐湖蓄(行)洪区堤防加固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地处安徽省霍邱县与颖上县交界处,施工环境复杂。
2.2.2地质1)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地质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场区的河底高程一般在11m左右,两侧有少量滩地,滩地高程在18~19m左右,两岸堤距大约300m。
堤基主要由(1)、(2-3)、(3)、(5)、(6)层组成。
场地各层地基土的形成时代及成因为:全新统人工填土、全新统冲洪积沉积物、上更新统冲洪积沉积物、中更新统冲洪积沉积物。
上述五个工程地质层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叙述如下:(1)层为新近沉积的地层,位于河床部位,由砂壤土和中粉质壤土等组成,间夹有粉砂,标贯击数在1击左右,液性指数平均值1.36,属流塑状态,厚度2m左右。
(2-3)层中粉质壤土;主要分布于岸边滩地,表层为黄色,可塑,约2m以下为软塑的灰色淤质壤土,夹有砂壤土,平均标贯击数 2.4击,压缩系数平均值为0.365Mpa-1。
(3)层重粉质壤土:分布于两岸滩地之下,层厚在3m左右,河床中间损失,平均标贯击数8.4击。
(5)层中细砂:厚度约2~4m,具有较大的渗透性,上覆层在河床处仅厚2m左右,为承压含水层,承压水位在19m左右,承压水头约9m。
下覆黄色,稍密状,饱和,含铁锰质染斑,局部夹中粉质壤土极细砂薄层。
(6)层粉质粘土和中粉质壤土:呈可塑到硬塑状态,平均标贯击数9.6击,压缩系数平均值为0.22Mpa-1,渗透系数在10-6cm/s左右,是良好的隔水层和地基持力层,其层顶高程起伏较小,一般高程在6.5~7.8m附近,层厚大约8m 。
2)料场工程地质条件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姜家湖涵工程土方除利用行洪口门铲堤的挖方外,还设有2个专门的土料场,一个位于湖外侧淮河滩地上的13#料场;另一个为临淮岗工程引河弃土区的16#料场。
行洪口门铲堤挖方为24.4万m3;13#料区面积45.7万m2,储量91.5万m3,地面高程18.8~20.5m,地层岩性一般上第(2-3)层中粉壤土。
开挖级别II级。
最优含水量17.0%,击实后最大干密度1.73g/cm3,空隙比为0.572,饱和度81%,土粒比重2.72,砂粒含量13.5%,粉粒含量71.3%,粘粒含量15.2%。
16#料区面积12.0万m2,储量15.0万m3,地面高程25.0~28.0m,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开挖引河弃土吹填而成,主要为(2-3)层中粉质壤土,开挖级别III级。
最优含水量17.0%,击实后最大干密度1.73g/cm3,空隙比为0.572,饱和度81%,土粒比重2.72,砂粒含量13.5%,粉粒含量71.3%,粘粒含量15.2%。
开采时应清除表层耕植土和局部分布的砂壤土。
勘探期间正值雨季(2002年5月~7月),料区地下水位变化较大,埋深在0.5~3.0m之间,土料含水量较高,大多数超过塑限含水量,施工时宜根据天气情况采取措施,控制上堤土料的含水量,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填筑质量。
2.2.3水文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孔隙水。
影响施工的地下含水层主要有两个,即上部潜水含水层(第一含水层)和砂层承压含水层(第二含水层),潜水含水层一般由(1)、(2)等层组成,第(3)层为相对隔水层,承压含水层一般由第(5)层组成,(6)层以下组成相对隔水板。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农业灌溉和地表水。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蒸发、水平径流。
地下水位随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不同而升降。
勘探期间地下水位和相应的淮河水位均在18m左右。
根据实验成果,第(3)层渗透系数在A*10-5~10-6cm/s左右,属弱~微透水性;第(5)层砂层渗透系数在A*10-3~10-4cm/s之间,属中透水性,承压含水层,承压水头可根据其层顶埋深与相应之地下水位之差求得,一般在4~7m左右。
其余为弱透水性土层。
根据所取河水及地下水样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河水的PH值为6.8~7.51,基本上呈中性,水化学类型属HCO3-—Ca2+、Mg+型。
场区河水及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
2.2.4气候本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温过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去区,据霍邱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统计,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41.2℃(1959年8月23日),极端最底气温零下16.6℃(1969年1月31日),多年平均地面温度17.7℃,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9.2℃,极端最底地面温度零下23.7℃。
本地区日平均气温在0~5℃的多年平均天数为55天,0~-5℃为11.7天,-5~-10℃为0.6天,小于-10℃的天数为零。
该地区夏秋季盛行东南风或东风,多年平均风速3.0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4.4m/s,盛行风向为东北风,极端最大风速20 m/s。
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95天,最大积雪深23cm,最大冻土深11cm。
多年平均湿度70%-75%,多年平均无霜期223天,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077.6mm(φ80)。
3施工总体布置 3.1组织体系3.2施工布置围堰施工分四个作业班组,上下游围堰同时施工,从围堰两侧向中间进占法施工。
左岸为一、二班从13#料场取土,右岸为三、四班从16#料场取土。
3.3资源安排及保证根据土方平衡、施工道路布置、土方运距等现场具体情况及设备性能,依据提高施工效率为原则,选择施工设备如下:3.3.1.土方填筑:本工程施工运距在1000m左右,主要选用1m3挖掘机配合8t自卸汽车施工,部分近距离清基施工选用74kw推土机。
3.3.2计算原则1.设备选用:挖掘机1m3,自卸汽车8t,推土机74kw,拖式铲运机2.75m3,刨毛拖拉机59kw。
2.正常工作日:根据当地水文气象资料,正常工作日平均按日历天的50%左右估算,清基施工天数适当提高。
3.设备出勤率及工作时间:每天工作16个台时,根据计划投入的机械状况,设备出勤率按挖掘机80%、铲运机80%、推土机80%。
4.考虑施工期可能发生连续雨雪天气及施工方案变更导致施工强度不均衡等因素,设备计划用量增加30%左右的安全系数,以应付意外情况给土方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确保工期如期完工。
5.分区段施工,合理配置施工机械,尽量做到均衡生产,以提高施工工效,同时结合施工进度计划,灵活调配施工机械,加强现场管理,采取增加施工机械、延长工作时间等抢工措施。
3.3.3设备用量计算本工程共需填筑围堰26.5万m3,其中水下填筑约为21.5万m3,计算时选用水下填筑强度计算:1 m3挖掘机215000/(100*16*0.8*0.5*55)*1.3=7.9台,需用8台挖掘机8t自卸汽车215000/(15.4*16*0.8*0.5*55)*1.3=51.6台,配置52台自卸汽车另配备4台120kw和2台74kw推土机3.4施工进度计划水下围堰填筑2004年10月1日~2004年11月24日水上围堰填筑2004年11月24日~2004年12月204施工技术方案4.1有关技术参数4.1.1导流设计泵站和姜家湖涵施工而填筑的围堰阻止原有水系进入淮河,需要进行导流设计。
老淮河水导流:解决淮河截流至本工程区间老淮河的降雨汇水及垂岗等地流入老淮河的汇水。
导流流量是22m3/s。
在原姜家湖圈堤距湖内通往姜家湖排涝涵的排涝沟(四清河)最近处挖开缺口,开挖排水明渠,将老淮河水引入四清河,沟通老淮河与姜家湖内的排水渠系,通过姜家湖排涝及姜家湖排灌站排入淮河,姜家湖内排水干渠底高程16.0m左右,地面高程19.0m左右,老淮河水位低于19.0m 时,采用自排方式,当淮河水位高于19.0m时采用抽排方式(招标文件没有明确抽排的责任),排水明渠断面3×8m,渠底高程同四清河为16.0m。
4.1.2围堰设计1、围堰设计标准施工期间封闭堤泵站工程导流流量为22 m3/s,淮河侧围堰设计挡水位22.70m,(非汛期10月~次年5月重现期洪水),湖内侧围堰设计挡水位为21.20m(10月份5年重现期洪水)。
2、围堰设计原则为使围堰安全有效地工作,施工运行中满足:1)不允许水流漫顶;图4-3 导流与围堰平面布置4.2施工方法4.2.1施工前准备1.围堰施工前,进行测量定位放样,确定上、下游围堰填筑位置,并埋设明显的界标。
2.根据业主要求确定土方开采料场边线,清除料场地表的树、草、乱石及其它一切杂物,修筑进出场取土道路,同时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3.修筑自取料场至填筑区的临时道路,并设置明显的路标。
4.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牌及照明设施等。
4.2.2围堰施工填筑从16#和13#料场取土,取土深度2m。
16#料场在姜家湖南堤的北面,是临淮岗工程下引河弃土区,距施工区域约1.0km。
13#料场为左岸滩地,距施工区域约1.0km。
土料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配8T自卸车运输,直接倒入预定的区域内,采用进占法施工,从围堰两端开始填筑。
水下部分使用74kw推土机推平,水上部分使用74kw推土机整平压实。
围堰采用立堵方式进行,截流前先完成围堰两侧部分土方填筑,由于截流量较小,龙口合龙首先在两端备粘土,然后用推土机由两端推进封堵,由于水位较河槽封堵龙口自卸车运土底,围堰较易合龙。
围堰填筑时,首先一次性填至高出水面1m ,然后分层填土、碾压。
上、下游围堰合龙后,进行基坑排水,同时对围堰加高培厚至设计尺寸,施工示意见图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