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二)二OO七年一月目录一、××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二、××井套铣筒卡钻事故三、××井试井钢丝及油管落井事故四、××井深井泵衬套落井事故五、××井铅模卡钻事故六、××井管串喷出地面事故七、××井铣锥除垢卡钻事故八、维修检泵井返工案例剖析××井活塞通不过封隔器检泵返工案例××井管式泵倒下返工案例××井油管漏失返工案例××井抽油杆被磁化返工案例九、作业现场着火案例剖析案例一:××井静电引起着火案例案例二:××井清蜡剂着火案例一、某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某井为光油管挤水泥钻具,作业队按设计要求替完水泥浆后即开始挤,最高压力达25MPa,挤完后上提管串欲反洗井就已卡死,此时,从配水泥浆起时未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初凝时间为1小时25分,作业用的水和水泥均合格)。
<一>、原因分析高压下挤水泥会缩短水泥初凝时间,泵压25MPa加液柱压力16MPa,则作用于井底的压力为41MPa之多,再加温度高,水质变化,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一半多。
附: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
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此外,打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原因有五:一是整个作业过程因设备或生产组织不当致使作业时间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二是井下管串因故脱落造成落井油管固死;三是套管破损光油管挤水泥时水泥浆上返进入破漏段;四是带上封挤水泥时因管外串通或下带直嘴孔径过大,故嘴损压力小致使封隔器座封不严导致水泥浆上串到封隔器以上;五是油管本身有破裂之处造成液体分流加之油管未起出水泥浆外。
本井属第六种原因,既当地面加压25MPa时,井底压力相当于41MPa,故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55%左右,加之井下管串未提出水泥面,故而造成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
<二>、预防措施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1、参考在施工井的温度和施工压力条件下水泥浆的初凝、终凝时间数据;2、要保证施工用设备完好运转;3、要做好施工准备、反洗井前的施工时间不得超过水泥浆初凝时间的70%;4、在反洗井前及时上提井下管串至预计水泥面以上;5、要在下钻过程中随时观察指重表并要在挤水泥施工前试提井下管串校核、对比悬重;6、要在光油管挤封井上先套管找漏证实套管完好程度,防止水泥浆上移而固死油管;7、在单上封的井施工要保证封隔器座封完好;8、在多层井挤水泥前要有验串资料;9、下入井的油管要完好无损二、××井套铣筒卡钻事故<一>、基本数据人工井底1647.82m,射孔段Y9:1561.0-1563.0m。
<二>、事故过程1、根据地质方案要求该井上修进行解堵除垢作业。
2、用三牙轮钻头除垢时一个牙轮落井,用一把抓打捞,起出打捞钻具发现落物未捞上,一把抓八个爪子全部弯曲。
3、用套铣筒钻磨除垢进尺5.56m,在接单根时大绳跳槽循环中断,垢粒沉积套铣筒卡死。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在接单根过程中由于大绳跳槽不能及时循环导致卡钻,大绳整改后上提480KN活动解卡无效,400型水泥车憋压40Mpa循环不通,垢粒沉积套铣筒外围填充堵死,将套铣筒卡死。
<四>、防范措施:1、套铣筒在套铣过程中,水质要清洁,钻压不可过大,停止循环时要洗井至少一周待井水质清洁后方可停泵。
2、除垢时应选用铣锥、磨鞋等,不宜选用套铣筒除垢。
3、接单根时准备工作要充分,动作要迅速。
三、××井试井钢丝及油管落井事故<一>、基本数据人工井底1858.80m,射孔段Y9:1784.0-1792.0m,1796.0-1802.0m。
<二>、事故过程1、修井队接到检串方案后上修施工,起出原注水钻具时,发现下配水器上接头带出来,其余掉入井内。
2、下捞矛捞上之后,上提至980m时,发现卡钻,经活动解卡,未成功,上提最大拉力24t。
3、倒扣发现下部活动,起出后发现距井口2.5M处脱扣,后对扣三次,发现公扣磨损破坏严重,后来把井口2m处冲洗干净,发现有试井钢丝。
至此,造成了该井井内落物为:(1)、试井Φ2mm钢丝1580m+Φ44mm流量计一台(长约1.5m)。
(2)、Φ44mm捞矛1个(长1.63m)+短节1个+Φ62mm平扣油管102根(长963.06m)。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作业队上修时,不知井内掉入试井钢丝,起钻过程中不谨慎,致使部分管柱落井。
在进行打捞工作中,盲目下入了捞矛打捞,钻具下的过深,钢丝窜入工具上部,致使起钻遇卡。
<四>、防范措施:1、井内有测井钢丝、电缆绳或抽汲绳之类落物时,打捞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不能用钻具将绳类落物重压或顿压,避免将绳压成绳团,给打捞工作带来困难。
2、钻具不能下的过深,到预计鱼顶位置时,每次下入10-20m,要试捞1次。
避免绳类窜入工具以上,造成卡钻事故。
工具上部还要带有盖帽,防止绳类上窜。
3、在制作打捞工具时,如外钩等工具,要根据不同落物形状,在制作上要特别仔细。
4、上修前设计一定要将井史叙述清楚,作业队应对井内落物进行了解。
四、××井深井泵衬套落井事故<一>、基本数据人工井底1658.80m,射孔段Y9:1582.0-1584.0m,Y10:1595.0-1597.0m。
Φ38mm加长泵:1180.33mm,Y211-114封隔器:1590.0m、母堵:1600.23mm。
<二>、事故过程××井下入Y211-114封隔器实施隔采作业,半年后需重新隔采,起原钻具时发现轨封卡。
在上下活动过程中致使Φ32mm管式泵下压紧接箍拔脱,泵内衬套全部落井,每个衬套长:150mm,重约1.76Kg,共30个。
<三>、原因分析1、造成轨封卡钻的主要原因是井筒内结垢所致。
2、衬套落井是上提力超过压紧接箍丝扣抗拉力或丝扣加工质量不合格所致。
<四>、预防措施1、在结垢井上不宜下轨道式卡瓦封隔器。
2、上提解卡力不超过丝扣抗拉力。
3、对管柱中有深井泵的事故井在活动解卡时,不能硬拔,限吨位活动。
若解卡无效,采取其它方法解卡。
4、丝扣加工质量要合格。
五、××井铅模卡钻事故<一>、基本数据××井完井日期:1972年4月,套补距:4.70m ,人工井底2167.0m,射孔段长8:2137.0-2139.0m。
固井质量:管外水泥上返深度957.0m,固井质量良好。
<二>、事故过程××井下入工具油管带Φ118mm通井规于276m遇阻,查资料700m有落物,后下入工具油管带Φ115mm铅模于680m遇阻。
拉力表数值略有下降,即上提钻具遇阻,也放不下去,拉力达到530KN仍解不开,铅模卡死。
<三>、原因分析××井铅模卡钻事故套补距3.10m洛河层破裂,套管卷起,铅模卡死。
<四>、预防措施1、通井遇阻后应用小通井规检查套管通过能力,不能盲目下入其它大直径工具。
2、使用铅模时,应用大于铅模通井规通井,根据通井情况再下铅模。
六、××井管串喷出地面事故<一>、基本数据完成日期:1999年5月19日,完钻井深(斜):1641.0m,套补距:4.7m,人工井底1526.86m,射孔段Y6:1495.5-1497.5m,Y7:1510.4-1511.8m。
<二>、事故过程××井下隔采钻具(Y111-114一个、Y211-114一个)时因故停工,第二天早上发现150m油管全部喷到地面,以井口为中心环状分布于井场。
<三>、原因分析××井是一口地层压力和天然气含量高的隔采井,加上封隔器环空小,随着地层压力的恢复,动液面的上升,天然气的溢出,井下压力越来越高。
当压力集聚到足以克服管柱自身重量和封隔器摩擦阻力时,管柱开始上行做活塞运动,最后全部喷出地面。
<四>、预防措施1、因故停工时必须座井口。
2、重新施工时,井口装压力表观察压力,放空后压力降为零再打开井口作业。
3、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拉力表数值,数值突然变化时立即采取防范措施。
七、××井铣锥除垢卡钻事故<一>、基本数据完成日期:1996年10月,完钻井深(斜):1674.0m,套补距:4.8m,人工井底1651.48m,射孔段:延10:1597.0-1599.0m,长3:1610.0-1615.0m。
<二>、事故过程××井合采延10、长3结垢,在除垢过程中,准备接单根时上提钻具遇阻,铣锥被卡。
<三>、原因分析××井除垢过程中洗井液循环排量小于300L/min,洗井液只携带出了铣锥铣下的小的垢粒,大的沉积于铣锥上部,致使铣锥被卡。
<四>、预防措施除垢过程中洗井液循环排量大于500L/min,防止大的垢粒沉积。
八、维修检泵井返工案例剖析××井活塞通不过封隔器检泵返工案例<一>、基本数据人工井底1372.47m,射孔段Y6:1209.6-1212.0m。
<二>、事故过程××井隔洛河水采油,Φ44mm加长泵:1300mm,Y211-114封隔器:1260m。
当下抽油杆至1260m时遇阻,多次活动无效。
起出检查。
封隔器中心管通径只有38mm,更换封隔器后下入即正常生产。
<三>、原因分析对下井工具检查不细,造成无效施工。
<四>、预防措施1、熟悉各类工具的特点、规范,合理配置下井管串。
2、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责任心要强。
××井管式泵倒下返工案例<一>、基本数据人工井底1372.47m,射孔段Y6:1209.6-1212.0m。
Φ44mm 管式泵:1300mm。
<二>、事故过程××井检泵下入后,试抽不出液,测液面正常,功图显示油杆断脱,起出检查油杆活塞完好。
后分析认为功图显示应为活塞未入泵筒,需起出泵筒检查,泵筒起出检查意外地发现泵筒倒下,泵筒自身完好。
管串正确下入后试抽,很快出液,功图显示深井泵工作状态良好。
<三>、原因分析1、××井管式泵倒下返工事故属关键工序技术人员监督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