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爱立信交换工程硬件安装规范(C版)《爱立信交换工程硬件安装规范》(2.1C版)GMCC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2006-06-20目录第一章总则3第二章机房要求4第三章BYB202 交换设备的安装6第一节机架的安装6第二节走线槽的安装8第三节电缆的布放10第四节设备接地网11第五节电缆接头的制作12第六节机框的安装13第七节电路板的安装13第八节收尾工作14第四章BYB501和AXE810交换设备的安装14第一节机架的安装14第二节走线槽的安装16第三节电缆的布放18第四节设备接地网19第五节电缆接头的制作21第六节机框的安装22第七节电路板的安装22第八节绝缘测试23第九节附件的安装24第五章DDF架、ODF架的安装24第六章不同设备之间的绝缘和接地要求25第七章电源设备的安装28第一节机架的安装28第二节走线槽安装29第三节电缆布放29第四节模块安装31第五节设备的接地与防雷31第六节电池安装32第七节熔丝开关33第八节标签34第九节电气数据34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34第一章总则1.1为适应移动电话交换工程的需要,加强工程的技术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移动通信交换工程硬件安装的规范化,特制定本安装规范。
1.2本规范根据有关通信行业标准、设计部门的工程设计文件、爱立信公司等相关厂家的设备技术规范制定。
1.3本规范既是建设单位对工程硬件安装质量的质监细则和对工程验收的评分依据,又是施工单位的技术指导标准。
1.4本验收规范的适用范围为:爱立信交换设备(BYB202、BYB501及AXE810设备上走线安装方式)及配套工程。
1.5在工程实施中,当本规范与设计文件有冲突时,以设计文件为准。
1.6本规范的解释和修改权属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本规范从颁布之日起执行,一切与以往规范的不同之处,以本规范为准。
第二章机房要求2.1机房高度面积机房必须有足够的空间高度,以便于安装机架、走线槽和布放电缆。
原则上要求机房净高大于或等于3.2m;为了扩容方便,机房面积应足够大,能满足扩容的需要。
2.2机房荷载机房的楼板至少有4.5kN/m2的荷载能力(电池房的楼板荷载能力至少为6.0kN/m2),以承受机架和电池的压力。
2.3机房装修要求2.3.1机房内不能作装饰性装修,不得安装吊顶,不铺活动地板,不搞墙裙,不挂可燃窗帘。
装修材料需采用非燃、阻燃的材料。
2.3.2机房外门应向走道开启,要求宽度不小于1.5m,高度不小于2.2m;机房门应具有防火、防盗能力。
2.3.3机房的地面必须平整,倾斜度每米不得偏差1mm,地面宜采用水磨石或耐磨砖等,不能采用水泥地面,墙身要求涂墙漆,墙身、天花要求结实,坚固。
地面装修必须使用防静电材料。
2.3.4机房内所有电源插座应带有接地保护,其电源不应与照明电源同一回路,若不能单独成一回路时,应选择带有保险丝的插座。
2.4机房照明2.4.1机房的主要光源应采用荧光灯。
机架前照度要求:水平面照度距地面0.8米处≥150-200Lux,直立面照度距地面1.4米处≥30-50Lux。
2.4.2照明电、设备用电、空调用电必须分开布放,不能混合使用。
2.4.3机房内须配置应急灯。
当正常照明系统发生故障时,应急灯能提供应急照明。
2.4.4不允许有太阳光直射进机房。
如果机房有窗户,必须用遮光纸进行避光处理或用水泥、砖将窗户封闭。
2.5机房环境要求机房整洁干净,没有灰尘及杂物。
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的杂物(如泡沫聚苯乙烯的材料,塑料包装袋/盒,包装袋等)必须及时作清除。
2.6机房防火2.6.1进线孔洞须用防火泥或阻燃盖板进行密封,要求密封处平整、无缝隙。
2.6.2机房内必须配备有效的灭火消防器材,且必须保持性能良好,符合相关消防要求。
2.6.3机房内不得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2.7机房防水要求机房所有的门、窗和进出线口能防止雨水渗入,机房的墙壁、天花和地板不能有渗水、浸水的现象,机房内不能有水管穿越,不能用洒水式消防器材。
2.8机房密封要求机房有良好的密封性,既能防止灰尘及害虫等从外界进入机房,又便于对机房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2.9机房温度要求交换机房温度为23℃±2℃,传输机房温度为23℃±2℃,动力机房温度为25℃±3℃。
各机房应配有温度计和温度告警设备。
2.10机房湿度要求机房保持干燥,交换机房湿度在40%-70%范围内,传输机房湿度在40%-70%范围内,动力机房湿度在15%-80%范围内。
各机房配有湿度计、湿度告警设备和湿度调节设备(如空调、抽湿机等)。
2.11传输机房、动力机房均指独立设置的机房。
若机房中放置了多种设备时,以要求最严格的设备来考虑。
如:交换机房与动力电源一起,应执行交换机房标准。
2.12机房空调机房空调设备性能良好,通风管道应清扫干净,达到洁净度规定要求。
第三章BYB202交换设备的安装第一节机架的安装3.1.1机架的位置3.1.1.1机架的位置以及机架面朝向必须和机房设计平面图一致。
3.1.1.2机架列与列之间的走道距离应为800mm,偏差不应大于5mm。
3.1.2机架的固定3.1.2.1机架的地脚固定应符合以下五种固定方式(非地震区):,,,,,,(1),,,,,,(2),,X,XXX,,,(3)XXX,XX,XX,XXX(4)XXXX(5)备注:X为需钻孔固定点3.1.2.2架顶固定:机架顶应与Support和Tie-bar固定,每个机架至少安装一个Support,Support的方向应与设计一致,机架与Support连接的螺丝必须垂直拧紧,Support与Tie-bar连接的螺丝必须方向朝下并垂直拧紧。
3.1.2.3架间固定:两列机架背靠背排列时,机架与相邻机架间的固定螺丝(一般为八颗)必须拧紧。
3.1.3机架的水平及垂直3.1.3.1机架的水平底座误差每米不大于2mm。
3.1.3.2机架垂直度偏差上下不大于5mm。
3.1.4机架的绝缘3.1.4.1机架都必须与地面绝缘,机架脚必须有绝缘塑料片。
3.1.4.2交换机架设备应与其它设备绝缘。
3.1.5机架安装工艺3.1.5.1机架脚安装应整齐并拧紧到地,无松动,地脚锁定螺母应拧紧到位。
3.1.5.2整列机架面在同一平面,无凹凸现象,且整列偏差不大于5mm。
3.1.5.3机架顶进线口保护条以及机架底进线口盖板应安装正确。
3.1.5.4机架上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补上与原颜色相同的油漆。
3.1.5.5机架内外无灰尘、杂物。
施工前机架上方应用防静电材料的盖板遮挡,不得有金属丝或其他杂物掉进机框内,盖板在施工完成后移除。
3.1.6标签3.1.6.1所有标签必须采用厂家提供的标准标签。
3.1.6.2机架架位标签应贴在机架正面上装饰条距左边缘135mm的位置,且与机房设计平面图相符。
3.1.6.3机架列标签应贴在机架侧面上装饰条中间与边框铝条对齐,与设计平面图相符。
3.1.6.4功能标签与设计文件相符。
第二节走线槽的安装3.2.1线槽的安装3.2.1.1线槽的安装位置线槽的安装位置应与设计文件相符,左右偏差不得超过50mm。
3.2.1.2Tie-bar以及Top-bar的安装3.2.1.2.1主线槽为单层400mm时,支撑间隔不大于1600mm。
3.2.1.2.2主线槽为600mm或800mm或双层400mm时,支撑间隔不大于800mm。
3.2.1.2.3Tie-bar伸出机架面的长度为518mm。
3.2.1.2.4Tie-bar或Top-bar伸出机架面的长度超过1000mm时,应加支撑。
3.2.1.2.5U-BAR的接驳口不能设置在线槽的下方.3.2.1.2.6原则上Tie-bar和Top-bar应就近与柱、墙固定且绝缘。
3.2.1.2.7所有的支撑或吊挂都应与建筑物绝缘。
3.2.1.3线槽的安装3.2.1.3.1线槽应安装牢固,线槽铺设应成一直线,左右偏差不超过3mm,列槽与主槽须保持垂直。
3.2.1.3.2主线槽应铺设在距机架侧面100mm处。
3.2.1.3.3线槽的大小头方向一致,线槽与线槽的重叠部分一般应为两线槽的有孔位置,重叠部分须在支撑Bar上两端对齐,每条线槽两点支撑。
3.2.1.3.4主线槽与列线槽不应重叠,衔接部分须加绝缘胶皮。
3.2.1.3.5线槽穿过楼板孔或墙孔的地方,应做好绝缘保护,电缆放绑完毕后,应采用阻燃材料封堵洞口。
3.2.2线槽的水平及垂直3.2.2.1线槽的水平走道应与列架保持平行或直角相交,水平度偏差每米不超出2mm。
3.2.2.2线槽的垂直走道应与地板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超出5mm。
线槽、Tie-bar、Top-bar的安装工艺3.2.3.1U-bar的朝向应与设计相符。
3.2.3.2线槽与Tie-bar或Top-bar的固定螺丝应拧紧,螺丝露出螺母部分长度应一致。
3.2.3.3同类支撑的朝向应保持一致,无歪斜现象。
3.2.3.4各类U-BAR所做的吊架上下衔接应以两个螺丝固定。
吊挂上方的蝴蝶片在其正面上方中间的定位孔必须安装和U-bar固定的螺丝。
3.2.3.5线槽或U-bar如有脱漆的地方应予补上与原颜色相同的油漆,必须保持线槽、U-bar的表面光洁、无损伤。
3.2.3.6线槽或U-bar的切口必须打磨,不能有毛刺,并有相应的防锈措施。
3.2.3.7线槽口必须用胶皮保护,凸出的U-bar必须套上胶盖。
3.2.4在地震区的水泥地面或者活动地板上安装机柜,机柜以及上走线铁件系统绝对不能固定到墙上。
3.2.5机柜的地脚固定不可以做防震固定来用。
3.2.6防震地脚的固定螺丝是是80Nm,当拧到一定力时红色的帽破裂时,露出绿色的垫圈,并且绿色垫圈不能有损坏,当检查时发现绿色的垫圈坏了,必须保证其固定的扭力力矩在64Nm到68Nm之间。
第三节电缆的布放3.3.1架间电缆的布放3.3.1.1布放电缆时应使用梯子,严禁踩机架和线槽上的电缆线。
3.3.1.2布放电缆的规格、截面、路由和位置应符合设计的规定,电缆排列必须整齐,外皮无损伤。
3.3.1.3电缆必须采用整段线料,中间无接头;电源电缆、信号电缆、总线电缆和交/直流电缆应分离布放。
3.3.1.4布放电缆时应尽量避免交叉,并且不得堵住送风通道;电缆转弯应均匀圆滑,电缆弯曲的曲率半径应大于60mm。
3.3.1.5电缆不得压过锋利的边缘,电缆经过下线卡、转弯处、线槽尾端等不平或边缘的地方必须有胶皮保护,防止损伤电缆。
3.3.1.6电缆外表必须整洁干净、不得有杂物和金属屑。
3.3.1.7布放走道电缆必须绑扎,绑扎材料统一,所有扎带的尾部必须剪平、不得拉尖。
绑扎后的同类电缆应互相紧密靠拢,外观平直整齐,线扣间距均匀一致,松紧适度,用麻线扎线时必须浸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