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音乐中二胡名曲艺术特征
《二泉映月》是我国伟大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所创作的、具有极高艺术成就和影响力的二胡曲。
可以说,《二泉映月》已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瑰宝,同时也深受国外音乐家的青睐,它被改编成合唱、独唱、弦管合奏等多种形式,久演不衰。
《二泉映月》以委婉流畅的旋律、深邃的意境、独特的艺术手法、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听众。
如今,《二泉映月》已是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二胡的代名词。
[1]
一、传统民族音乐《二泉映月》的形成
《二泉映月》原本无名,是阿炳卖艺时边走边拉的曲子,“二泉映月”是黎松寿在征得阿炳同意后取的名字,此曲是阿炳真情的流露和辛酸人生的写照。
要深刻理解《二泉映月》的思想内涵,把握其艺术特征,就必须对阿炳这个人及其人生经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阿炳独特的人生经历阿炳原名华彦钧,祖籍江苏无锡,他的父亲是一个道士,出生于清代末年的社会动荡时期。
作为社会下层的一个普通百姓,阿炳遭受着贫穷与饥饿的折磨,特别是在他双目失明之后,不得不靠卖艺来维持生计,依靠别人的施舍来过日子,甚至被别人当成叫花子,这使他尝尽了人间辛酸,受尽欺压凌辱。
但是阿炳的个性刚强不屈,他从未向命运低头。
社会动乱、生活无依靠、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等种种困难没有将阿炳打垮,反而使他变得自信、坚强、刚直不阿,在给别人演奏时他也坚持保持自己的尊严。
他爱憎分明,敢于利用音乐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邪恶势力。
这些人生经历与个性特征深深影响了阿炳的艺术创作。
《二泉映月》中蕴含的痛苦、悲伤、向往等情感,都是阿炳的亲身体验,是由衷而发的,他是借助音乐向世人诉说他不幸的人生遭遇和坎坷的一生。
(二)民间艺术对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影响阿炳早年跟随父亲学习音乐,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掌握了多种民间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他深入地学习了地方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江南一带的民歌、地方戏曲等,这些为阿炳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二泉映月》中,就有鲜明的江南民间音乐特征,节拍重音就是借鉴了民间锣鼓中的重音形式。
二、传统民族音乐《二泉映月》的艺术特征赏读
艺术作品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文学家歌德曾说过,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
[2]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应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通常,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分析艺术作品:由文字、色彩、图形、音乐构成的艺术语言,它是艺术品的外在结构;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物态化而成的视觉、听觉、文学等艺术形象,它是艺术品的内在结构;作者通过象征、寓意等艺术手法展现出的思想内涵,即作品的艺术意蕴。
要欣赏一部艺术作品,不仅要欣赏它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还要欣赏它的艺术意蕴。
因此,对《二泉映月》也应该从这三方面来分析。
(一)《二泉映月》的艺术语言
1.演奏乐器的选用艺术语言是指用在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包括节奏、旋律、色彩、线条、音乐等,它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艺术表现手段,是作品表达艺术形象、传达艺术意蕴所使用的物质手段,它可以使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点。
[3]二胡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拉弦乐器,它的音色浑厚、纯正雅致,特别善于表现幽雅、深邃、悲痛、愤懑的情调。
《二泉映月》充分利用了二胡的这种丰富表现力,使作品在艺术语言上有着鲜明的特点。
由于“托音二胡”挺拔粗犷、重厚宏亮,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演奏基础,阿炳在演奏《二泉映月》的时候,选择了托音二胡。
托音二胡的艺术表现性与《二泉映月》的曲调、情感表达、思想内涵等高度吻合,极大增强了《二泉映月》的艺术表现力。
如今,《二泉映月》已经成了学习二胡的必修曲目。
2.乐曲的曲式结构《二泉映月》包含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在创作中,作者采用了民间音乐惯用的变奏结构形式,采用不断重复、循环变奏的方法,将主题变化五次,组成全曲六段旋律。
在演奏的过程中,音乐时而内涵婉转、平静深沉、诱人深思;时而明朗清丽、舒放亢进、昂扬挺拔,实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主题的不断变奏中,并没有冗长的感觉,反而深化了主题,使作品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3.乐曲的演奏手法在演奏《二泉映月》的时候,阿炳采用了许多特殊的演奏手法,并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他常用起弓带有音头、滑音为全头全尾的方式和较快的动作进行演奏,用之来表现坚定、刚直的性格;他将民间艺人常用的食指、中指滑音演奏加以发展应用并采用了定把演奏的方式,使音乐刚强有力、富有旋律感染力。
受江南戏曲、小调、锣鼓乐的影响,阿炳在演奏节拍重音的时候,突破了通常的乐理规则,偏向于使用民间锣鼓乐的重音。
这些独特的演奏手法使《二泉映月》的艺术语言呈现出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表现出劳动人民质朴的气息。
(二)《二泉映月》的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的结果,它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
在演奏《二泉映月》的时候,演奏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其进行再创造,从而展现出不同特点的艺术形象。
如张锐的演奏比较倾向于热情、明亮,讲究刚劲与气势;王国潼的演奏比较讲究内涵、完整,比较注重哲理性和心理刻画,有一种古典风格。
这些使我们感受到《二泉映月》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审美意蕴,认识它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二泉映月》是以“天下第二泉”(二泉亭)的优美风景为创作背景的,阿炳在双目失明前常到这里欣赏风景,这里的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作《二泉映月》时他已经双目失明。
根据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悟,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是他多年艺术积淀和深刻感受的集中表达。
但是《二泉映月》绝不只是一首描写“天下第二泉”优美景色的艺术作品,更是作者借用我国民族音乐“写景入手,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不满之情,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作者用深沉的二胡曲调诉说着他不幸的人生遭遇和内心的苦痛,在舒缓的曲调中流露出一种苍凉的情调,渗透着作者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可以说,《二泉映月》是作者真情的表达和不幸一生的真实写照。
[4]和其他优秀艺术作品一样,《二泉映月》的艺术形象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构成作品全部内涵的不只是眼前的景或事,还有阿炳全部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想用文字来解释它、
表述它,都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音乐家贺绿汀曾说过,《二泉映月》是一个风雅的名字,但是它与作品的内容相矛盾,与其说作品是二泉亭的风景,还不如说是抒发瞎子阿炳不幸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