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山县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雷山县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雷山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简介一、基本情况雷山县地处云贵高原湘、桂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苗岭主峰雷公山山脉直接贯穿全县,最高海拔达到2178.8米。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77%,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9.7%,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8%,生态环境资源十分丰富。

雷山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以1694米的垂直高差,跨黄红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地土四个土带,越温暖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土壤条件。

全县设4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地丹江镇,全县总人口约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3万人,少数名族占全县人口的95%以上,以苗族为主。

二、农业发展情况(一)粮食种植。

紧紧围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和增加粮食效益”的原则,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

全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主要以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薯种植为主,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常年在8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在2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在6.5万亩以上、甘薯种植面积常年在1.7万亩以上,常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万吨以上。

(二)畜牧水产养殖。

2011年,全县完成畜牧业总产值9600万元,实现牛存栏2.35万头,出栏0.6万头;羊存栏3.8万只,出栏1.09万只;生猪存栏7.5万头,出栏6.32万头;禽类存笼22.8万羽,出笼24.5万羽。

肉类总产量达6600吨以上,水产品654吨以上。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我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把茶叶、中草药、果品、蔬菜、黑毛猪养殖和大鲵养殖作为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宣传引导、示范带动、科技服务和政策扶持,使我县特色种植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一)茶产业。

茶叶作为雷山县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十年间,全县共以国家项目直接投资6700万余元,带动社会资金和配套资金3亿余元,各项指标年度均以成倍递增,已挤身进入贵州省茶叶重点县。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县茶产业已有了质的发展,2000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审定批准为“贵州名牌产品”;银球茶2002年荣获中、日、韩第四届国际名优茶评比会金奖;2004年被评为“贵州省茶叶行业”著名品牌;2005年被评为“贵州省特型名茶”称号;2008年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2009年获得“贵州十大名茶”和入选“多彩贵州百强品牌”,和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为金奖;“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一等奖”;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优质奖”。

截止目前,全县已有茶叶种植面积7.8万亩,实现采茶青面积近4.5万亩,茶青产量达5400吨以上,产品产值达1.9亿元以上,全县共有茶叶企业67家,其中QS企业11家,初加工企业56家。

(二)蔬菜产业。

1、常规蔬菜种植。

全县常年常规蔬菜种植面积4.5万亩以上,蔬菜产值约达0.66亿元。

2、特色山野菜种植。

由于雷山县海拔高,气候适宜,水质好,为雷山山野菜提供了良好的先天生长环境条件。

目前全县山野菜种植发展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山野菜种植正逐步走上市场轨道。

山野菜口感好并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类微量元素,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极大的保健作用。

雷山县山野菜种植品种主要有:薇菜、蕨菜、魔芋、辣椒、韭菜、玉米笋、竹笋、折耳根等等。

截止目前,全县已完成山野菜人工种植面积5080亩,较上年增长12.3%。

其中:折耳根1655亩;魔芋1905亩;芭蕉芋、雪莲果等其他山野菜种植面积1520亩;今年全县仅收购加工薇菜干45吨;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10多万元。

县内企业加工生产竹笋、薇菜、蕨菜等制成品250余吨,产值230多万元。

3、特色冷凉蔬菜种植。

雷山县特色生菜由返乡农民工杨和带头种植,生产出来的鲜菜经冷藏包装后运往贵阳,空运到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销售。

由于品质好,深受客户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可观。

主要种植品种有红珊瑚、绿珊瑚、水仙头、法国豆、苦苣、红菊苣等30多个。

目前在全县适合种植特色生菜1500亩左右,主要分布在方祥乡雀鸟村、毛坪村、大塘乡高岩村、交腊村、郎德镇乌瓦村、乌肖村、报德村,望丰乡五星村等高海拔区域。

(三)中药材种植。

雷山县森林覆盖率较高,占全县的总面积的70.77%,由于海拔高,湿度大,特别适应中草药生长。

近年来雷山县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栽培种植业。

据统计,全县共有中药材171科、313属、647种,其中杜仲、黄柏、淫羊藿、厚朴、三尖衫、金线莲、龙胆、天麻、冰球子、何首乌等珍稀名贵、地道中药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声誉。

我县野生中药材和种植基地主要分布种植在雷公山核心区位臵,每年收购外销量约达10万公斤左右,产值约2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中草药面积共52328.7亩,其中天然药45000亩、基地药7328.7亩,基地药品种主要包括:鱼腥草1655亩、天麻228.1亩、冰球子1330亩、雷公藤316亩、三木药材3468.6亩、其他331亩,建成示范基地5个,其中:西江镇营上村太子参示范点20亩,方祥乡雀鸟村冰球子示范基地6亩、乌天麻种子有性繁殖示范基地2000窖、永乐镇肖家村示范点(柴胡、当归、人参、太子参)1468亩,方祥乡雀鸟村太子参示范基地130亩。

(四)果品。

目前我县共种植面积3.1万亩,主要品种包括:梨、杨梅、葡萄、猕猴桃等,共计年产量约3833.6吨,产品年产值约878.8万元,其中(1)梨:全县种植面积17719亩,年产量约2800吨,年产值约280万元,主要分布种植在我县丹江镇、望丰乡、西江镇、大塘乡、郎德镇等乡镇;(2)杨梅:全县种植面积6806亩,年产量约343.6吨,年产值309.2万元,主要分布种植在我县丹江镇、大塘乡、永乐镇等乡镇;(3)葡萄:全县种植面积427亩、年产量约480吨、年产值约256万元,主要分布种植在我县丹江镇的脚猛村、桃子寨、小郎当等地;(4)猕猴桃及其他果品:全县种植猕猴桃、桃、核桃、蓝莓、板栗等面积共计6152亩,年产量约210吨,年产值约33.6万元。

(五)特色养殖业。

近年来,我县除传统的生猪、肉羊等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外,以黑毛猪、土鸡和大鲵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悄然兴起,2011年底,我县黑毛猪存栏达8900头,出栏13000余头,在方祥乡黑毛猪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品牌效应明显,产品质量得到提升,销路和市场得到拓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土鸡存笼3.7万羽,出笼4.4万羽,实现销售收入227万元,大鲵养殖和繁育基地2个,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养殖状况良好。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1、龙头企业。

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其中茶叶龙头企业4家,山野菜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

全县龙头企业现有员工595人,主要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香港和台湾等地,经济总收入2114.8万元,固定资产5461万元,利税129万元,带动农户12644人,基地面积32387亩。

2、工业:规模以下工业有26家,工业总产值39609万元,从业人员754人。

3、茶叶企业:(1)雷山县银球茶叶公司的茶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基地23个村,总面积666.6公顷。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共14个村,产量65吨。

(2)雷山县毛克翕茶叶发展研究所、苗家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敬旺绿野食品有限公司的有机茶正在产品转换认证期中。

4、果品企业:我县果品发展站位在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基础上,主要依靠旅游发展带动果品销售。

因为果品存储与调运需要较高的基础硬件和技术要求,我县暂时还未发展有条件比较成熟、设施比较完善的果品企业,目前主要依靠农民自发组成的果品合作协会的形式组织果品销售及调运,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欠缺。

5、中药材企业:截至目前,在我县发展中药材企业主要有2家:(1)黔东南州信邦公司,在方祥乡雀鸟村建立了130亩太子参和冰球子基地,带动农户160余户,解决就业270余人;(2)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丹江镇、西江镇、郎德镇等地建成了27720亩的淫羊藿抚育基地,带动农户约5000余户,辐射带动致富约1万余人。

6、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力措施,是农产品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我县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较快,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和领域日益宽广,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组织呈现好势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1年10月发展到38个,其中种植业32个,养殖业3个,茶叶3个;成员1569人,基地面积12776亩,注册资金2571万元,带动农户10370户,在我县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一)切实加强领导,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阶段加快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工作中,一是抓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实行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具体抓。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

(二)抓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原料保证。

按照统一规划、产业突出、优势明显、相对集中和重点推进的原则,在全县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乡镇,依托资源优势,以茶叶、果树、中草药、山野菜和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市场建设,通过企业对基地的带动形成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以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各项措施集成,现全县基本上形成了以茶叶为主,果树、中药材及其他山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

(三)积极组织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参加展销和品牌活动,雷公山银球茶获得上海国际茶博会中国名茶“特别金奖”、“贵州十大名茶”“多彩贵州十大特产”、“多彩贵州百强品牌”等,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品牌战略性调整。

(四)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把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当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在巩固、规范和完善原有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下,积极引导和发展新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积极配合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把党的温暖切实用在民心上。

(五)查找差距、总结经验,进一步调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各方面的积极性,为谋求“十二五”发展初年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推进全县特色农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作不懈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