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第五节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第四章 第五节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180℃时的气味
面包味 玉米面包味 焦糖味 焦糖味 焦干酪味 刺激性强的巧克力味 焦干酪味 堇菜花味 马铃薯味 焦味
天门冬氨酸
谷氨酸 精氨酸 脯氨酸
冰糖味
巧克力味 爆玉米味 焦蛋白味
焦糖味
奶油球味 焦砂糖味 面包房味
酪氨酸

焦糖味
四、测定方法
物理法
相对密度法 折光法 化学法 还原糖法 旋光法
碘量法
酒石酸钾

氢氧化铜
天蓝色
次甲基蓝(蓝色)
样液
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
深蓝色
亚铁氰化钾

氧化亚铜
红色
络合物
无色
2、适用范围及特点: 本法又称快速法,它是在蓝一爱农容量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 特点是试剂用量少,操作和计算都比较简便、快速,滴定终点明显, 此法测得的是总还原糖量。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但测定 酱油、深色果汁等样品时,因色素干扰,滴定终点常常模糊不清,影 响准确性。本法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滴定,以防止空气进入反应溶液中。
⑤样品溶液预测的目的: 一是本法对样品溶液中还原糖浓度有一定要求(0.1%左右),测定 时样品溶液的消耗体积应与标定葡萄糖标准溶液时消耗的体积相近, 通过预测可了解样品溶液浓度是否合适,浓度过大或过小应加以调整,
使预测时消耗样液量在 10 ml 左右;
二是通过预测可知道样液大概消耗量,以便在正式测定时,预先 加入比实际用量少 1 ml 左右的样液,只留下 1 ml 左右样液在续滴 定时加入,以保证在 1 分钟内完成续滴定工作,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143.08-----氧化亚铜的摩尔质量,g/mol;
m-----样品质量,g; x -----与滴定时所消耗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相当于还原糖的质量,mg; V1-----样品处理液总体积,ml; V2-----测定用样品溶液体积,ml
4、注意事项: ①试样处理时,应除去蛋白质、脂肪、乙醇、二氧化碳、纤维素、淀 粉等。 ②在洗涤Cu2O的整个过程中应使沉淀上层保持一层水层,以隔绝空气,
4、蒽酮法 蒽酮 ①原理 浓硫酸

糠醛或羟甲基糠醛
糠醛衍生物(蓝绿色)
标准曲线 分光光度计
②方法特点:几乎可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测定戊糖
与已糖,且可测所有寡糖类和多糖类,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为
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 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色谱法
比色法
纸色谱
薄层色谱 酶 法
HPLC
GC
发酵法 重量法
第二部分 可溶性糖类的测定
一、可溶性糖类的提取和澄清
二、还原糖的测定
三、蔗糖的测定
四、总糖的测定
一、可溶性糖类的提取和澄清
食品中可溶性糖类通常是指葡萄糖、果糖等游离单糖及蔗糖等
低聚糖。一般须将样品磨碎、浸渍成溶液(提取液),经过滤后再
测定。 (一)提取 1、常用的提取剂有水及乙醇溶液。
3、测定方法
①样品处理
②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的标定
③样品溶液预测
④样品溶液测定
4、结果计算
F-----10mL碱性酒石酸铜相当于葡萄糖量,mg; m-----样品质量,g;
V-----测定时消耗的样品液体积,mL
5、说明与讨论
①在样品处理时,不能用铜盐作为澄清剂,以免样液中引入 Cu2+,得到错误的结果。 ②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和乙液应分别贮存,用时才混合,否则酒石 酸钾钠铜络合物长期在碱性条件下会慢慢分解析出氧化亚铜沉淀,使试
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50~70ml样液中分别加入10ml硫酸铜溶液
和4ml氢氧化钠溶液。
二、还原糖的测定 ㈠直接滴定法 (二)高锰酸钾滴定法
(三)萨氏法 (四)其他方法简介 1、碘量法 2、蓝—爱农法 3、3,5-二硝基水杨酸法 4、蒽酮法 5、酚-硫酸法 6、半胱氨酸—咔唑法(微量法)
㈠直接滴定法(费林氏容量法) 1、原理 等量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
5、酚-硫酸法: ①原理: 糖类物质+H2SO4——糠醛或其衍生物+苯酚--橙色化合物 ②注意: A、己糖及其甲基化衍生物最大吸收波长490nm B、戊糖及其甲基化衍生物、糠醛酸最大吸收波长480nm C、避免多糖和糖苷的影响 6、半胱氨酸—咔唑法(微量法):葡萄糖和果糖共存时测果糖含量。
三、蔗糖的测定
适用范围及特点:此法适用于淀粉含量较高,而半纤维素
等其他多糖含量较少的样品。该法操作简单、应用广泛,但选 择性和准确性不及酶法。
二、酶水解法
1、原理
淀粉样品经酶处理——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2、适用范围及特点:
因为淀粉酶有严格的选择性、它只水解淀粉而不会水解其他多糖,
水解后通过过滤可除去其他多糖。所以该法不受半纤维素、多缩戊糖、 果胶质等多糖的干扰,适合于这类多糖含量高的样品,分析结果准确 可靠,但操作复杂费时
第一部分 概述
第二部分 可溶性糖类测定
第三部分 淀粉的测定
第四部分 粗纤维的测定
第 五 节 碳 水 化 合 物 的 测 定
第一部分 概述
定义
分类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意义
食品中糖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一、定义
碳水化合物统称为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 糖+蛋白质→糖蛋白 糖+脂肪→糖脂
二、分类 糖 糖单位数目 单糖 双糖 多糖 能否被人体消化吸收 有效碳水化合物 无效水化合物
三、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意义
1、碳水化合物含量是食品营养 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 ①提供能量 ②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
③参与营养素的代谢
④解毒作用 ⑤增加胃的充盈感 ⑥增强肠道功能
2、碳水化合物存在于各种食品的原料中(特别是植物性原料
醛糖 + I2 +3 NaOH = 醛糖酸钠 + 2 NaI +2H2O
I2 + 2 NaOH = NaIO + NaI + H2O NaIO + NaI + 2 HCl = I2 + 2 NaCl + H2O
适用范围:本法用于醛糖和酮糖共存时单独测定醛糖。适用 于各类食品,如硬糖、异构糖、果汁等样品中葡萄糖的测定。
2、蓝—爱农法: 比直接法的试剂中少亚铁氰化钾,终点为红色。
3、3,5-二硝基水杨酸法
3,5-二硝基水杨酸
①原理 碱性 还原糖 加热 糖酸及其它产物
3-氨基-5-硝基水杨酸(红色) 540nm 分光光度计
标准曲线
②适用范围:适合各类样品,结果与直接法一致,适合大批样品的 测定。显色剂不要放置太久,否则,标准曲线变动。
④含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液体样品,应先除酒精、CO2。但酸性食,在加
热前应预先用氢氧化钠调节样品溶液至中性,以防止低聚糖被部分水解。 ⑤提取过程如用水提取,还要加入HgCl2, 防低聚糖被酶水解。
(二)提取液的澄清
1、常用澄清剂要符合三点要求: ①能较完全地除去干扰物质 ②不吸附或沉淀被测糖分,也不改变被测糖分的理化性质 ③过剩的澄清剂应不干扰后面的分析操作,易于除掉。
脱脂 盐酸 样品 除去蛋白质 还原糖 × 0.95
用水或 乙醇提取
蔗糖
四、总糖的测定
1、直接滴定法
①原理: 样品 ②说明与讨论: 还原性单糖
A、总糖测定结果一般以转化糖计,但也可以以葡萄糖计,要根
据产品的质量指标要求而定。 B、在营养学上,总糖是指能彼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糖类物质
的总和,包括淀粉。这里所讲的总糖不包括淀粉,因为在测定条件
2、提取液制备的原则:
①取样量与稀释倍数的确定,0.5—3.5mg / ml。
②含脂肪的食品,须经脱脂后再用水提取。 ③含有大量淀粉、糊精及蛋白质的食品,用乙醇溶液提取。乙醇溶液的 浓度应高到足以使淀粉和糊精沉淀,通常用70~75%的乙醇溶液。若样品含 水量较高,混合后的最终浓度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
总量。
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 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
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
则可避免此种误差。糖类与蒽酮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的 吸收峰为630nm,故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
③试验注意: a、样液必须清澈透明,加热后不应有蛋白质沉淀 b、样品颜色较深时,可用活性炭脱色后再进行测定 c、此法与所用的硫酸浓度和加热时间有关
⑥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操作因素是反应液碱度、热源强度、煮沸 时间和滴定速度。
反应液的碱度直接影响二价铜与还原糖反应的速度、反应进行的
程度及测定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溶液碱度愈高,二价铜的还原愈快。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液的体积,标定和测定时消耗的体积应接近, 使反应体系碱度一致。热源一般采用 800 w 电炉,电炉温度恒定后 才能加热,热源强度应控制在使反应液在两分钟内沸腾,且应保持一 致。否则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就会不同,引起蒸发量不同,使反应液 碱度发生变化,从而引入误差。
中),在各种食品中存在形式和含量不一,作为食品工业的主要原 料和辅助材料,在食品加工工艺中,对食品的形态、组织结构、理 化性质及其色香味等都有重大影响。
氨基酸+葡萄糖热反应的香气
氨基酸
赖氨酸 组氨酸 甘氨酸 丙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蛋氨酸 苏氨酸
100℃时的气味
无 无 无 无 无 黑麦面包味 甜巧克力味 弱堇菜花味 马铃薯味 巧克力味
3、测定方法
①样品处理
②样品溶液测定
4、结果计算
5 143 .08 x c (V V0 ) 1000 2 1000
还原糖(%)
m
A V2 1000 V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