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表述准确严密。
搞好公文的表述是关系公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公文如果表述不好,即使内容再好,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必须做到四句话要求:即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先说观点明确。
是指公文主题要鲜明突出,同时提出的各种主张、意见、要求、政策、措施等等都要清楚明白,通俗地说,就是把话说清楚,让人一听就懂。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公文不一定要好文章,可是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句稳词妥,通体通顺,让大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说的是什么”。
比如有这么一段公文:“会议认为,由于机械故障而发生的这起空难事故,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民航局局长×××同志有失职守,对这起空难事故负有领导责任。
”这段结论性公文用语讲究分寸,对人、事的定性准确。
如“重大责任事故”是对事故的定性,用“有失职守”而不是“玩忽职守”,用“负有领导责任”,而不是“直接责任”,准确地指出了民航局长的错误性质。
而下面一句公文在语句表达上就不够准确,使人产生岐义。
“厂领导经过慎重论证,采纳了一个工人的建议,使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转机。
”这里的“一个工人的建议”,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工人所提的建议”,也可以理解为“工人提出的一个建议”,应将“一个”改为“一位”或“一项”,避免岐义。
再讲条理清晰。
公文中涉及事项多、内容较复杂时,要按照逻辑关系分成若干部分依次进行表述,不能头上一句脚上一句,意思前后交叉。
如《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在论及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时是这样论述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但目前仍不合理。
主要是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接着就提出了对策:“要区别不同情况,继续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一段措施性语言表述。
从这么一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它指出国有企业结构不合理,接着讲怎样不合理,然后再讲如何消除不合理,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递进性论述方式,就像剥桔子一样,皮剥开,然后一瓣一瓣地依次掰掉,显得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语言概括力很强。
关于内容充实。
公文不但要有明确的观点,而且要有丰富的材料和充分的论据,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学习,多思考,多留意,多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掌握大量的真实材料,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是妙笔也不能生花,所以要深入了解情况,充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掌握的材料,也不能“拣到筐里都是菜”,还要对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研究,鉴别真伪,探明虚实,定夺主次。
以沙里淘金的精神,根据选准选精材料,按照有无典型意义,有没有代表性的原则,能留则留,不能则去之,不要堆砌材料,搞成大拼盘。
然后,要强化认识,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实质、本质;不仅了解事物的现状,还要了解事物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趋势;不仅了解事物本身,还要认识它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新的观点,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人笔下无”的东西,而不能写出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东西,使公文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深刻的思想。
关于结构严谨。
公文结构的概念,是指文章的整体安排、组织构造、谋篇的布局的问题。
古人指出公文结构“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也有人提出“桔子理论”,即看一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就好比桔子瓣的排列,比喻的很贴切很有道理。
公文结构严谨的标准是,公文开头、结尾和中间各层次、各部分安排有序,严密紧凑,全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要达此标准,首先要做到整体安排合理。
可以通过打腹稿运神或拟写详细提纲的办法,力求“胸有成竹”,才能一气呵成,也便于掌握好篇幅,使文章长短合适、详略得当。
有的人相信“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写材料时想到哪写到哪,靠下意识动笔,结果是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或虎头蛇尾、详略失衡。
这些是没有做好合理的整体安排造成的。
另外,要保证结构严谨,还要做到要素组合紧密。
注意四点:一是前后的连续性。
文章要一脉相承,前后贯通,如行云流水,既有要素的主体,又有要素之间的衔接、承转和呼应,不然就显得很“秃”。
二是段落的单一性。
一段最好讲一个问题,观点与材料相结合,一层层展开。
集中讲透。
这样就条理清晰,便于留下较深的印象。
而不要一段到底讲许多问题,或这段讲了的那段又讲,就显得很“散”。
三是布局的差异性。
在诸多公文中,结构清楚简明是其基本要求,但在布局上也要因类而异,如上报材料、大型会议材料可以在结构上复杂一下,但必须清晰、严密、紧凑。
不管是适用时间顺序法,还是空间位移法,(按区位介绍),或者逻辑关系法,逻辑关系法又为总分总式,即(首尾概括,中间分论),递进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列式(无明显的首尾概括,主要是各要点的并列组合)。
一般的汇报材料、发言材料,只要是口头的,就要力求简单,尽量避免大点套小点,大标题下有小标题,小标题下还有一二三,就会让人听不清你到底讲了几点意见和问题。
汇报或发言的效果就不会好。
四是整体安排的审美性。
就是公文不仅要把事讲清楚,把话讲明白,在篇章结构安排上也要讲究美感,关键要做到层次清晰,内容分“块”要集中,“块”与“块”的摆布要合理、紧密,并且首尾呼应。
每个部分大小标题的拟制,不能粗制滥造,不能概述统领不了本段落本章节所讲的内容,也不能生硬横加,要醒目,读起来让人提神,琅琅上口,正象胡乔木指出的:“要能引人看,使人看得快,要能说服人、打动人。
”如果打个比喻,就像一棵生长旺盛的大树,其“主干”强劲,能够顶天立地;“分枝”清晰,排列得体;“绿叶”繁茂,富有立体感,使形式美与自然美相互映辉。
总之,一篇公文在表述上如果做到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充实、结构严谨,就会达到内在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文心雕龙》里有这么一句话:“镂彩扌离文,声理有烂。
年积愈远,音微如旦。
”他认为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公文,才具有不朽的价值。
一篇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代表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能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的公文,是具有内容美的公文;再配以格式规范美观,文字朴素无华,音律抑扬顿挫,语句疏密有致,那么它的直观形式与其所深蕴的社会内容就达到了和谐一致,公文的内在美和形式美就得到升华和凝聚。
第三,要具备扎实过硬的公文语言功底。
这是写好公文最基本的条件,也叫基本功。
就像盖房子起码要有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一样。
要写好公文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正确的文法,这相当于为写作准备了数量充足、质地优良的“建筑材料”。
同样的建筑材料,在能工巧匠手中就能建造出坚固精美的亭台楼阁;若遇到技能拙劣的泯瓦匠,房子没盖起来就可能成为摇摇欲坠的危房。
要具备扎实过硬的公文语言功底,首先要了解公文语言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要求公文语言做到“开门见山,文字精练,用语准确”,实际上强调简洁、精炼。
为什么强调简洁精炼呢?因为公文是一种实用文体,在保证全面、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只有尽可能精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公文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工作动态以及据此确定的政策、措施,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按照其本来面目如实表述,才能准确反映,避免产生岐义或褒贬失当。
还有,公文具有法定的效力和强制执行的约束力,它所表达的意图是需要有关组织、个人去遵循、执行、办理的,可以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语言简练,可以产生严肃、庄重的效果,增强其权威性。
如汉高祖刘邦在夺取政权后发布的《入关告谕》,只用了99个字就全面、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政策,其中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更是仅10个字,但已树立起新政权威严公正、取信于民的形象,可谓掷地有声,令人不敢不从。
因此,作为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要把握住公文语言简洁精练这个特征,力求起草的公文能要言不繁、惜字如金。
其次,要注意语言的选材和修改。
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起草这篇公文,起草这篇公文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要求等。
只有明确了主旨,起草过程中才能正确地选择,凡是与主题无关的词汇、语句,即使再优美、精采,也要坚决舍弃。
一些缺乏经验的同志写公文,往往找来很多参考材料,觉得哪句话都好,就不加取舍一概采用。
结果文章写得很长还不着边际。
当然,取舍也是很有讲究的,取舍过程中,对那些闪光的词句,能够为你的公文增色的词句,一定要随手记下来,行文时找到恰当的位置用进去,就可以为文章增色。
一般情况下,一篇好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除了立意和篇章结构外,好就好在有几处让人赞赏的观点和词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眼”,具备了这一点,你的文章就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公文初稿拿出来之后,修改十分重要。
我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改一次,就是一次进步,就是一次提高,就使文章向“精品”靠近了一步。
有时候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就我们政研室来讲,每一篇公文,不管是大是小,从成稿到定稿,至少要修改5—6遍,就这样,文章中词不达意的问题,体现不了领导意图的问题,错字别字问题,标点符号错用的问题,还时有发生。
我们一定要重视修改,不能怕修改,要做到慎之又慎,精雕细刻,反复修改,才有可能拿出让领导满意,让别人挑不出毛病的公文。
再次,要充分体现领导者的个性。
我们起草许多公文,一般都是领导同志授意的,所以公文特别是讲话和书面材料除了体现领导集体的意志,还要体现领导个人的风格,做到“文如其人”。
领导同志由于阅历、经验、知识结构、性格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语言表述上有不同的风格。
比如毛泽东同志的语言富有文彩、幽默生动、气魄宏大,说服力、鼓动性强。
邓小平同志的语言朴实无华,说理清晰明朗,既没有深奥的典故,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口语化比较重,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句句实在;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语言比较规范严谨,理论性强,富有哲理,体现了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借鉴。
要以适应服务的领导同志个性要求为目标,多与领导同志交流沟通,不仅求得思想上、原则上的一致,还要努力求得感情、兴趣的相近,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形成让听众耳目一新的领导者语言风格。
当然,在追求语言风格时,要注意尽量使用大众化语言,即“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不用冷僻字,不刻意雕琢,不追求“句句经典”,更不能只罗列一堆正确的废话。
最后,恰当地引文和运用修辞手法。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尔不远”,强调了语言文采的重要作用,而用典引故,注意修辞,正是言之有文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现代公文中,用典引故运用较少,但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只要用得自然、贴切,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如江泽民在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一句古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接着说:“在今天这个美好的夜晚,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也同我们一样,为香港回归这一民族盛感到欢欣鼓舞”,由此转入有关澳门、台湾的话题,抒发实现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殷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