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答案不全)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答案不全)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答案不全)一【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2.总结归纳战争造成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一)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英国开始并完成_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经济:中国_ 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

政治:吏治败坏,财政困难。

军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长期实行_ 政策;(3)从18世纪中期起,英国、中国的两国贸易中,中国处(4)导火线:英国以林则徐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强占,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 _,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割_ 给英国;赔款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_ 。

(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_ _。

3.结果:(1)1858年签订《_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_ 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2)1860年签订《_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_ 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4.影响:(1)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三、【问题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四【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炮子谣》(1)最早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其走私的原因是什么?(2)鸦片输入的危害是什么?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时的清朝皇帝,你有什么办法让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获胜?战败原因:根本原因:制度落后(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办法:因为英国远隔重洋,战争后勤供应困难,可与英国打持久战;利用敌人对我国地形不熟,缺乏群众支持的弱点,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组织民众,打人民战争;坚决抵抗英国的侵略,调动全国兵力,全力抗敌等。

3·结合所学,分析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2)扩大:①从战争进程来看:a.侵略力量扩大。

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则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

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

C.侵区域扩大。

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

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共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a.开通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一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

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玻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五【课堂练习】1.下列条款,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的是( C )A. 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协定关税D.领事裁判权2.《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未能实现其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的愿望,主要原因是( D)A.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尚未打开B.中国人民抵制洋货C.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的矛盾尖锐D.封建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商品入侵起一定的抵制作用3.《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 C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4.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D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

”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B)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需要6.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B )A.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 B.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C.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7·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D )A损害身体,消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 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8·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 A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 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9·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B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11·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有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

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是( A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2·某条约中有如下条款:“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几位同学对此发表议论,其中正确的是( B )A 英国据此取得了领事裁判权B 有利于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 导致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D 表明英商势力已经深入中国内地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中国的司法、行政主权遭到破坏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战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物,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

应列强需要,设立总理衙门,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使中国的外交开始了近代化;设立总税务司,由外国人担任,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关税。

相关主题